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实践研究的价值、特点与路径探微
"
论文摘要:学者安德森和赫尔提出的以追求结果和过程的有效性、民主有效性、催化有效性和对话有效性为特点的教育实践研究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青睐,而“有效”本身又是教育实践研究的生命力所在。基于此,应从实践研究主体自我效能的不断提升、实践研究方法和视角的科学整合、实践研究场域的氛围的和谐营造等方面入手,助推教育实践研究不断深化。
论文关键词:教育实践研究 价值 特点 路径
教育实践研究是针对当前教育科学研究存在的弊端而兴起的一种研究范式。从历史演进的角度看,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三次范式转型:夸美纽斯时期以前的哲学思辨范式、夸美纽斯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实证范式和在此之后的实践范式。实践研究作为当下备受教育研究者青睐的研究范式,其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然而,观照当下教育实践研究热的现状,启迪我们要进行理性的思考,这是促进此研究范式渐趋有效的应然视点,也是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深化教育研究的必然思考。
一、教育实践研究的价值解析
由上可知,以扎根教育实践为立场、以具体教育问题为目标、以教育行动为载体的教育实践研究,一方面弥补了当前教育研究实践品性不足的缺憾;另一方面,为丰富教育研究方法和理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蕴涵在上位、中位和下位三个层面的价值,既是教育实践研究的优势所在,也是其生命力的彰显。深刻理解教育实践研ก究的价值,就是要认识到其统领于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趋向,活化于教育研究方法的创新,落实于教育研究视点的下移。
二、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分析
教育实践研究的出现,引发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随着关注度的提高,教育实践研究本身的严谨性受到了追问,也就是对教育实践研究的信度、效度及其合理性产生了怀疑。据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因为特点在一定意义上是本质的显现。从学者安德森(GARY L.ANDERSON)和赫尔(KATHRYNHERR)的观点来看,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或者严谨性应体现在其有效性上,具体包括结果、过程、民主、催化和对话的有效性等。从深层次上看,教育实践研究具有上述特点与其“事件”和“行为”的定义有关。
把教育实践研究看成一种“事件”,必然要着眼于结果和过程的有效性。其实,任何研究都不可能回避结果的有效性。在某种程度上,结果无效或者低效自然会被认为是失败的。对于❤教育实践研究来讲,追求结果的有效性就是着眼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取向,反过来又促使研究者不断反思研究历程和对于问题本身的把握。实际上,教育实践研究正是因扎根于实践、着眼于问题、以问题的解决为旨归而不断得到关注。就过程的有效性而言,强调过程的有效性其实在一定程度上规制了直接功利的目的取向。换言之,教育实践研究结果的有效性,不能以忽视过程的有效为代价。过程的有效一方面就是要全面关注问题发生、发展和解决的整个过程,具有整体视角和系统思维;另一方面,就是要留足等待的时间,不能急于求成,扎根和深入是对教育实践研究过程有效的必然要求。
把教育实践研究视为一种“行为”,则应探求其在民主、催化和对话方面的有效性。其一,民主的有效性强调的是研究所体现的民主程度以及据此所展开研究的效果,其落实在于研究所涉及的各利益相关方。实际上,任何教育问题最终还是要落实于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一些直接关涉的因素上。那么,教育实践研究的民主有效性必然要关注这些相关因素在面对同一教育问题时的态度,也就是追求在系统的全面观照中寻求问题解决的最佳路径。其二,催化的有效性是指“研究过程使参与者变得适应,并且充满力量去认识现实并改变现实的程度”。教育实践研究中的研究者,不仅是教育问题研究的参与者,也是教育问题研究的实践者。也就是说,他们需要恰当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应着眼于现实问题,并为有效解决问题不断探索新路子。其三,对话有效性就是为了促进和谐、有效对话的形成和对话实效的获得。有学者认为,实践研究只能以合作调¢查的形式完成,也有学者建议实践者、研究者应与其他实践研究者进行批判和反思对话或与一个“批判性的朋友”合作。实际上,这些认识都指向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实践研究应该如何搭建有效的对话平台的问题,它不仅关乎教育实践研究者本身,还包括一些相关者。就此而言,和谐有效的对话是推进教育实践研究不断深入的重要基础。 "
三、有效教育实践研究的路径探析
