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与教育的有效性
【论文关键词】教育者 主体性 客体性 有效性
【论文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现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探讨的热点话题。目前,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角度探讨这一问题的较多,而从教育者的主体性角度涉猎的则较少。故此,本人尝试从后者探讨之。
主体性是一个哲学范畴,一般来说,☤人们常常是从主体—客体的相互关系中来理解主体性。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当一定的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获得并实现了这种功能属性时,则成为这一对象的主体,对象则相应成为其客体。反之,人在一定对象面前丧失了这种功能属性时,则相应失去其主体地位。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主客体概念,对于澄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研究中的混乱,深刻揭示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地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一
目前,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的界定还没有一致看法。而这个界定很关键,何为主体、客体?这是在判断主客体地位中首先要解答的问题。从哲学范畴上看主客体的界定至少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以人类社会的总体为主体,以人所认识和改造的自然界为客体。在这一层次上,主客体的地位是确定的,不可颠倒的。
第二层次是在人类社会中以人自身为主体,以人所认识和改造的有意识、能思维的人作为客体。因为主客体都是不同的人,所以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互为主客体关系,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实施过程之间的交叉,较为复杂。
第三层次是主客体合二为一,即人的个体、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社会在借助于一定中介物后自身为认识、调控、改造和发展对象,自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而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主客体说法与哲学意义上的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见解;
一是单主体说。具体又分为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前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其主观能,动性仅限于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范围内和方向上发挥作用,受教育者不能成为主体。后者则认为受教育者才是主体,教育者是为受教育者成才、发展服务的,不应是主体。这两种说法,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只有一个,而不能有两个,这就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一元论,避免了二元论,这是合理的,但这两种说法各强调一方是主体,而否定了另一方不可能成为主体,太绝对化了,故两种说法又都有其片面性。
二是双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从.受教育过程看,受教育者是主体,教育者是客体。这种观点♥十分重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动作用特别是一定条件下的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积极意义和启发作用,但它又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变成了“两个主体”,又混淆了主客体的概念。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然是指承担、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受教主体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动者或作用对象,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这一观点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二元论,把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时的主动作用与自我教育时的主体作¡用搞混淆了,陷于自相矛盾之中。"
三是多主体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个体、群体,也能成为主体,这是一种泛主体论,它坚持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多元论,否认了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并贬低其主导作用,实质上是无主体论。
四是相对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是相对存在的,它们之间的界限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只有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中才可能划分主体与客体。这种观点看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相对性,但没有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绝对性。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组织、实施者,这一点是绝对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绝对性存在于相对性之中。
以上说法不一,主要是由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涵义理解不同造成的。那么如何正确地理解主体与客体的概念呢?根据主体性概念内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主要是看其在思想政治教จ育中的地位作用而定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前者与后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各自的根本特点:主体性与客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主动性、主导性、创造性和前瞻性等属性,即主体能动性。_主动性是指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创造性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前瞻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足现实,从受教育者现实的思想道德状况出发,又要放眼未来,引导受教育者养成与社会未来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客体性具体表现为受动性、受控性和可塑性。受动性是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用对象的客体,必然要接受思想教育主体施加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影响;受控性是指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受到主体的主导、支配和调控,处于从属的地位;可塑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影响和塑造下,思想行为发生主体希冀的变化。
其实,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一定文化、价值倾向性、能动性、个体性的人,亦即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者的.主体性并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而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必须用现代主体性教育思想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方可取得最佳效果。
二
现代主体性教育思想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现代主体性教育思想是社会现代化向纵深发展进程中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了。不同于过去的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优势源自知识、创新的持续学习,掌握最新知识将成为人们的追求。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将成为国力的重要因素,知识不断地吸取、创新和应用将成为个体发展与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教育现代化成为历史的必然,教育现代化的基本逻辑思想就是:科技的高速发展—学会生存—终身教育—自我教育—学会学习。这一基本逻样关系的精髓就是发展“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它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定位于受教育者,这种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在使受教育者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能力,培养全面素质,学会学习,在更广泛的时空范围内可以进行自我教育、终身学习,主动地、创造性地适应迅猛发展社会对科学知识的要求和复杂的社会变化,学会生存。现代教育就是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开拓创新的学习主体。教育的过程是人类自身主体再生产过程,教育的本质就是构建这样的学习主体,这正是接受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结合点,通过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独立·自主地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能动地掌握知识、‘完善自身,使施教与接受两个过程有机地融合,产生整体的育人效应。
