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研究回顾与分析
"
[论文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 中等职业教育 发展模式
一、主要研究成果回顾
(一)现实性问题和困境的描述
现实性问题和困境的描述主要集中在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制约方面,部分研究还将视角延伸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与需求现状上。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现实性问题主要是观念上认识不足、物质上投入不足、结构上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上教师队伍水平不高。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研究者认为西部职业教育在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办学定位不准确、办学价值取向“一元化”以及价值追求失衡等方面的困境阻碍了西部职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西部民族地区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以甘宁青民族地区为例,从办学体制而言,以政府投资为主,办学体制僵化,融资渠道狭窄,责权利不清晰,限制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结构体系而言,学校布局分散,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与高职、普教、成教沟通衔接不畅;从办学模式而言,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发展缓慢,目前仍以“校校联合”为主体,通过借助经济发达地区合作学校的教学资源来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输送;从专业设置而言,多数专业与东部学校相同,仅有少量特色专业,且发展不充分;从专业设置而言,甘宁青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多数专业与东部学校相同,现仅有少量特色专业,且发展不充分;从技能训练而言,因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教学方法很难保证、技能实训基地匮乏等因素导致技能训练薄弱。
(二)发展对策与战略的选择
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具体体现为,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变化必然引起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必须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必须随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从区域经济发展和经济技术开发的角度来看,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时应加大职业教育办学力度,创建职教园区,校企多元合作,学校、行业联手走职教集团化之路,探索出不同形式的职教发展模式。而建构地市统筹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改革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创新性探索。因此,只有以“西部特色”为突破口,理清发展思路,引导西部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标准四方面协调一致,才能创造适合西部发展的、有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发展模式。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适合西部民族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需要顾及民族文化、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发展模式的机制设计则需要有赖于对这些因素的整体把握,进行发展策略与战略的选择。有研究者对城市化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城市化过程中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策,并认为我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过程中经济结构的改变,有利于促进社会稳定及转移农民的再社会化,有利于促进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发展。也有学者通过对我国农村劳动力♋问题进行调查,从农村劳动力的社会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心理及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背景等方面作了相关分析,认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没有为后来的劳动力转移奠定技能基础,其本身的发展也远远不如普通教育。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必须提高到开发人力资源的高度上去认识,必须提高到快速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上去认识。
也有研究者针对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实现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从下列战略入手: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全面落实政府责任;二是增强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三是以县为主,促进农村支教发展;四是加大经费投入,建立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五是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形成相应机制;六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七是建立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机制;八是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为了使中等职业教育获得长足发展,必须彰显政府责任,调整越位,弥补缺位,明确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政府的行为,在这一宗旨下构建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体系。必须以强化政府行为为核心,加大中等职业教育投入为保障,完善就业市场准入制度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点。
二、相关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研究的内容相对比较集中
1.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这主要是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来切入,如徐长发、雷世平等研究者从不同的维度来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探讨。从区域经济学视角来看,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实质即在实践中探索出来,并被抽象和提炼而成的农村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配套政策以及农村职业教育办学理念、态度、行为方式与方法的总和。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是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环境下解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的方式、途径与方法。对农村职业教育模式概念的界✍定,无论是作为一个实践过程,还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配套政策以及理念、态度、行为方式与方法的总和,就其本质而言都是系统的途径与策略的统一体。 "
2.在学理层面上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如对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研究,有论者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和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相对完整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认为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包括问题、环境、压力和解决方案四个基本要素。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体现为不同的发展要素组合,不同的发展要素组合体现出不同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特点,因而解决问题的方案所体现的指导思想、目的、内容、方法是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充分利用促进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及对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短期刺激的教育环境因素的同时,注重于创新机遇,不断寻找乃至创造各种有利于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以实现区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平衡、持续发展。而区域中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模式,应该说是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一种最优的选择。
(二)交叉研究取向,诸多领域相互渗透
很多研究者分别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视角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行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及战略。例如,杨海燕通过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现实问题的分析,对有关城市化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该研究首先以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基础,在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改变进行归纳分析后,探讨了职业教育如何通过改变我国的就业结构以适应并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变。其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综合论述职业教育对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稳定、转移农民的再社会化以及社会公平问题的作用。再次,从人口发展的角度探讨职业教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功能,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乡人口的增长速度和构成、户籍制度的改革等方面。最后,通过对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的分析,从七个方面提出了为适应和应对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建议。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夯实实证研究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舶来”阶段,即仍还在引进和借鉴外国先进教育经验的阶段。与中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实践相一致,对具有本土性、多元性与适应性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性研究还相对不足。因此,在进行实证研究时应结合具体问题,加强对相关问题的探索。
1.加强政策执行研究。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政府行为和责任,政府的职能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教育政策指导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中,教育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中央与各级政府部门虽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法律与政策,但由于执行环节存在诸多问题,这些政策的宏观指导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通过对文献的归类,笔者发现关于教育政策执行的研究几乎没有触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领域。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在主要策略上着眼于内部系统的重组,与外部客观条件的利用相配套,形成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的执行研究。
2.加强教育评价研究。教育评价研究对于规范和指导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本文收集到的研究文献来看,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而直接涉及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评价机制研究却明显缺席。很多操作层面的问题,如实施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作用,模式本身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以及模式中可进行评估的要素等,都需要通过一系列标准来进行评价,以衡量发展模式自身的价值。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制定的各种政策的执行情况,亦需要相应的评价机制来及时做出反馈。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于教育评价研究的现实性需求依然没有得到回应,故而急需加强这个领域的研究。
(二)避免研究误区
1.合理选择研究层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应层次清晰、有所侧重,合理选取研究层次,才能更好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提供指导。以往的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过于宏观的层面,导致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模式的中观、微观研究缺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主要由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组成,对于两者的研究必须在统筹的基础上,避免泛泛而谈,要在系统理念的指导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问题的归属在相应的教育层次上先进行准确定位再进行研究。尤其是在发展模式的研究方面,所涉及的问题更应明确化,切不可笼统对待。
2.引入交叉研究方法。交叉研究就是不同学科或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引入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既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应然要求,也是深入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文章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已经验证了这一趋ฐ势,部分研究者已经开始运用相关学科和领域中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如区域经济学和系统理论等研究视阈与方法的引入,采用“问题—对策(建议)”这一实证研究模式,将相关学科和领域的方法与理论应用到相关课题的研究中。应该看到,无论是站在研究我国ณ城市化进程的高度,还是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地位来看,甚至具体到我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都无法较全面地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与建构,而一旦将这些研究角度系统地统一起来,对于增强相关研究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将大有裨益。
<>
(三)合理配置科研资源
资源是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等要素的总称。相应的,科研资源可以理解为某一研究领域内的人员、物力、财力以及信息(如课题)等要素的总称。从本文的文献研究来看,有相当部分的研究属于重复性研究,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例如,有部分研究课题实际上是用宝贵的科研经费不遗余力地描述相同的问题,诸如投入不足、师资短缺等,却鲜有文章对这些问题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建议或策略。同时,研究的方向过于集中,无形中也造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领域科研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许多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过于集中在单纯的 “问题—对策”研究,而明显忽略对其他基本现实问题的深入探索。如对于相关教育政策执行情况的研究及发展模式的评价研究,就明显存在缺位的问题。合理配置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领域的科研资源,是提升科研质量和丰富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中西部民族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需要向更加科学规范的方向推进,要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将理论研究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寻求一种真正适应中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