教育实践研究的终极旨趣是发现并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而何以有效开展教育实践研究,或者说教育实践研究如何能真正彰显其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的价值与生命力,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教育实践研究的有效路径。实际上,分析和探究教育实践研究的价值和特点,目的也在于此。基于此,笔者提出从实践主体、研究方法、研究场域氛围等方面着手的思维向度,旨在推进教育实践研究的有效开展,并据此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 研究主体自我效能的不断提升——有效教育实践研究的智力依托
教育实践研究的主体是实践者和研究者。就实践者而言,他们天然缺乏扎实的教育理论,因而其实践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盲从倾向。这与当前的研究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愿是相背离的。因此,作为具体实践者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需要着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实践素养。就研究者而言,一般具备较好的理论积淀,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略,但研究内容与具体实践有些偏离。因此,对于缺乏实践基础的研究者,他们需要融入实践研究的情境。而只有融入了实践研究的情境,才能收集到现场资料,并从中发现问题,以使个人的研究品性得以提升。因此,教育实践研究的有效推进离不开作为研究主体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的自我效能的提升,而自我效能得以提升的研究主体,正是教育实践研究有效开展和深入推进的智力依托。
2 研究方法和视角的科学整合——有效教育实践研究的技术支撑
任何一项研究,都必然要有一定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可以说,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决定着研究的成效。教育实践研究实际上是一种“复合型®”的研究范式,不可能依靠单一的研究方法达成研究的目标。就此而言,教育实践研究者必然要根据不同的研究阶段、不同的研究情境,采取多种视角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在此过程中应注重方法的整合和视角的融合。显然,通过多个视角进行实践研究,可以更加翔实地了解问题的全貌,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实践研究,可以得到不同的数据,这些都有助于使研究问题更加清晰,同时也可以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事实上,要想真正保证教育实践研究过程的有效性,我们还需要为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制定清晰的标准,以免产生虚假的数据。方法和视角的多样化,不是为了让研究变得“华丽”,而是为了让研究变得更加“务实”。我们认为,教育实践研究的生命力就在于研究所具有的扎根实践全程的实践品性。因此,研究方法和视角的融合是研究得以推进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
3 研究场域和氛围的和谐营造——有效教育实践研究的环境保障
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实践研究具有民主有效性,其强调在研究相关者的ศ对话与交流中“针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究,之后应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实践之中,考察其实施效果,并进行反思和改良,从而有效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教育实践研究涉及的直接利益者有教师、学生和家长,而研究的有效开展必然要求彼此之间的合作。然而,受各相关者行为惯性的影响,教育实践研究的开展遭遇了“拉扯”与“纠结”,这是与研究初衷相背离的。因此,应进一步推进研究的民主化,而研究的民主化要求在教师、研究者和家长等利益相关方之间开展民主对话,并基于此形成一个和谐共生的场域,营造一种良好的交流氛围。具体来讲,一方面要激励利益相关者参与教育实践研究,从中获取研究所需的数据和资料;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搭建交流平台,让研究的过程在民主与合作的框架中铺陈开来。如此,既可以满足教育实践研究对于场域条件的要求,反过来,也使教育实践研究的开展有了环境保障。
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实践研究既有较之于哲学思辨的实践性优势,也有较之于科学实证的情境性优势。正是具有了这样的优势,才使得教育实践研究在当下的教育研究中彰显了重要价值。实际上,教育实践研究在我国教育研究的大谱系中还没有获得与其价值相对应的地位。但是,我们看到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所关注,这是一种良好的趋向。基于对研究现状的回顾与反思,从研究主体自我效能的提升、研究方法视角的整合和研究场域氛围的营造几个方面着手,探索教育实践研究的路径,是促使教育实践研究有效开展和深入推进的应然之路,也是教育实践研究可以价值长存的合乎逻辑的思考向度。当然,这方面研究的“萌动”也在客观上为我们不断就此进行探索、实践和反思提供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