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母·保姆·幼儿教师:近代中国幼儿养育者女性身份的转变
摘 要 本文探讨了传统“女 ヅ子无才”观念下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兴女学”的缘由,并且详述了在国运跌宕的近代历史中,中国一直承担幼儿养育者的传统女性身份如何发生了从乳母、保姆向职业化幼儿教师的转变,本文着重分析了转变过程中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 近代中国 乳母 保姆 幼儿教师 生理性别
Nanny . Nurse . Kindergarten Teachers: Modern Chinese
Child Caregivers' Female Identity Change
JIANG Lulu
(Shaanxi Xueqian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00;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100875)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raditional "woman's" concept of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schools for women" the reason and details in the fortunes of the modern history of ups, China has been paying child caregiver traditional female identity from the nurse's how it happened , preschool teacher professional nanny to chang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the internal logic.
Key words modern China; wet nurse; nurse; kindergarten teachers; physiological sex
0 引言
作为长久被封建社会固守家中的女性,近代伴随着国运跌宕,妇女被父权社会赋予了保种救国的期待,这使得女性开始走出家门接受教育,获得了与其哺、育幼儿身份相对应的社会职业。本文详细讨论了作为幼儿养育者的女性身份转变历程,探寻女幼师社会性别职业身份为何直到今天依然跟女性生理性别紧密捆绑的历史成因。
1 传统的女性价值观与兴女学的激烈碰撞
1.1 主内・三从・四德:传统中国女性 ッ相夫教子的价值根基
中国传统的性别分工是:“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是以“家(户)门”为界限的两性分工。这种对男女位置和分工的划分影响着两性的家居生活、社会交往和日常行为习惯等,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男女授受不亲”、“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等礼教,最终构建了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社会传统。
男尊女卑传统社会里,三从四德是妇女的最高道德标准。《仪礼・丧服・子夏传》曰:“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从这可以看出女性一生都要依附男性进行生活。《周礼・天官・九嫔》亦说:“九嫔掌妇学之法,以九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四德包括正身立本的品德、随意附议的言谈、端庄持礼的相貌以及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等的治家之道。
为了让妇女做好分内的家务事,班昭《女诫》早有论述:“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到了明代,妇德则直接以“无才”为标准,正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不争”与“听话”成为女性的美德。
到了近代,华夏大地遭遇割据、民族国家危在旦夕,维新派才开始注重女子“无才”到“有才”的转变。女子公开获得接受国家教育的机会,在主流文化中改变了女子无才的传统价值观。
但是,仔细考察维新派主张我们发现,维新派仍然要求女性恪守“贤妻良母”的封建道德规范,认为只有通过教育、获得学识才能使女子具有这种品质。此外,维新派还要求对女子学校的学生灌输三从四德的观念,使其满足于扮演贤妻良母的传统角色。“有才”成功维新的妇德标准。
毫无疑问,为了强国强种对幼儿养育者施以培训教育,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良好渠道,女子需“有才”的思潮为此后幼儿师资培育也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在尚未被颠覆的封建传统架构中,传统封建社会的女性“无才”到“有才”的改革举措也都只是更进一步地巩固封建父权统治,对女性解放没有实质影响,女性的生活空间依然没有走出家庭场域。
1.3 为“保种救国”办幼稚园而兴起的女学以及女性自觉
晚清政府在19世纪末派员到日本考察学习寻找强国救国之道。官派考察员除了带回立竿见影的实业教育之外,还带回了“从娃娃抓起”的西方幼稚园理念。这是清末文臣们的保皇策略(“保国”“保种”“保教”),同时也使得当时的幼儿养育者“ย乳母”“保姆”纳入到改革者的视野当中。
