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聂隐娘》之分歧的背后

时间:2025-01-13 20:58:2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2015年国产电影圈的大事儿,除了《捉妖记》登顶票房历史冠军,《大圣归来》靠口碑营销起死回生反败为胜,就当属《刺客聂隐娘》在观影者中所激起的巨大分歧了。尽管它有张震和舒淇两大明星压阵、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的光环和9000万人民币的投资,但在观众那儿收获的口碑却只能用五个字来概括:娱乐性太差。其整体基调和同时期在影院里上映的《捉妖记》《煎饼侠》《杨贵妃》甚至连口吻稍微严肃一些的《烈日灼心》都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从影片看故事好似古装武侠巨片,但出现在银幕上却是沉郁的基调、缓慢的节奏、人物木乃伊似的动作表情、半文半白难以下咽的台词和断续笨拙的武打。

很多人都在观后感里表达了类似的意思:我们是不是买票到影院治疗失眠来了?另一方面,在相对专业的电影评论者那里,它却被读出了高深莫测的传统意境、国画式的留白、国产片中多年未见的深沉唯美表达和人物内心情感反复纠葛后飘ว散于壮阔山水之间的苍凉。到底孰是孰非一时间大家在网络上、纸媒中甚至现实的饭桌旁说个不亦乐乎――这场争论甚至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而凸显了对中国电影价值和走向认知的对立。

我们暂且不谈做为一部艺术影片《刺客聂隐娘》有些错位的大规模商业发行模式和目前中国观众的电影▲艺术欣赏水平,对“聂隐娘”的讨论还有另外一个从电影产业发展角度出发的入手点:电影在当今的商业大环境下,除了它娱乐和艺术欣赏的大众功能之外,它更是一项高端资本运作的成果展现。躲在幕后操纵的“大佬”们所着眼的范围,也很可能远远超越了电影。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中国电影在21世纪头十年里由萎靡不振到复兴再到飞速膨胀,其市场容量的扩张速度拔得世界头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意味着资本实力的大规模增加,用通俗的话说,有那么一些中国经济实体的荷包里积累了大笔钞票,而这些钞票的数量还在快速地以几何数量级向上增长。玩金融的人都知道,钱多了捂着藏怀里是♀最蠢的一种做法。正常的金融市场运作逻辑是有了钱就要投出去,投的越多赚回的才会越多。环顾世界,能快速投资回本并产生效益的行业并不算多,而相对充满高风险的纯金融交易运作,电影是风险可控又能快速收回投资的一个产业――换句话说,并不是观众最早扳动了电影市场发展的杠杆,而是资本首先选择了电影作为现金流倾泻的对象。后者要做的,是盖好影院把观众送进去看它拍摄的电影,并留下价格不菲的票钱。

在时尚界流传着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消费者是根本无权选择流行趋势的,下一季是流行格子花纹还是斑点,长裙短裙还是连裤袜,统统是各大奢侈品牌和它们的设计师以上帝的姿态灌输给买家的,美其名曰:培养市场。电影商业运作几乎同理。资本对电影本身不感兴趣,它只对以快速和安全的方式收回成本并产生利润感兴趣。在这样动机的驱使下,通过学习外国商业电影模式和观察研究电影与观众的互动,资本和它的操纵者们很快找到了有可能在电影市场上赚取巨额利润的模式:通过电影类型的选择、明星制度、通俗市民文化的渗透、口碑效应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套餐式的搭配组合。也许在最开始这些仅仅是可以勾起观众兴趣的某一方面而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回想一下在9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那些艰难生存的商业小片),但当资本以它强大的实力将其所选择的模式以时尚品牌输送流行趋势给消费者的方式通过全方位立体组合体系(传统媒体、网络和各种宣传手段)灌输给观众,并用力量雄厚的“手掌”将不符合这些模式的电影一一摘出体系之外的时候,它便形成了一个封闭统一的集合了创作、制∞作、发行、宣传和院线的生态系统。经过数年的精心培育后,它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其中播种并轻而易举地收获。相比起动荡不安充满危机的金融市场,电影显然是资本所拥有的一片旱涝保收的肥沃土壤。

由此,我们才回到了“聂隐娘”的母题。此时它到底是没有一点娱乐性的“烂片”还是艺术水准爆棚的“佳作”都几乎无所谓了。最重要的是,它以一个异数的姿态出现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在电影创作本身为资本所操控、电影风格类型웃模式日渐单一、观众选择权几乎被院线排片系统取消、观影者欣赏口味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惊人趋同的今天,这样一部作者导演风格强烈的影片突破了类型化的限制冲到前台,提供给了观众一个迥然不同的观影感受,这本身就值得所有人另眼相看。如果我们还不希望电影仅仅是资本投资获利的渠道和载体,不希望自身成为被脑控然后被掏兜而没有选择权的消费者,如果我们还希望在影院里看到不一样的影像听到不一样的声音,那我们应该深深感谢和珍惜“聂隐娘”在中国银幕上孤独远去的身影,并为它的创作者突破界限带给我们多样化电影形态的胆识而衷心鼓掌喝彩。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