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苏轼的医学贡献
苏轼,宇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人苏轼自小天资聪颖,才华横溢,是我国历史上少见的天才,22岁入仕,尽管仕途不顺,屡遭贬滴,政治上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才能,却在诗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方而冠绝当代,其文学造诣已登峰造极,不仅如此,苏轼的爱民思想及对医学的钻研,在医学上的贡献也为后人称道
1收集验方整理成册,留济后人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他宽广的的胸怀及爱民思想,极受百姓欢迎。凡他所到之处,必查民风、民情、民苦,他通晓医理,熟悉药性,有济世救人之½心,并喜爱尽可能多地收集民间验方。最后将验方、名方整理成册,名《苏学士方》,后人将《苏学士方》和沈括的《良方》两书整理合编成一册,这就是著✔名的方书《苏沈良方》,它流传华夏,远播东洋书中至宝丹、苏合香丸、椒朴丸及礞石丸等,其效良好,颇受称道,至今仍用。
2注重养生,自成洲家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两妻一妾均在其仕途被贬、生活潦倒需要帮助时相继离世,尽管生活几度不堪,他仍坚持良好的养生理念,并付诸于实践,服食练功以祛病延年,苏轼寿命六十有四,几近古稀,和其善于养生息息相关02. 1坚持良好的饮食起居苏轼的日常生活有良好的起居习惯,他坚持睡前浴足,无论是在家休息还是处理公务,他必五更起床,晨起梳头百遍,常年如此,并自嘲老栉从我久,齿疏含清风。苏轼每晚睡觉之前都要泡洗双足,他洗脚也较为讲究,每次洗脚,水深必至膝,温、冷水交替加入数次,洗毕拭干,揉按数次后后安卧,现代认为使用冷热水交替洗脚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
食物是人之生存之本,所谓民以食为天,在饮食上,苏轼认为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待饥饿时就餐,吃起来必味香爽口,虽是粗茶淡饭,而胜美味佳肴。人在饥饿时,其胃纳佳,其饭自然香,但饮食量应适当,不可过饱,否则加重胃肠负担,可引起消化不良,久之成疾苏轼还强调用餐时当细嚼慢咽,餐后则适当散步以助食物消化和吸收
2. 2擅于食疗养生♋苏轼较为推崇食疗养生,如被百姓每逢荒年代粮充饥之物芡实,却被苏轼视为食疗佳品,他在《坡杂记》中载:人之食芡也,必枚啮而细嚼之足以致上池之水,故食芡者,能使华液通流,转相艳注。芡实有滋润脏腑的作用,他 ϡ认为食熟芡实当一枚一枚的细嚼慢咽,每天吃10 ~20枚,应持之以恒如此服用可补益脑髓,促进消化。菊花、构祀、扶菩、地黄等也是他的喜爱之品,现代发现久食菊花、构祀、扶菩、地黄之辈可养肝明口。在饮食的制作上,苏轼既讲究饮食营养,又善于调配、把握火候。他的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饼等,至今仍为饭桌上的佳品,为人称赞。所以,苏轼又被后人誉为关食家,他也常以老蓉戏称自己曰。
2. 3重视修身养性和练功苏轼怀致君尧舜之志,但因政治原因,宦海几度沉浮,屡遭贬滴,仕途不顺中的他非常重视内心调节,把儒、道、佛三教思想融汇为一,不卑不亢,始终坦然而对现实,才成就了他今天的历史地位
苏轼注重安与和的养生之法,他指出: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任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尽管身处颠沛流离之所,他仍能让自己心境平和,洒脱自如,保持安和的健康心理状态,并总结出三养理论: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他指出安心乃是安身养生之基础,心安才能身安,故有了养生先养心的说法。
苏轼擅练功,北宋时期,三教盛行,苏轼融三教为一体,他修身以儒,治心以佛,养生以道,修身养性练功是他的日常功课。他曾对友人张安道说:近年颇留意养生、读书。延问方士多矣,其法数百,择其简易可行者,间或为之,辄有奇验}l;苏轼养生源于日常,在养生上,他强调动静结合,强调应多走动跑步,不能贪图安逸、久坐不动,就是他所谓的安步以当车。他就较为推崇华佗的: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另外,苏轼擅于练静坐功,黎明时必而向东南,盘腿打坐,先叩齿数十次,吞咽唾液,后握固调息,使心澄湛,诸念不起;内观五¿脏,气走丹田;再按摩脚心、脐下、两腰及颜而耳廓直至发热,最后揉鼻两翼,梳发百余次而止。并命名为苏东坡养生诀,供后人学习。
苏轼善养生,并撰写成文,他一生写过《问养生》《书养生后论》《养生说》《续养生说》《养生渴》等数十篇养生方而的文章,还有一些养生知识散在于他的诗词中。清代学者王如锡,将苏轼有关养生的信札、诗词、论著整理成册,命名为《东坡养生集》,成为我国养生学中珍贵的资料。
3重视预防疾病流行
苏轼虽然是封建的官吏和文人,但他对百姓却是相当关怀和热爱,他仕途坎坷,虽屡遭贬滴,他所到之处,总是尽可能了解民情民苦,力求减轻人民疾苦,重视疫病预防。他第二次到杭州就任时,杭州正爆发严重的瘟疫,苏轼亲自到防疫一线,采用同乡秘方圣散子,发动众人配药,不问老少良贱,各服一大育,,便很快控制了瘟疫。为使百姓免于疫病之苦,苏轼还自掏腰包50两黄金,在城中修建一所医院,名为安乐的病坊,由专派僧人主观,救治穷苦百姓,几年时间救人无数。
可见,苏轼一生建树颇多,他不但精于文学、诗词、书法及绘画,而且在医药养生上也颇有成就,值得后人发掘、继承、整理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