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发挥主体能动性的探讨
" 教师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中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人们常说的“严师出高徒”,更是说明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性。诚然,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就教师个体而言,其作用的大小因人因事而异。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作用的大小除取决于教师的事业心、学识和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外,还取决于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在强调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还应看到学生本身的作用。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其规律性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也是教学工作应遵循的规律。本文仅就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能动性问题作一肤浅的探讨。
一、正确认识教师主观能动性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1.正确认识教学规律是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所谓规律是事物现象间本质的关系。教学规律是教学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了解掌握得越好,其能动性发挥也就越大,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如果人们无视教学规律,盲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然会对教学带来严重的后果。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明确的目的以掌握教学内容为主的一种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智力和能力,增强体质。从其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来看,主要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手段和评价。教师是教学系统的主导者,他选择教学内容、提供教学信息、采用媒介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接受教学的客体,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与教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规律而编排的。教学媒☏介手段是教师用来直接或间接传递教学内容的交往形式,如教师的口头语言、书面文字、图表、视听手段、教学方法等。在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每个要素都对系统起作用。如果任何一个要素或要素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就会引起系统功能的变化。例如高校教师的教学思想、道德情操、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基础、能力水平,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以及师生关系等,都与教学活动的效果密切相关。其相互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其面对的客体有学生、教学内容和媒介手段。学生是接受教学信息的客体,又是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即学生也具有主体能动性;教材内容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媒介手段会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教师对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其内部必然联系的认识,是正确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基础,离开了这个基础,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就没有依托。
2.正确理解主体能动性是最佳适度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一定要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而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同时,必须把主体能动性本身与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相符的关系区分开来。人的主体能动性,有认识与运用规律的作用,并非它本身就是符合客观规律性。要符合客观规律性,必须正确地发挥主体能动性。正确地发挥主体能动性,就是思想和行动要符合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为此,必须实事求是,才能获衔效果。但这并刁;足说人们认识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并按规律行动,才是主体能动性,而是说人们在认识了和掌握了客观规律之后,主体能动性可以避免发生错误而且能发挥更人的、更好的作用,并获得预期的效果。如果说只有符合客观规律,才算主观能动性,那么就意味人们要先认识规律性,然后再行动。可是事实告诉我们以下两点:第一,人们在未认识规律之前,就是先有行动的,而且在某种场合也获得了成功;第::,人们是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实践和认识的交互作用,逐渐找到客观规律。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也是如此。一方面遵循教学规律,利用已被人们掌握的教学规律,作为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在教学活动中敢于探索、善于探索,在探索中了解和掌握教学规律,并进而发挥主体能动性,获得预期的效果。只有这样,教师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得到最佳的发挥。 "
在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学需要与教学活动之间存在着一个中间环节,这就是教师的能力。教师的能力从其功能而言,可以分为两个最墓本的方面: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实践能力指教师所具有的能动地教育学生,利用信息和教学工具的能力;认识能力是指教师所具有的能动地反映学生情况、教材、教学媒介手段等情况的能力。同时还必须考虑作为教师教学对象的学生的特殊性,即学生具有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其关系可以形象地用图2表示:
教师能力强,能够把教师的需要和其活动很好地结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就好。就教学对象学生而言,学生能力越强,学习能动性发挥得越好,教与学两者达到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反之亦然。理想的目标是努力扩☒大中间环节。这也是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目标,也是教学的目标。
二、教师主体能动性最佳适度发挥的途径
主体能动性是指人的思想和行动两个方面,其发展要受到客观规律及其具体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发挥主体能动性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主体能动性发挥如何,要通过实践效果来衡量和检验,实践效果最好,就是表明主体能动性发挥达到最佳。教师主体能动性怎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最佳的发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努力学习,提高素质
提高政治思想素质。为了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其中,政治思想素质占有首要位置。教师应具备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教学工作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树立现代教育教学思想观念,为正确地发挥主体能动性,提供思想上、方法上的保证。
提❅高业务素质。教师的劳动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劳动,教师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是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相关的某些心理素质的总和。渊博的学识,精深的专业造诣,较强的教学能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保证;良好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师业务活动的效果。通过能力的提高,会扩大教师教学需要与教学活动的中间环节,能为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2.正确认识教学客体的特点,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计划
教学的客体主要由学生、教材内容、媒介手段和评价等要素构成。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性质、课程基本要求以及可利用的教学手段,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教学计划,使教与学得以很好地结合。
3.提高教学于段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善借于物”。因此,提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是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强有力的依靠,也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教学效果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正是教师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结果。不讲究教学方法的运用,要提高教学效果,那是一句空话。要不断地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进行比较,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要关注和倡导学生发展智力和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能力;扩大学生学习需要与学习活动的中间环节,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善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总之,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方面,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方面。重视教学工作,讲究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教师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是教师的思ϟ想和行动的积极主动的综合反映,是有意识和有目的的活动。教师要最佳适度地发挥主体能动性,必须提高自觉性,掌握和探索教学规律及教学方法,勇于教学实践和创新,提高教学能力,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牢牢把握教学活动的中间环节,并且努力扩大中间环节,使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得到最佳的组合。教师发挥主体能动性的主要动因在于教师自身努力。各种外因能促进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时还会起重大的作用,但归根结蒂都得通过教师自身自觉的努力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