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理论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
经济全球化使得☏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也需要越来越多的英语人才,特别是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能力的人才。我国各高校也积极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英语教学改革。
教育部最新颁布实施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要求:“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由此可见,我国教育部门对英语口语教学的改革的重视。
不可否认,我国英语口语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口语教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匮乏,口语教学缺乏有效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口语基础薄弱,忽视情感教育和文化教育等等。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口语学习中自主学习能力的低下。
当前,很多英语口语学习者只关注怎样提高口语课程的成绩,具体地说就是关注教师的评定分数,其结果是当学生拿到优异成绩单后,就认为自己的目标已经达到而结束英语口语训☭练,而并没有意识到英语口语学习并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活动,它应该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完成并且能够进行自我控制的行为。离开了教室环境学生没有主动意识进行英语口语交流,英语口语学习只能停留在模拟语境中,缺乏应对实际口语运用的能力,这也就造成学生无法达到英Z口语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无法真正地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因此,口语教学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训练,还要给学生灌输学习的方法和策略,更应该注意培训学生在英语口语学习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多维视角下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张莉、魏月红,河北人民出版社,2012)就针对这种情况论述了自主学习在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该著的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使其在同类著作中颇具特色。首先,著作的论述是建立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的,有较强说服力。
研究对象是从某高校英语教学改革试点班中选取两个口语教学班,为了确保实验的信度和效度,随意选取二年级试点班的两个口语教学班学生为研究对象,每班24名学生,共48人。研究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学生,这些学生依据入学时优秀的高考英语成绩进入教学改革试点口语班。
这些学生的口语水平一般,大都想通过试点班学习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该批次学生每两周上一次口语课,每次课时50分钟,研究历时一个学期(16周)。
教材选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第一册教材(第一版)。这种教学设置要求学生要有较高的自主性,才能在口语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本研究主要围绕“运用元认知知识是否能够提高英语口语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元认知策略培训能否发展英语口语自主学习能力?”两个问题展开,旨在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自主学习能力,即探索“通过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策略理论培训来促进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自主性”这一途径是否可行,从而寻找提高大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有效教学方法,解决口语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实际问题。以学习者的自主性为突破口,研究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主动性。
其次,本书理论论述全面,显示出作者高深的理论水平。作者详细阐述了自主学习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从生物进化论谈到人文主义。
人本主义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要着眼,而不主张规定教师应该教学生什么知识,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获取他喜欢而且有意义的知识。马斯洛主张学习只能靠内发动机,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学习活动应该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
教师的任务只是辅导,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和自行决☁定,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会发挥学习的潜在能力。辅导得当,学生会因学习而成长;辅导不当,学生反倒因辅导而畏缩的后果。
接着作者又论述了认知心理学对自主学习的启示。认知心理学中的个体体验理论,即主张学习和思考随着体验的加深而进步,这一观点为自主学习的发展奠定了认知心理学的基础。
ห外语学习过程需要学习者亲自的个人体验,然后通过内部的加工过程达到语言知识内化的目的。这个学习过程区别于机械学习,它是一个新旧知识融汇贯通并且自身知识构建起到了促进ツ作用;而不是机械学习与已有知识毫无联系的内容,这也正是有意义学习的核心部分,指的是学习者有意识地将新旧知识与现有认识相联系的过程。
其三,本书在英语口语教学方法的创新方面实现了突破。除了以上论述的自主学习理论在口语教学中的运用,作者还详细介绍了英语口语教学的其他方法,如情感教学法、跨文化教学法、网络技术在英语口语中的运用等新的教学方法。
此外,作者还列举了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石化现象的产生,并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且据此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意义的教学策略。
《多维视角下的英语口语教学研究:理论与实践》一书不仅有利于改善高校英语口语教学能力的现状,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还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超越母语和目的语及其文化差异的束缚,了解文化背后的思维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培养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和适应多样环境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回应多元文化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