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模块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完善

时间:2025-01-14 05:53:2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伴随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步伐的持续加快,我国应用技术型人才供给缺口日益扩大。“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则为多样化人才培养创造了契机,然而,该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还需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的支撑。针对当前“平台+模块”人才模式下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存在的一系列缺陷,高校还需完善学分制、强化学习指导制度以及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

[关ภ键词]“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高校;教学管理制度

对于高校而言,“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按照学科大类进行招生,在学生第一年的学习过程中,院校不对其进行专业划分;第二年,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在通过院校实施的考核后,在学科大类内选择自身倾向的专业;第三年,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后,可以进一步确定自身倾向的专业。这一培养模式拓宽了教育口径,凸显了学生个性,强调了创新意识,满足了产业需求,实现了通专结合。“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是典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开展与目标的达成都需要依托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一、“平台+模块”模式与教学管理制度的联系

(一)“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教学管理制度提供支撑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看法。部分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部分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人才为宗旨,体现学校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涉及人才培养方案、运行机制及培养途径等;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培养方式。通过对上述看法的总结可以发现,人才培养模式应当是高校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创建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结构样式。关于教学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学者也形成了众多观点。部分学者认为,教学管理是高校用以保障教学质量的各类规章制度;部分学者认为,教学管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教学管理包括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以及教育行政机关对教育机构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指导。通过总结可以得出,教学管理是指以遵循教学管理规律为前提,去服务教学和培养创新人才。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故应当改革、完善、创建新型人才培养和素质提高的教学管理制度。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教学管理制度的支撑。

(二)教学管理制度能够助推“平台+模块”人才模式目标的实现社会发展需要配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须有教学管理制度支撑。教学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基础工作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能够确ϟ保教学系统有序高效化和管理行为规范化,是学校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离不开教学管理制度。这是教学科学化管理的根本,有利于保障教学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对各项管理制度十分重要,有创新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同样可以加快教学管理的创新和改革。多年的高校教育探索和实践经验表明,必须充分厘清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联⌚性。为提高效率,减少盲目,还需制定完善的教管制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管理。作为教学管理的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平台模块”人才培养目标应当配套教学管理制度。换言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有助于“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目标的实现。

二、“平台+模块”模式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缺陷

(一)学分制有待完善高校学分制的实施存在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选修课程的数量还不够,而高校选修课开设数量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部分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且工作压力大,故难以持续开发新课程;另一方面,院校在教师开发新课程的过程中给予的支持不足,导致课程设置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存在缺陷,这既影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及兴趣,同时将直接削弱学习年限的弹性与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其次,学生无法自主选择教师。高校规定了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的权利,然而这一规定实际并未施行,其原因有:一方面,院校需要保护部分教师利益。教学工作竞争激烈,然而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不一,这势必导致学生倾向于选择教学质量较高的教师,而使得教学水平稍弱的教师难以正常开课,因此院校在改革的过程中有所顾虑;另一方面,院校缺少充足的硬件设施和具备教学科研能力的人才。最后,各学校间学分互认制度并未真正实施。各高校之间应当制定统一的学分互认标准和程序,从而使得各院校既能承认学分又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学习指导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能力弱、自主意识淡、无人生规划、学习不思进取、选课盲目、自控力差可谓是一些当代高校学生的通病。虽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为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和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果指导不到位,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方面,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学生对学什么和怎么学有困惑,学习安排缺乏计划性。由于缺乏老师的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安排表现出盲目和随意。这种盲目性主要源于基础教育阶段教师与家长的大包大揽,使得学生缺乏对大学教学计划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取向缺乏规划性。“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给高校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专业的机会,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专长来选择喜欢的专业。这更需要高校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取向有合理规划。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不健全教学质量是教学管理的核心,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纵观各高校当前的教学规章制度,发现其中存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对专业、课程、教材建设的投入不足。科学设置专业、合理安排课程以及选用前沿教材都与人才培养目标息息相关。专业、课程、教材这三大建设涉及学校的各方面,是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难点工作。其次,需不断改进平台与模块的课程设置。纵观全局,知识的不断推陈出新已成为一种趋势。优化课程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构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不断研究学科基础平台课程的设置和加强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的设置与培养目标紧密衔接。最后,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这一方面表现为制度的不完善,另一方面表现为部分教管制度未得到落实。教学质量在高校教管中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但也是其生命线,需不断研究新评价标准和方法,才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

