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时间:2024-09-20 16:37:3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阐述了通过优化育人环境、改善考核体系、加强社会实践、促进文理渗透等措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考核;社会实践;文理渗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的步伐加剧,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程度逐步提高,就业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就业岗位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虽然人们形成了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共识,但在如何培养人才方面还存在诸多争论,国内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和进行教育改革,本文就转变观念和优化育人环境方面谈一些体会。

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以学生为中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为评价标准。但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决非一蹴而就之功,是一个涉及到诸多环节和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以学生为本,学生首先要顺利完成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上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学生高中阶段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考取一所理想的大学,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老师和家长以考试为中心通力合作。学生到了大学后往往存在目标缺失的现象,存在松一口气的思想,也有部分学生开始沉迷于电脑游戏,因此,在大学的初级阶段,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意识非常淡薄,在这个阶段还必须加强管理,设法引导学生转变观念,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达到生活上自理、学习上自觉、交往上自信的目标。

目前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往往处于受宠的地位,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比较严重,往往不需要竞争和努力就能得到想要的一切,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意志。进入大学后,远离家庭的庇护,需要独立地进行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困扰,如学习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问题、求职问题等等,需要及时给予引导,让他们知道这些困扰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要逐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自我调节,以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才能完成学业,全面发展,顺利走向社会。尤其是理工科的学生,如果缺乏良好的人文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不但不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甚至会因为性格缺陷影响学习和生活。有意识地加强人文教育,体现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大有裨益的。

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师的观念是前提和保证。在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出高徒,因为出了高徒才谈得上名师。因此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师的作用贵在引导和疏导,培养学生就像教幼儿学走路一样,第一阶段抱着走,第二阶段扶着走,第三阶段自己走,教师应该作为学生成长的拐杖,学生离开拐杖越早,教师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完善,该松手时就松手,如果学生始终生活在学校和教师的框架中,很难培养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的合力,引导学生实施学业规划,帮助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确立大学期间的发展预期、目标和道路,学会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收益。

以学生为本,就要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培养令学生终身受益的能力。大学阶段既要积累知识,更要培养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步伐加快,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的涌现,能够不断地接受培训,不断地自主学习,以适应工作岗位的新要求;能够根据面临的任务快速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在大学阶段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拓展广博的专业知识。此外,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形势,我国实施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需要一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即便一般的工程技术人才,也需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熟悉国际交往礼节,因此,要通过讲座和国际交换生等方式积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二、充分发挥大学的基本职能,优化育人环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改革的目的和归宿,如果让学生了解培养计划的制定,参与各种教学改革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反馈教学的效果,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实践各项教育改革。积极探索研究型教学,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中设置育人的环节,真正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

三、正确处理考评体系与成才导向的关系

评价体系对学生的成长有导向作用,必须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建立起更加合理、更加科学的评价体系。高中阶段,学生非常关心课程分数的高低,到了大学阶段,不可能马上转变过来,此外,分数的高低又是奖学金评定、研究生推荐免试的依据,因此,学生自然而然会关注分数的高低,在这种形势下,就必须深入研究和改革考核办法,使之成为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自我发展、善于创新的导向,彻底打破那种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考试方式,彻底改变那种平时不努力、考前靠突击、过后就忘掉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考核对学习的促进和导向作用。

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从课程设置上讲,加大选修课的比例,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课程的考核方式上讲,加大过程考核力度,注重应用,注重前沿,注重交叉,提高课程的效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双学位、选修研究生课程等方式实现个性化培养。

四、从社会实践中磨练学生的意志

人是社会的人,人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科学技术越发达,社会分工越细,就越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合作。☢只有深入到社会实践中,才能体验知识的价值;只有与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接触,才能练就处事能力和生活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学习、就业、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能够妥善处理同学、同事、家庭之间的各种关系,能够积极面对并设法解决日常学习与工作遇到的各种困难。高等院校要根据社会的发展,为学生服务社会、参与实践搭设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创造条件。

五、积极探索文理渗透的途径

学科交叉、文理渗透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强文理渗透是完善知识结构、优化思维方式的要求。大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从人才方面讲,大学拥有一支数量可观的教师队伍,其中不乏大师级人物;从学科分布上讲,覆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为文理渗透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文理渗透的首先任务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工作在教育一线,是人才培养职能的直接实施者,对学生的影响大。客观上要求教师既要有文理渗透的观念,又要具备文理渗透的综合素质,因而要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探索文理渗透的内容和实施方法,并在制度上给予保障。其次,通过课程设置是实施“ϟ文理渗透”的直接途径,课程设置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单独开设跨专业的课程,通过跨专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文科专业的学生就能了解当代科技前沿和发展动态;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就能领略到文科的风采。课程设置的另一种方式是学科内部的课程中贯穿文理渗透的内容,比如在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中渗透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在哲学、文史、艺术等文科课程中渗透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知识、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这种方式对于教材的内容组织和教师的配备都具有较高的要求。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促进文理渗透,校园文化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依托大学的文化底蕴、学术氛围和大学精神,利用图书资源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是一门艺术,由于学生的学业背景不同,成才目标不同,不可能采取完全一致的培养模式。要依据特色化发展的要求,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以转变观念为จ核心,以优化环境为载体,尊重学生个性,加强社会实践,逐步建立起以培养身心健全、业务精湛、自主学习、视野开阔、富有潜力的学生为目的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