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论文关键词:理工类高校 英语专业 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进程中,理工类高校创办英语专业进入高峰期。目前,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均衡、学生定位不明确、忽视学科建设等问题,因此应从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明确学科内涵、合理设置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等方面加以建设。
1987年,国家教委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中正式将外语学科分成四大类,即外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化类、专门用途外语类、语言学类。理工类高校开办的科技英语专业被纳入“专门用途外语类”,其英语专业从此得以正名。一些院校还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创办了专门用途英语专业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点;一些重点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以其优秀的教学质量、特色化的外语人才培养而引起外语界的关注。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进程中,理工类高校创办英语专业进入高ฬ峰期。目前,我国约有1000所高校设有英语专业,其中理工类高校占三分之一左右。
一、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英语专业已经成为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英语专业教育质量的主要评估指标是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和学生的就业率。
英语专业四级考试的目的是全面检查已学完英语专业四级课程的学生能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要求,考核学生运用各项基本技能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语法结构和词语用法的掌握程度,既测试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测试学生的单项技能,同时也是评估教学质量、推动校际交流的一种手段。但是,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设置历史短,在英语专业教育方面的经验不足,一些学校采用题海战术来提高四级考试的通过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英语教学。
就业率是评价一所大学办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于社会对应用型英语人才需求旺盛,为了满足劳动市场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各高校纷纷开设金融英语等课程,这些应用性英语课程的特点是学程短、见效快、变化快。从短期来看,这些课程的开设的确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但从长期来看,其危害是潜在的。应用性的课程专业口径窄、时效性强,过分强调这些课程就会助长学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上缺乏耐心,避重就轻,不愿花时间阅读经典文学作品。这种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使得大学教育过于职业化,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背离了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2.课程设置不合理
从国内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看,英语专业课程大致分为三类: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主要指英语语言学)。公共基础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35%,专业基础课学时约占总学时的45%,专业方向课学时仅占总学时的20%。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够合理。外语专业课与公共课程的比例不协调,公共课程所占的课时偏多,削弱了英语专业教学;在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重视语言技能训练,淡化语言文学课程的开设。一些设立英语专业的理工类高校甚至削减英美文学、文化课程教学,压缩该类课程的学习时间。
3.师资力量不均衡 师资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学历和职称普遍比较低,缺少学科带头人。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经验不足,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4.学生个人定位不明确
有些英语专业的学生将英语看做便于从事某项工作的辅助手段,甚至作为出国留学或升学考试的敲门砖。因此,他们重视立竿见影的应用性课程的学习,重视语言技能的学习和各类资格证书的考试。实际上这恰恰阻碍了他们未来的发展。
5.忽视学科建设
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科建设薄弱,缺乏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这一点与学校办学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在某些理工类高校领导的眼中,英语只是一门辅助其他理工类专业提高毕业生竞争力的工具而已。尤其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他们甚至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英语专业发展的基础,搞好了大学英语教学,也就搞好了英语专业建设。“在一些理工院校的领导看来,之所以创办英语专业,是因为它是当前的热门专业之一,生源和毕业生出路都被看好;而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建设内涵是什么,恐怕并不十分清楚。于是,在一些高校中曾出现这样的情况:学校领导关注的只是大学英语教学,甚至把大学英语
四、六级的通过率看做衡量该校英语教学成功的唯一标志。”可以说,相当一部分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在办学理念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多数院校只是看到了英语专业的工具性,对该专业的人文教育性质和特点缺乏理解与重视。英语专业设立了,学生也招进来了,怎么教、教什么,培养的学生将来干什么,却没有明确的目标。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从一开始就丧失了或者是部分失去了学校政策方面的支持,这反映在图书资料等硬件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学术梯队及科研团队等软件建设支持力度不大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与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发展历程有密切关系。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前身多为本校承担公共英语教学的基础教学部门,缺乏培养专门英语人才的实际经验。虽然也借鉴了其他外语院校的办学经验,但由于受公共英语教学思维影响和理工类高校缺乏人文环境因素的制约,还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方向,难以确立英语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
二、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对策
1.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有五类高校设有英语专业:外语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类高校、师范院校、专科院校。各类高校应۵根据自身的功能、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是以培养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为目的,往往不重视语言理论和文学的教学,是否为学生授予英语语言文学学位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香港高校对英语专业实行内部分类的方法值得借鉴。香港高校将英语专业分为教育、传播和文学三类,三类专业分别属于不同的学院:教育学院、传媒学院和人文学院。不同类别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和授予的学位也不同。要制定出多样化的质量评价体系,以避免用统一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别高校的英语专业进行评价。可以在英语专业内部实行分层,并实行多元的质量标准,以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英语人才的需求,并为特色学校的发展提供空间。 "
2.明确学科内涵,合理设置课程
目前大多数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它是人文学科专业之一,其内容是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对英语语言文化的专门研究,它在大文科中与历พ史、文学、语言、哲学等相关专业有部分交叉或形成互补。英语专业的特征是技能加专业,复合而开放;其培养目标为纯熟的语言能力、自如的语言转换能力、深度的专题研究能力;其专业研究范围主要包括英语语言研究、英语文学研究、英语文化研究等。因此,要正确地从学科内涵和培养模式出发,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一是适当地削减公共英语课所占总学时的比例,以保证专业课程的学时数。二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侧重训练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并提供文学、语言学的入门常识、分析方法等;专业方向课程侧重专题探讨,引导学生对文学、语言学专题深入研究,作系统性的阐释、分析和解说。三是开设选修课时要做到多样化和个性化,既要有人文学科课程,又要有应用性课程。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对英语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培养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善师资队伍结构。由于理工类高校人文环境相对较差,英语教师应提高自身人文知识修养,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有关的人文知识融入课程教学。教师要具备比较宽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如外交、金融、贸易、法律、新闻和科技等诸多学科领域。只有教师的知识结构首先复合了,才谈得上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结合理工类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等特点,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公选课和学术讲座等方式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学校要制定有力措施,有规划地引进人才(学科带头人)、稳定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要重视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发展。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知识、较强能力和较高素质”的英语人才,也就是要在奠定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学生只有明确专业定位,才能有的放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随着英语的普及,整个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一味追求眼前利益,满足于语言技能和应用型英语的学习,就不能发挥英语专业的优势。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应注重培养自己的语言能力、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5.加强学科£建设力度
如果忽视学科建设,英语专业就很难形成完善的学科研究方向,难以形成稳定的、能够体现学科建设强项和特色的专业课程,更无法使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断累积、创新和系统化。理工类高校的英语专业之所以缺乏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科建设薄弱。因此,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要格外重视和追求自我发展,以自己的发展来引起学校的注意,让学校领导重视英语专业的建设。这就要求英语专业要本着“做小,做强,做出特色”的原则,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专业教学梯队,以长远的眼光来谋划本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侯光明等.中国研究型大学理论探索与发展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 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
.
[5]秦秀白.发挥理工类高校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复合型的英语专业人才——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办学模式综述[J].外语界,1999,
.
[6]周远清.高等教育体制的重大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