除了母教传统,“兴女学”最大的背景就近代中国男性对女性力量的重新认识。无知、贤惠的女性在近代被视为“闲人”,发动其保家卫国充实国力是近代革命派的重大发现。在近代中国,不是女人发现了自己的力量,而是男性发现了女性的时代价值。女性在被男性发现之后,秋瑾等人也开始觉醒,自觉投入到救国活动当中。秋谨在《敬告姊妹们》(1907年)里以女性解放为主旨试图唤醒中华ภ民族的另一半力量。此后,各行各业开始出现女性的身影,其中,保姆不失为最贴近传统女性生活经验和社会角色的职业。
激烈的兴女学运动伴随着女性自发觉醒而得以开展,五四期间涌现了很多勇于追求自由与解放的新女性,她们在新教育影响下尽力地摆脱了传统父权桎梏。而在此过程中,幼儿养育者也在“保种”以及协助“救国”过程中进行了身份的调整与转变。这种身份转变显得比较微妙和连续,能很好地延续母教传统又满足新时代解放女性的要求,女性在传统中国妇德“无才”向“有才”的转变过程中也获得了民族国家的重视。 2 乳母:一种嵌套在家族制度里的女性职业
2.1 乳母的职业特点及其称谓格局
在封建家族制里,为了让家族里的幼儿能够获得营养充足的优质奶水,曾存在一种特殊的职业:乳母。乳母兼具幼儿保育的作用,其主要职责就是用奶水哺育新生儿。仔细分析乳母的称谓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职业的特点:第一,女性以出卖乳汁、奶水来获得职业,其职业资本源于自身身体的特殊时期(哺育期间)分泌的汁液,这是新生儿重要的营养来源,并且这种生理特点不能被男性替代;第二,乳母一职被赋予很高的家庭地位,虽然说乳母通常与所服务家族具有人身依附的关系,但却因其与被哺育的孩子建立了以“奶水”为纽带的亲子关系,因此被巧妙地嵌入了家族秩序当中,所以乳母通常还被称为“乳娘”“奶娘”“奶妈”,在家中也被家庭成员、特别是晚辈们尊敬。由此可见,乳母是一种以自身身体的奶水为资本源泉的职业,“母”“娘”“妈”的称谓又使其获得了家族秩序中的身份认可。查阅史料我们看到,为了延续传统,近代幼儿师资的首批来源最早来自保育幼儿的乳母、乳媪、乳娘。
2.2 作为乳母(乳媪、乳娘)身份的灵活性
在让女性接受教育之前,传统知识分子曾有过顾虑:“中国此时情形,若设女性,其间流弊甚多,断不相宜。既不能多设女学,即不能多设幼稚园,惟有酌采外国幼稚园法式,定为蒙养院章程。”这是男尊女卑父权文化对大规模兴女学的担忧,所以最初蒙养院无法大规模兴建,只能遵照传统依附在家庭教育中,在育婴堂及敬节堂附设蒙养院。
那么如前所述,女性要参与保种救国,但究竟应当在哪里参与实践呢?这时,女性养育者通过接受教育既能在家中做个好的母亲、乳母、保姆,又可以在社会的职场中成为合格的育儿教师;既能满足男性对女性的传统期待(承担育儿职责),也能满足男性对女性的现代期待(能够自食其力拥有独立职业)。所以说,女性幼儿教师是近代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的最自然的身份转换行业之一。
女性以其灵活的乳媪、乳娘身份在家庭和蒙养园之间渐变式地完成其社会身份的转换,正是在这种依附制度中不断获得新知识以及社会认同。下面我们具体从近代幼儿教育制度建构中(保姆专业化和幼儿教师职业化)来考察。
3 保姆以及保姆逐步专业化
伴随着婴幼儿的成长,乳母完成喂养幼儿的基本职能后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养育幼儿的保姆。实际上,除了哺乳之外,二者通常没有什么差别。
清政府官方颁布学制法令之前民间已经存在自发的女学堂,其目的就是为了培育蒙养园的看护以及保育人员。由于幼儿的养育者被限定为女性,因此当时幼稚园的师资是由育婴堂里原有的乳媪、乳娘以及识字节妇来充当。由于“无才是德”的传统,当 ☹时中国妇女大多不识字,而在改革之时不识字被认为就是落后,因此识字成为妇女有文化的一个象征。当时培训师资的女教科书有《孝经》《四书》《烈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遵规》等书。我们从培训的教材可以看出,这种培训依然有着很浓厚的封建色彩。识字培训不等于科学保育,识字妇女也不等同于西方幼稚园的教师,因此政府希望引入西学而改变当时中国落后局势的想法在操作层面上并没有得到改善,只是在更大范围内复制了传统文化。
当时保姆不断专业化是由“保姆凭单”的制度和设立保姆讲习所来完成的。这时保姆不再是传统封建观念下的保姆,而是以“振兴家庭教育”、改变旧传统为意图,带有新观念的新式保姆;其次,这样的培训及凭单认证是在本土原有基础上的再培训,培训结束后领到凭单的保姆可以持证上岗甚至是开班授课,这不失为一个结合当时中国实际的解决之道。
此时,保姆工作从家有化转向社会化、国有化,妇女终于拥有了社会上的正当职业,从家庭父权的附属物走了出来。传统的乳媪、乳娘以及识字节妇成为第一批社会幼儿园的师资来源。
4 女子师范的兴办以及幼儿教师职业合法化的历程
幼儿教师这一行业伴随着教育法令的颁布和幼稚园的发展以及女学堂、女子师范教育的完善一步步实现了其职业合法化的历程。进一步提高保姆的入职资格,伴随于此的是女性在知识、能力方面获得了专业化的教育培训和提高。除了提高保姆的准入资格,国民政府还专门设立女子师范以保证幼儿师资培育。
女学堂以及女子师范初见雏形,让幼儿教师拥有了培养的基地,并且从幼儿教师接受师资培养的开课计划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职业化。从起初的诵读经书、修学《女戒》或是学习基督教《圣经》教义,再到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图画、手工、唱歌、游戏等等专业育儿知识,都经历了知识取向文化选择的专业化调整过程,因此幼儿教师的素养得到了专业化的提升。专业化让幼儿教师行业更能区别于普通保姆或其他行业,有效提升了其职业特点,最终让幼儿教师成为一个能够凭借一技之长参与社会劳动和收入分配的职业化行业。
本文获得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科研课题2013KJ049资助
参考文献
[1] 易经・家人.出自《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50.
[2] 仪礼・丧服・子夏传.
[3] 周礼、天官、九嫔.
[4]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