基于城市规划中旧城改造的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新城区的建设取得了非常优越的成果,相比之下,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中,对旧城的建设和改造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通过总结可知:对旧城进行改造的主要依托和实行纲领即为城市规划,但是其在筹划方面的理论与方式存在落后的问题,且在角色上存在错位现象。此外,法律法规、相关的政策、制度等仍不健全。
关键词:城市规划;旧城改造;研究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事实表明,经由对外国旧城建设与改造的典型城市规划相关理论的探究可以得到相应启发,再了解旧城建设改造里在城市规划中的角色错位所导致的不良后果,以及角色错位的缘由,以城市规划中“角色正位”为切入点,令国内的旧城改造筹划合理应用“合作筹划”与“交往规划”的方法和理论,并借鉴国内、国外对旧城改造工程的经验,以及我国研究人员在旧城改造中的考察结果,令其成为国内在旧城改造筹划角色意义内容与含义实现转换的基石,令城市规划成为与此有利益关系的各方的竞争舞台。笔者将基于城市规划中旧城的改造,做出相应的分析与研究,从城市规划拥有公共性政策与服务的属性方面提出相应策略。
一、关于旧城改造,城市规划的实际角色与相关影响
第一点,旧城改造既是我国人民关注的热点,又与城市经济、发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旧城改造中,城市规划是其重要依托与落实纲领。旧城改造是否成功、社会发展是否和谐平稳,以及对旧城的改造与规划是不是具备公平性、合理性与科学性,都与城市规划对角色的定位有着直接关系。
在实际的旧城改造里,城市规划仍然从本身的专业作为出发点,充当着求得投资建设的整体经营收益以及将非长期的土地价值收益给政府的角色,对居民的实际居住和就业需要考虑¡不周,这会使旧城改造工程难以开展。例如,由于城市规划对于旧城改造工程的建设资金的出处与主体的效益诉求判别不够明确,使得改造工程往往仅为对黄金地段的改造,对其他地段的改造不积极,进而破坏了旧城改造与整个城市中的整体性与协调性。此外,还有对于中心位置的区域过度开发,使得中心位置的居住情况呈空心型,严重还会侵犯到城市中公共设施的场地,使公共设施和交通密度加大到难以负荷的程度,进而令旧城的整体环境更不如从前。另外,总体筹划以及对周围地区的协调不够完善,对改造地区的中低层收入者的经济补偿制度不健全,使得社会的整体结构处于需要调整的境地。
第二点,目前国内的大部分城市的开发与建设正逐渐从外围拓展的模式向“新城区与旧城”共同发展的模式转变,这是在我国城市中,可应用于城市建设的地段越来越少的趋势,以及可持续发展对城市的集约型发展所提出相应要求的作用下而形成的。不过,我国大多数的旧城改造项目是在改善城市面貌、相关部门寻觅城市地段财政收益的推动之下进行的。对于相关部门应付出的费用以及应担负的改造维护职责,其常常将此推迟到远期才予以落实,而政府相关部门确实城市土地的余富价值的受益者,其往往仅关注于眼前的一次性地段收入。此外,利益相关者还常常使原始住户应得的经济补偿和权利受到了侵犯,并且于旧城改造与建设之时没有对社会存在的复杂问题以及城市中的历史文化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三点,现阶段,实行于旧城改造之中的关于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理论仍存在亟待完善之处,这会引发城市规划中的角色错位,也会使城市规划中的角色转化遇到障碍。由于在西方的发达国家,其城市规划的历史进程是以自由的市场经济以及土地产权私有化的情形中逐渐发展而来的,但是我国城市规划仍存在计划经济以及由上往下的特色,这说明国内外于此存在冲突,因而导致虽然中国对于旧城改造、建设的相关理论和经ฃ验都是在参照西方的发达国家的经验,却无法将其完全应用于我国的旧城改造的实际施行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多作为公共政策的提出者,而我国对旧城改造的相关规划则应该向公共服务者的方向转变。
另外,现存的城市整体规划以及具体规划的成果对于旧城改造、建设的问题缺乏综合性的研究。并且对旧城改造的规划是一项专门的城市规划项目,在宏观上它没有实现全方位的统筹与规划,在微观上也缺乏开发、改造、建设的专门指导,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除此之外,中国对旧城的改造规划比较封闭,从规划乃至真正落实的各个环节很少做到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并且在改造主体的过程中,对于利益 Ü的调节与把控方式不够丰富,因而使得具体规划缺乏科学性,以及相应的公平性。
二、旧城改造于城市规划下的相应策略
策略一:对旧城改造的目的是美化城市的形象、烘托本地历史文化、使城市中心区域产业发展的速度得到提高。而此规划也是城市规划中的其中之一,并且是相关部门对于旧城改造有关的经济性手段。不过,对旧城改造的成功规划并不一定就能时旧城改造的整体工程取得成功。在旧城改造中,其规划统筹的方式、手段与方法、技术等均由城市规划所扮演的角色来决定。由于当今我国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等理念,以及政府在社会中的角色也在向服务型转变,故而在旧城改造的城市规划中也应该具有公共的服务以及公共的政策这样的双面角色,使之融合贯通,相互作用。具体来说,当城市规划处于“公共政策”的角色之中时,其对于进行改造时,应对各方相关利益的主体行为给予指导和把控,进而达到既能保证社会的公平性,又能使经济收益有所提升。当城市规划处于“公共服务”的角色之时,城市规划可给予一个相互博弈的舞台给各方相关利益的主体,同时也为公共的相关政策提供一个运行的载体。
策略二:在城市规划中,其公共服务的相关职能主要通过公共政策来得以实现,既有指导、调控、把控相关利益者的具体举动来使旧城改造的原始目标得以实现。由此,也表明了公共政策的实质,也就是对经济效益的科学分配以及对经济效益的优化提升。当主体不同时,对旧城改造的相应规划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做到使改造地区的公共事件的建设得以保证,是政府的最基础的职责,其主要由准经营、经营、公益性公共事业构成。由于改造地区是不尽相同的,故而对旧城改造的规划应该做到因地制宜。此外,政府还应采取多元的调节控制措施。并且还要大力深化城市居民关于“公民参与监督”的政策,因为公民拥有着关于旧城改造的参与权和表决权利,旧城改造工程不仅仅与改造地区中的住户有着利益相关的℉关系,还会使改造地区周围的住户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受到影响。
其次,投资商重视的是改造工程结束后的经济收益,因而城市规划必须使其在履行相应的责任之后方能获取相关利益。对不同旧城的改造工程具有不同特征,应针对其特点,来创建多元型的经济利益补偿制度,例如:提升开发力度、使开发权受到转嫁等等。
最后,在旧城改造的参与角色中,住户是利益最难以得到保障的人群,为改善这一现象,便需要城市规划与政府积极转变自身角色,还要经由相应的政策与技术去强化住户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其中,效果最为突出的便是使公民参与实现多元化,例如通过逼真、生动、具象的模型与影像来向市民展现对比改造前后的差异,经由更为直观、真实的数据来展示改造前后的相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变化,并加大宣传力度,进而使城市规划中公共政策的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
结语:
在我国城市与工业用地不断扩张的背景下,城市中的可利用地块越来越紧张。在产业、经济等发展需要建设用地时,便需通过旧城改造来得以实现。综上所述,改造旧城时,城市规划的相关部门,应该发挥自身的公共服务以及公共政策的作用,因地制宜,使合理的城市规划在旧城改造项目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