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文学的传统与贡献

时间:2024-12-26 13:52:2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1中国文学电影

中国电影文学是伴随着中国电影及中国文学的成长而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幼稚到逐步成熟,从弱小到逐步强盛,从不受关注到逐步得到重视的过程,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中国电影诞生之初,并无事先写好的电影剧本。因最早的一批电影创作者均和文明戏有密切联系,所以他们把文明戏的创作方法带人电影创作之中,采用了简单的幕表制。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开始试办电影制片业务。翌年成立了活动影戏部,较广泛地开展了制片活动。在活动影戏部简章中,已出现征购脚本和脚本审核等条目;而于1920年拍摄的《荒山得金》,其电影本事则是最早发表的短片电影本事,是电影剧本的雏形。商务印书馆兼营电影事业,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电影的首次关注。它拥有一定的资金和设备ล,还自建了摄影棚,是中国 ϡ较有规模的自资摄制影片的开始。它对电影剧本的关注,也对电影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文学电影形式

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中国第一批电影刊物,如《影戏杂志》、《影戏丛刊》、《电影周刊》等的相继诞生,电影本事也因此而勃兴。这类电影本事,就其文体而言,颇似文言小说;就其情节结构而言,又颇似戏剧;并充分注意以简洁的文字描述电影动作,强调视觉形象的特性。因此,这类电影本事虽然不是完全形态的电影剧本,却孕育着一定的电影文学因素,可称之为电影剧本的雏形。因当时是无声片时期,字幕便成为银幕画面的一种说明。由于电影刊物常常把本事和字幕同时刊出,所以字幕也就成为电影本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两者互相参照、互为补充,构成早期电影文学创作的一种特殊现象。1923年由郑正秋创作的《孤儿救祖记》的本事,可视为这类电影本事的早期代表作。1925年,受过西方文化熏陶并接受过戏剧ม电影专门训练的洪深,创作发表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无声片电影剧本《申屠氏》。尽管这部历史题材剧本是一部分镜头剧本,文学描述还较简单,但却具备了电影剧本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即文学描述的视觉造型性、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塑造的动作性以及独特的蒙太奇结构。它是中国电影文学由孕育期进人形成期的一个鲜明标志。

由于20年代中国电影进人了初兴阶段,许多影片公司纷纷建立,他们拍片时深感剧本之需要,不少创作者便仿效和采纳洪深所创作的电影剧本格式,再加上当时电影刊物日趋增多,电影本事、电影剧本、电影小说和电影故事等作品的发表较方便,这就为电影文学样式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该时期公开发表的一些电影剧本,如侯暇的《弃妇》、洪深的《四月里底蔷薇处处开》等来看,叙事描写更加细致,文学可读性也有所增强。而电影小说、电影故事则以其通俗易作的特点,成为电影刊物发表的主要电影文学样式。同时,对于电影文学的理论探讨也已开始进行,一批论文、论著相继问世,其中侯暇的《影戏剧本作法》和周剑云、陈醉云、汪煦昌合著的《电影讲义》则是较早正式出版的理论专著,,后者还摘译了美国电影剧本《北地名花》之一节作为附录,供中国电影编剧学习借鉴。这是理论对于实践的首次关注和总结。由于这些论著把电影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进行专门研究,从而使人们对其本质特性和重要性,开始有了较自觉的认识。但由于该时期电影文学创作队伍的主体是旧通俗文学作者,他们热衷于以旧小说、弹词故事、文明戏剧目和传奇野史的改编来代替创作;而那些面向现实生活、严肃认真的电影文学作品则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使电影文学和电影艺术缺乏对社会现实应有的关注,影响了它的健康发展。

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改变了这种状况。一大批新文学工作者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了占领电影阵地的各项工作,其中他们所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打人电影公司,抓编剧权,写剧本。于是夏衍、阿英、郑伯奇、阳翰笙等一些左翼文艺工作者相继进人电影界,并和先期进人电影界的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汇➳合在一起,团结了一批进步的电影工作者,组成了一支强有力的创作队伍,很快使电影创作的面貌发生了变化。首先,电影剧作的思想内容开始体现五四新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他们创作的不少作品均能注重面向时代和民众,选取富有社会性和现实性的生活素材,去暴露与批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罪恶,真实地表现工农大众和下层小市民的悲惨处境和人生痛苦,从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如夏衍的《狂流》和《春蚕》、田汉的《三个摩登女性》、洪深的《香草美人》和《新旧上海》、蔡楚生的《都会的早晨》和《渔光曲》、沈西等的《十字街头》、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袁牧之的《桃李劫》和《马路天使》等,就是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之作,显示出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其次,电影文学的形式、风格等也日趋完善和多样。1931年,洪深又创作发表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剧本《歌女红牡丹》。这种以人物对白为基本内容,包含着场景说明和电影动作叙述的有声电影剧本,随着有声电影的普及而逐渐得以推广。有声电影较之无声电影在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段上更加复杂,供拍摄用的分镜头剧本的技术性也更强。由于这类剧本既不便阅读,也不易创作,因此便出现了文学剧本与分镜头剧本的分化和分工。前者由剧作家创作发表,后者由导演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改写。为便于读者阅读,前者的文学性就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强化。于是其他文学样式的结构形式、叙事方法和艺术技巧不断被引人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之中,导致了形式、风格的多样化。尽管戏剧式剧本仍占主流,但小说式剧本、散文式剧本也开始出现,且总体文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电影小说的艺术描写也由粗略向精细发展,开始形成中篇乃至中长篇的规模。

3结语

电影文学的迅速发展和日趋成熟,不仅使剧本是影片的灵魂在电影界得到了普遍认ถ可,而且也引起了文学界、出版界乃至新闻界对电影文学作品的重视。一些大型文学刊物和部分报纸的文艺副刊也陆续发表了不少电影文学作品。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创作数量有所减少,却出现了两种新的审美倾向:

其一,国统区电影文学创作的纪实性增强,出现了报告文学式的作品。如阳翰笙的《八百壮士》、田汉的《胜利进行曲》等一批电影剧作,均取材于战时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及时而生动地描写了中国军队下级官兵和广大民众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事迹,颇受欢迎和好评。

其二,上海孤岛时期进步的电影文学创作,因环境所迫,注重在历史题材领域里开拓。以欧阳予倩的《木兰从军》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作品,能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借古喻今,有感而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