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
人的思维能力是指智力能力,它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要求,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潜力是非常大的,要是教育得法,这种潜力就能获得很大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是按一定规律的趋势连续不断进行的。要使学生思维能力符合于事物这种联系和发展趋势,就必须对学生的思维程序进行培养,而逆向思维是改变了正常的思维程序,遇到问题倒过来想一想。进行这种思维的训练,能促使儿童思维敏捷。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古代司马光砸缸救小孩的故事,就是逆向思维活动的体现,通常救落水儿童是让人离开水,而他却是使水离开人的办法,这种逆向思维的培养,值得积极探讨,下面,笔者就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谈几点做法:
1 概念、公式在数学教学中的逆向运用
一个数学概念的形成,一个数学公式的成立都具有其严密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学生对概念、公式的顺向理解和掌握是较为容易的。可是它们的逆向性往往会把学生弄得一塌糊涂,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分析,正确地引导,耐心地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自己掌握。
ϡ 例如:只有一组对边平等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这个数学概念的顺向性比较容易理解、掌握。根据分析、推导可得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这样的知识一般的学生是可以较快理解和掌握的。不管是提问概念,或是给条件计算面积,都能比较顺利解决问题。在教学这个问题的同时,我又提出逆向判断问题:凡是只有一组对边平形的图形一定是梯形(×)。竟然有多数同学回答出现错误。有部分同学虽然回答正确,但不能说明道理。说彻底,就是问题的逆向性困扰着他们,对于这个问题,笔者通过逆向的提问判断,使学生知道梯形概念应具备的充要条件要有两个:①只有一组平行线;②图形是四边形。这样学生才真正掌握梯形的概念。教学利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图形面积时,笔者除按照:知道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求面积外,还应出现逆向的练习题:
①已知:梯形的面积、上底ฒ、下底,求梯形的高。
②已知梯形的面积、上底、高,求梯形的下底。
这样通过逆向反复练习,加深对公式的理解,沟通了数学教学实际问题与数学概念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概念、公式牢固的掌握。也就是说,无论对概念还是公式,都要对其结构进行透彻的分析,顺逆反复练习,才能达到加深理解,掌握知识,培养思维。
2 数学教学中逆向思维技能的培养
一个学生牢固掌握基本概念和公式是必要的,而技能的培养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能力的培养往往是难度较大。笔者在教学中采用抓逆向性的关键问题,灵活加以解决,既培养了思维又激发了兴趣。有这样一道数学题目:有三块铁片,分别二块二块过称,它们所称得的重量分别是:155千克、165千克、170千克,问最轻的那一块铁片有多少千克?
3 假设是培养逆向思维的手段之一
在数学这门学科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会碰到一时难以解决的直接途径,这种问题,我们要培养学生一种假设的方法,以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
解决这类题目时,先假设某个数为我们特指的一个数,根据这个数和题目中的条件,还原出题中的某一数据,再对照还原出来的数与已知数웃据的差或倍比关系,调整假设数字,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例如:有7千克和9千克重的两种木箱共重249千克,计31箱。问两种木箱各有多少个?
这种假设可起着使学生正逆思维相互交替作用,使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更加深刻、更加牢固。
4 逆正互化也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途径
正向思维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基础,而逆向思维的培养,又是对思维能力发展的挖掘。我利用逆向互化的方法解决问题,达到培养的目的。
例如: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相向开出,甲车先开出2.5小时后,乙车以每小时以42.5千米的速度行驶12小时与甲车相遇,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驶84.5千米,甲车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5ส 图解是直观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有效方法
图解是利用图形来分析或演算,以解决数学问题。它能让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变成直观、通俗易懂学习内容;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数学逆向思维的能力。
例如:甲乙两车匀速分别从AB两地相向开出,第一次在距离A地16千米处相遇,相遇后两车继续往前行驶,甲车到达B地后即时往回行驶,乙车到达A地后即时往回行驶,第二次在距离B地7千米处相遇。问AB两地距离多少千米?
本问题直接从时间♥、速度以及路程数量关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通过图解:
我们从图中很容易看出:①甲乙两车每行驶一个AB全程甲车行驶16千米。②到第二次相遇时甲乙两车行驶了3个AB全程。③第二次相遇时甲车行了一个AB全程还多7千米。
这就轻而易举地解决AB全程:16×3―7=41(千米)。
总之,逆向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细致的工作,要做到经常训练,有计划的施教,有步骤的引导,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既要讲究灵活新颖、有效创新,又要持之以恒。充分开发智力,达到培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