现代主体性教育思想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仅要求教育者发挥主体性,即要求教育者自主把握受教育者的客观实际和特点,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精心选取教育内容,创设教育情景,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创造性地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满足受教育者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更为重要的是,思想教育过程必须尊重、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加以内化,并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受教育者对提高和完善自我道德水平和境界形成强烈的自主意识,把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自我努力以提高自我道德境界变成自主的活动,以实现教育的目的。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必须正确处理好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根据列宁灌输的理论:先进的思想是不可能在人脑里自发产生的,没有教育者的指导,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质不能自发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这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强调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赋予教育活动以主体性,并影响和决定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 ☹有效性。"
三
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必须看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否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关键在看其主体性发挥程度。身为教育者,如果不能很好地履行承担、组织、发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难以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而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发挥程度如何,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效率。
而教育者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第一,注重教育内容的体系与掌握,不重视认识、研究教育对象,忽视对教育对象精神方面的需要、思想品德实际状卜况的了,解;注重教育的一般性与教育目标设置的整齐划一,忽视教育个体差异性与教育针对性;注重教育的社会需要与社会价值,、忽视教育对象个体需要与个体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相互转化。第二,教育者注重知识的传授,联系社会实际特别是学生思想实际不够,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第三,大多采用灌输的方法,局限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创造性不够。这种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教育。这种教育是由教育者的主体性缺乏,即被动应付,导致教育活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缺乏。正是因为如此,故其效果受到限制。
四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就必须深刻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关系,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存在于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因此,必须深刻地把握两者的关系。根据武汉大学骆郁廷同志的分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发展变化,需要着重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其一,双向互动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不再是一种我讲你听,我打你通。我说你服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不仅受教育者要向教育者学习,教育者也要向受教育者学习,双方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关系。在我国当今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人格是平等的;提高思想.认识的要求是平等的;接受信息的机会也是均等的,社会信息传递正由历史传递转向共时传递,思想政治教育者失去了获得信息资源的优先权与垄断权。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居高临下,单向施教的错误认识与做法,坚持在平等的基础上加强和发展双向互动的关系。
其二,主导与主动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作用是不一样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具有主体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主导和支配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主体的主导作用表现在: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状况及特点,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与目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载体的中介作用;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开发利用,坚持从具体的环境出发,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进程。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客体性,但又具有能动性和主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主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动作用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最终都是为了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培养一定阶级和集团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最终要在受教育者身上体现出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接受上具有选择性,反过来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机制、方式、层次和水平,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活动离不开客体的主动参与和配合,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动作用离不开主体的制约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性与客体的主动性相结合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既不能否认和放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否定受教育者的主动作用。
其三,互相转化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主体性与客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教育对象学习时,主体就具有了客体性,并转化为客体;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对主体进行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时,客体就具有了主体性,并转化为主体。善于把客体转化为主体,实现客体主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创造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向主体的转化,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要教”的目的和效果。因此,不仅要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更要增强客体的主体性,把受教育者变成教育主体,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进入更高的境界,取得更佳的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是以思想政治教育自身主体地位的确定为前提的,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为保障和体现的,以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的主体性教育,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从其特性来看,还是从其目的来言,都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教育,它首先表现为教育者的主体性,只有教育者在教育中具有主体性,才能赋予教育活动以主体性,并影响和决定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体性,最终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2]张彦.论思想理论教育的主体性[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
[3]骆郁廷.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及其粗互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