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科学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渗透
论文关键词:价值观 生物科学史 情感 教学 标的 引导学生 知识传授 学生思想品德
论文摘要:新课 程提 出了符合我 国教育 特点 的三维 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以往狭隘单一的注重知识传授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事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式,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以人为本”的理念,是课程标准的三维 目标之一,也是教学实践中比较难以把握的目标。在生物教学中运用生物科学史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
一、 利用生物科学史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爱 国主义情感
通过介绍生物科学史,可以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感。如介绍ツ 1965年 ,我 国的科学工作者经过六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人丁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这在无形中就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激发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科学的每一次进步 ,总要突破以往的窠臼,达到一个新的起点。敢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创新意识,是生物学家进行科学研究 ,取得创造发明的前提。
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病毒学家特明经过多年对癌症的研究,在 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核酸“逆转录”假说:病毒能将其 自身转录成DNA,该再指导宿主细胞的代谢 ,使宿主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当时生物学界普遍认为遗传信 息总是从DNA转录成的,而不能反方向进行,因此假说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承认。特明努力通过实验来证实 自己的假说。1970年他在病毒中发现了逆转录酶,揭开了致癌病毒的核心秘密。特明敢于冲破传统和权威的束缚 ,去伪存真,大胆提出假说,精心设计实验加以证明,体现了真正的科学ฬ精神。这个事例有助于学生领悟到科学精神的真谛。科学家敢于质疑并最终取得科学研究成功的大量史实,都可以鼓励学生要善于并勇于提出问题 ,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
3.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ด方法
很多科学实验的成功,还需要科学的研究方法。在学习孟德尔研究生物遗传规律过程中,分析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选择严格自花传粉的豌豆做实验材料,保证后代的纯合性;通过人工去雄、套袋,进行异花传粉,有效防止了外来花粉的影响;在豌豆众多的性状中,只观察一对相对性状 ,避免了其他性状的干扰。对亲本进行杂交实验,观察杂交子一代的性状推翻了“遗传中和”假说 ;对子一代进行 自交 ,发现基因成对存在;科学的推理和解释,正交、反交的交配方式 ,测交的验证方法都体现了孟德尔缜密 的思维;在杂乱无章的数据 中,独特地采用数学统计分析的方法 ,最后发现了遗传规律。通过分析探讨孟德尔的科学研究方法,学生不仅能了解科学方法,还能进一步了解科学方法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 ,从而加深对科学方法的认识。
4.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当今科学技术高度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人之间相互合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养成团结协作 的团队精神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作为 2O世纪最为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沃森和克里克合作的结晶。沃森和克里克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 ,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思考问题。他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和借鉴当时也在研究 DNA分子结构的鲍林 、威尔金斯和弗兰克林等人的成果,经过不到两年时间的努力便完成了 DNจ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合作是他们取得成 功的必要条件。 "
二、生物科学史与课堂教学的整合
1.作为新课 的课题 引入
许多生物科学史生动有趣,用它们来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的注意。
如在介绍伴性遗传时,教师可以讲史设疑 :血友病是一种出血后,血液不会凝固的疾病,最早发现于欧洲王室。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夫妇身体健康,生育两个儿子和四个女儿。大儿子奥彼得因血友病天折 ,另一儿子爱德华健在并继承王位。另有两个女儿分别同正常男人结婚并各生下一个外孙女,其 中一个外孙女与沙皇尼古拉二世婚配生下一个患血友病的曾外孙 ,另一个嫁到西班牙王室,也生下一个患✘血友病曾外孙。从此俄国的皇室和西班牙的王室都因娶了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女造成了血友病的遗传 ,这就是著名的“皇家病”事件。学生听了这个故事,便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顺利将学生引人新课的学习。
2.作为课堂 内容 的补 充和 扩展 性的 阅读材料
生物教材中很多生物科学史 的内容均属补充性和扩展性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充分发挥它们 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如在讲完细胞膜的结构后 ,补充介绍尼科尔森和辛格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并对模型的优缺点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3.创设 问题 情境
在教学设计 中,教师都希望自己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生动性,能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科学史例就是一个丰富的资料宝库。
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系统地介绍科学家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两个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以及赫希尔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并提出系列问题 :有荚膜的死细菌中有某些物质进入了无荚膜的活细菌体内,使无毒性细菌转化为有荚膜的毒细菌,引起转化的物质是什么;S型细菌体内物质有多种,用什么方法可以证 明 DNA是遗传物质而蛋 白质等却不是等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新的知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应。
4.进行探 究性 实验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探究的良好素材 ,它展现了生物发展的历程和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它与科学探究相结合,可以使探究活动变得更深刻 、更有效。
在向学生介绍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生长素的经典实验时,可先介绍达尔文的胚芽鞘向光性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然后师生共 同对实验结果讨论推断,获得个需进一步探究的结论。接下来可以不继续介绍温特的实验,而是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思维历程自己去探究、设计实验,这时学生的思维就被积极调动起来。在此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巡回指导、补充不足,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当学生的设计和方法与当年科学家的做法不约而同,甚至超越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 ,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究 的兴趣 。
生物科学史在生物学教育中还有许多方面的教育功能,生物教师要尽可能的将它的多维教育价值展现给学生。学生学习生物科学史方面的知识 ,不但可以开拓其知识领域,更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观点、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因此,在生物学教学 中有效进行生物科学史的学习,是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