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关键词:经济增长收敛性;绝对β收敛;空间面板数据模型(SPDM);西部地区;经济产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空间示范效应;空间传递效应
一、引言
张文爱: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
已有关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为后续研究的深入进行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但现有文献将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对中国整体及三大区域之间的考察,对西部地区内部各省市区经济差距与协调发展的研究相对缺乏;并且早期有关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研究大多忽略了区域空间效应,只是最近才引起有关学者的重视;此外,现有研究主要采用了产出ษ指标,对收入变量的差异与收敛性关注甚少。有鉴于此,本文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SPDM),从经济产出与城乡居民收入两个维度,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实证检验,以丰富和拓展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研究,并为在经济新常态下缩小西部地区内部经济差距提供政策启示和参考。 四、SPDM回归结果分析
1.人均产出的绝对β收敛性
根据SAR及SEM模型估计结果,由空间效应的检验统计量可知,采用空间效应模型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检验结果具有统计可靠性。实证结果表明:在样本期间的各个研究时段上,西部地区内部省区间经济增长均不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具体分析如下:
(4)在空间面板数据框架下,对于各个时段的各种效应的SAR模型,空间自回归因子(WY)对经济增长率的回归系数为正,且具有高度的统计显著性,表明经济增长在地区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影响,表现出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示范效应,即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率的变动,会导致邻近区域经济增长率的同向变动。在SEM模型中,空间滞后因子(WU)同样具有统计显著的正的回归系数,表明经济的外生冲击会在地理邻近的空间单位上进行正向传递,表现出经济冲击的传递效应,意味着施加在某一经济体上的冲击,将被传递到其邻近相关的经济体上,从而对其他经济体产生影响。
2.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β收敛性
人均收入作为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基本变量,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另一重要指标。考察收入增长与经济初始发展水平的关系,是经济增长收敛性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采用空间面板数据的SAR及SEM模型对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收入进行绝对β收敛性的实证检验,我们获得以下重要发现:
(4)与产出模型相一致,在地区居民收入增长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各个时段的各种效应的SAR模型中,空间自回归因子(WY)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均具有正的จ回归系数,且具有高度统计显著性,表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过程中,存在显著的空间示范效应,一个地区居民收入增长对邻近区域的居民收入增长具有正向示范性。这显然具有经济合理性,人们通过向邻近地区的学习借鉴,可以有效提高增加收入的能力。而在SEM模型中,空间滞后因子(WU)同样具有统计显著的正的回归系数,表明区域经济的外生冲击对邻近空间上的居民收入具有传递效应,某一个地区居民收入增长受到的冲击,将被传递到邻近地区,从而可能引发连锁效应。 五、结论与启示
☑ 1.主要结论
(3)空间交互效应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从人均产出和人均收入两个角度的考察,在各个时段的各种效应的SAR模型中,空间滞后因子(WY)对地区经济(产出或收入)增长率均有显著为正的影响系数,表明经济增长在空间单元上相互间具有显著的正向依赖关系,表现出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示范效应;而在SEM模型中,扰动项的空间滞后因子(ⒶWU)同样具有统计显著的正向影响,施加在某一个经济体上的冲击,将被传递到其他相关的经济体上,从而对其他经济体产生影响,表现出经济冲击的空间传递效应。空间示范效应与空间传递效应的显著存在,凸显了邻近地区资源共享、要素流动及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政策启示意义。
2.政策启示
(1)西部地区经济产出与居民收入增长存在显著的发散性,表明地区经济差距呈现持续扩大的态势。因此,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在努力提升西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缩小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的同时,如何缩小西部地区内部省区间的经济差距,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西部地区占全国总国土面积的70%以上,如果西部地区内部经济不能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就不能实现全国整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也不能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因此,在西部大开发宏观政策背景下,需要从国家层面充分重视西部地区内部省区的协调发展问题,并合理制定实施针对性发展政策,对落后省区给予特殊优惠和扶持政策,促进落后地区发展。
(2)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标志,也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成因。研究表明,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较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更大的发散性。因此,在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大力促进城市间的协调发展,缩小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对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特殊重要性。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整体不高,具有很大的城镇化发展空间和潜力。通过促进城镇化发展,可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进而辐射带动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促进地区经济的整体进步。城镇化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缩小地区经济差距的润滑剂。
(3)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显著的空间示范效应与空间传递效应,意味着加强地区经济合作对于提升整体经济水平、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不是孤立的,会对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促进整体经济水平提升;同样,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所受到的冲击也具有传递效应,影响其他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在此过程中,积极的冲击将促进各地区经济的健康发展,而消极的冲击则会阻碍地区经济的进步。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地区需要通过技术扩散、信息共享、资源流动以及政策关联等措施,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发展能力。这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区域趋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蔡P,都阳.2000.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10): 3037.
金相郁,武鹏.2010.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趋势及其特征――基于GDP修正后的数据[J].南开经济研究(1): 7996.
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2009.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9):94105.
彭文斌ภ,刘友金.2010.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J].经济地理(4): 574578.
沈坤荣,马俊.2002.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1):3339.
王志刚.2004.质疑中国经济增长的条件收敛性[J].管理世界(3):2530.
魏后凯.1997.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3): 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