三、“平台+模块”模式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完善路径

(一)完善学分制针对高校在学分制施行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缺点,现提出以下几条完善路径:首先,大力发展选修课程。可从课程和教师两方面来分析。其一,在课程方面,院校应该构建课程审核和把关机制,目的在于确保选修课质量;成立审核评估机构,设计审核把关机制,确保每门课程都经过认真调研,只有如此,课程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其二,在教师方面,应当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例如新课开发酬劳、超课时酬金、工作量计算等,同时给予踊跃开发新课的教师更多出国、访学的机会,使其不断学习最前沿的知识与信息,从而进一步确保选修课质量。其三,院校还需要增强弱势学科的师资力量,提高师资水平。可将选修课程开展的数量和次数与教师的年终考核相联系,将全体教师开展选修课程的具体数量予以记录。对于表现突出的教师,可给予丰厚的奖励;对于表现不理想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处罚,确保公平、公正。其次,✔全方面实施自主选择教师制度。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高校应全面实施自主选教制度。此制度不仅能够改善教师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二,在具体措施方面,由于部分院校硬件和软件实力条件有限,自主选教制度的全面实施不能操之过急,还需要循序渐进。高校不能只关注教师利益,一定要放下包袱,制定出合理的规章制度,保障自主选教制度的顺利施行。高校亦可设置一段过渡期,此过渡期可以是三到五年,在三到五年后全面推进选教制度。此外,院校要不断提升硬件设施,并且引进、选拔、培养素质水平较高的教学科研精英[1]。最后,建立校际间的学分互认制度。对于校际间的学分互认,我国学者已开展了诸多研究,具体可从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一,在指导思想方面,高校应当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补全学校开展课程不足的缺陷以及课程的局限性,从而全面发挥出高校教育资源优势;积极借鉴国内外院校的教学经验,创建校际的学分互认制度。其二,在具体措施方面,院校应尽快制定有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将学分互认程序规范化。不仅要认可跨校选课所取得的学分,将跨校选课安排在教学计划范围内,鼓励学生跨校选课,同时还需制定互认学分的原则[2]。

(二)强化学习指导制度其一,进一步推广、完善导师制。首先,在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下,高校学生难以独立自主地安排学习计划,高校可尝试实施导师制,由导师帮助每位学生挖掘自身兴趣爱好,并迅速找到特长,指导范围可涉及到学习、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实际上ด,导师扮演着双重身份,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需要兼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其次,在任职条件和工作职责方面,科研导师毋庸置疑应该由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且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的工作职责在于了解教学计划及毕业要求,指导学生顺利地学习与毕业,并在就业上给予建设性的意见。此外,导师亦可指导学生进行科技类竞赛,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其二,建立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指导体系。以上提及的制度的确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的选择,学生培养方式也更显个性。然而,目前部分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制度的教学内容,学习的依赖性较强,如此将严重阻碍学分制的实施,使其优势无法完全释放出来,这势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管理能力。故在施行导师制的背景下,需要在院校层面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个性化指导。为构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导体系,可编写部分选课指导教材。一方面,呈现出所有与选课相关的基本信息,例如,本学期学校有关的政策规定以及教学管理体制、授课老师学历职称基本情况、通识教育课程制度和各课程概况、学分、背景、授课地点、授课时间、相关书籍等。另一方面,信息的组织形式及呈现方式要清晰简洁,以便学生阅览[3]。其三,建立学生学习预警系统。高校不仅需要在管理机制上健全个性化指导体系,还需要从管理方法上强化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即建立学生学习预警系统。具体而言,院校需要开发并设计课程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影响学生选择课程的关键性因素主要有两种,即课程的具体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首先,院校应当借助信息技术设计课程信息管理系统,对课程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为学生提供便利。其次,院校应当将学生所学的专业与相应的市场需求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最后,院校应当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加以分析,即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前预警学生,保证学习进度。

(三)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制度一直以来,教学质量监控保障制度完善工作在高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具体将从以下三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完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制度。其一,在扩大课程改革力度和改善课程质量方面,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改革课程结构的设置形式,引导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时,实现课程改革与国际的接轨、学科交叉与课程多元化,从而提高学生多方位获得知识和善于思考的能力。其二,做好模块设计和平台搭建工作,其关键在于课程。课程肩负着培养我国各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故提高课程的质量至关重要。高校若要培养行业精英,便要将重点放在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上。不同的课程质量代表着不同院校的教学水准,其在模块课程方面必须展现出专业的特点。其次,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切勿凭空想象,要建立在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大力帮助并培养新教师。院校可结合教学检查制度、考核评估制度、教学听证会以及毕业生质量信息网等制度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监控对高校而言非常关键,牵涉范围非常广泛,而且操作起来较为烦琐。高校应当建立目标统一、规范严格的制度,确保其操作正确无误,方能公正且全面地评估教学质量[4]。最后,建立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构建地方性服务系统。高等教育需以加强产学研结合和促进高等院校和产业界及科研院所的合作为宗旨,打造一所人才辈出、成果丰硕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基地。其一,在指导思想方面,高校需根据自身情况,以面向地方和服务社会为宗旨,形成具有独特色彩的办学理念,实现学与研的结合。其二,在具体措施方面,院校应当面向社会,实现产业联合办学,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理念。此外,高校与科研机构人才应当向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这不仅能促进院校与企业间的合作,还能让经济发展最大程度地受益于科技发展;院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学科发展与地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点;院校还需建立在校学生创新教育实践中心和校外学生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学以致用;专业的负责人可与相关企业签订合约,联合培养学生,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远飞.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制度创新与启示———基于广州技工院校现代产业系的考察[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2]李志峰,罗梦辉,王春春.基于学生分类发展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以“自我—社会认识”为分析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12).

[3]冯汐.针对完全学分制条件下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工作改革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7).

[4]郭兆云.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6).

作者:江利平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助理研究员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