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差异和一致性

时间:2024-12-26 01:43:5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工作倜重点,二者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互相包容,但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上可以相互弥补,互相渗透。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问的关系,把握爱好者之间的差异和一致性,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推进学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差异一致性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人们普遍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这虽然体现出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看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一致性,但同时也会忽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会削弱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将有助于建立适合我国学校教育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新体系,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内涵的把握。

1二者之间的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许多共性的东西,比如说它们的工作对象都是人,工作任务都是要影响人、改变人,工作的形式一般也都借助于语言的影响等等,这使二者之间有着更多的内在联系,或者说有着某种一致性。

1.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基本目标和任务上是一致的

它们都服从于社会主义新型学校培养人才的总体目标,为学生的全面和健康成长及发展服务。我国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从各自的特点出发,行使着自己的职能,担当着各自的任务,如果说德育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的话,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侧重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但二者在育人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下又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才,而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才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进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使他们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为他们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和其它教育创造条件;而德育通过对学生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塑造,反过来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稳定和改善进一步发挥其积极影响,二者协同作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就学生个体而言,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与道德问题、思想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必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协同作用来加以解决。许多学生正是因为缺乏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道德观才造成心理问题。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起来进行工作,才可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2二者之间的差异性

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联系,并不是否定二者间的区别,只是为了说明在学校教育中,由于教育本质内容的规定性,使二者在育人的总目标下有了更多、更密切的联系。在肯定这种联系的现实可能性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弄清楚二者的一些基本区别,以有助于加深对它们的认识,更好地促进二者间的结合。二者的差异性主要表现为:

二者的理论基础和工作方法不同。德育工作主要以马克斯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思想导向,以德育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它主要采用灌输、说服教育、典型示范、环境熏陶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以教育学、心理学尤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作为理论基础,它更强调个体的兴趣、需要、自我实现、价值观、潜能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塑造等,主要采用疏导、咨询、激励、心理测量、个别访谈、团体辅导、危机干预等工作方法。

从内容上看,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它力图使学生认同并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正确的政治态度、良好的思想意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则是个体的成长问题,它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帮助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解决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适应性问题,充分挖掘个人的潜能,使之全面地发展,其核心是推动个人不断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困惑,调节情绪、平衡心态,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和全面发展。

从工作角色上看,德育中双方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德育工作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则是教育的对象,这种关系也使德育变成为一个教导的过程,并且德育工作的评价标准是预定的,有固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一个讨论、沟通、疏导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相互平等的,即通过询问、商议、帮助、指导、服务等方式形成的参谋、顾问、朋友式的关系;其中虽有教育的因素,但主要不是以教育者的角色出现,常采取被动态势,如倾听学生的“渲泄”,注意观察其表情、手势、姿态等,力求进入并疏导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者的社会制约程度不同无庸质疑。德育工作具有很强的阶级性、制度性,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甚至同一时期同一国度的不同地区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内容和任务都有很大的差异。不过,尽管存在很大的差异,但归根结底,德育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培养拥护统治阶级及其统治制度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心里健康教育,尤其是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形式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则很少受到阶级性和社会制度的制约,相反,它更容易受到心理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以及心理咨询技术和方法更新的影响。"

3二者之间的结合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开展德育工作,往往会收到一般思想品德教育收不到的效果;反之,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也必须依赖于德育的教化和熏陶。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将会更好地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把心理键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结合起来,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学生的特点,更好、更有效地培养其健康成长,有助于增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应该承认,虽然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但面对当前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工作对象的新变化,存在着很多教条化、经验化、不合时宜的东西。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我们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许多心理问题重视不够,德育工作者缺乏心理学方面必要的知识修养,影响了对学生的全面认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入,不仅因为它在研究、认识人的心理现象方面,有着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能够促使德育工作者重视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具备的许多优势,丰富和发展了学校德育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改变目前德育工作目前存在的简单化模式和狭隘化格局,极大地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促进其科学化、现代化的进程。心理健康教育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把这些原则和方法引入德育工作中,进一步丰富、改进德育的方法和手段,使其更适合当代学生的特点,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德育的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它扩大和丰富了德育的内涵,并使其效能得到进一步增强塑造健全人格,培养最佳心态和良好情绪,也是学校德育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的重要补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正是由于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有效的介入,使学校德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效能进一步增强。另外,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比较深入、真实、具体等特点,教师更多以学生朋友的面目出现,容易得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可以了解到许多从一般途径得不到的信息,可以更真实地了解学生思想深层次的问题,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为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当然,我们也要避免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或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学校德育的倾向,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实际上,在我国目前学校的教育实践中有两种错误倾向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将学生中存在的大量思想观念、人生价值甚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看作是心理问题;另一种是把学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作用,用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缝康教育具有德育化的倾向。究其原因,是由于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性以及它和德育的关系认识不清。传统的德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 ت神,但是对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作为一般的人的学习、交往、恋爱、择业、承受挫折等日常生活中所具备的心理素质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和培养;在方式手段上,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个性特征,过分强调灌输、榜样等外在因素的强化作用。新形式下,传统德育那种说教式、单一化、公式化、压制化的简单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真正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渗透作用,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必要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不同的理论基础,工作侧重点也不同,故二者应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二者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互相包容;但在教育方法、研究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鉴,在教育内容和重点上可以相互弥补,互相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ϟ质和思想道德上都可以追溯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大课堂中。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本身,而是在于学生的生活,在于给学生真、善、美的生活。因此,在学校教育实践工作中应始终把握二者的异同,相互弥补,相互促进,努力实现二者的整合和有机统一,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