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和方法

时间:2024-12-26 03:08:2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不加强对学困生进行转化,则很难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研究学困生转化策略,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方法。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策略

所谓学困生,我认为就是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他们学习吃力,普遍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如果不注意加强对他们进行辅导和转化,则很难提高班级或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所以,我们要高度关注学困生的辅导和转化工作。

一、分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家庭的原因。一是长辈的☃娇惯和放纵;二是现在30%以上的农村家长外出务工,疏于对子女的管理,使其逐渐养成了任性、自私、懒惰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习惯;三是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这样的农村家庭,一般都比较贫困,家长很少顾及孩子的感受和需要,更不必说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了。

2.智力的原因。个别孩子智力确实较差,但这毕竟为数不多。

3.学校的原因。不少孩子之所以成为学困生,确实与我们的教育方法、与我们的教师素质、与我们的教育管理有关。

4.社会的原因。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确实也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少学生因此而厌学。

二、农村小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和方法

(一)营造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学校教育是转变学困生心理的主阵地,育人环境的好坏对转化学困生快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良好的环境熏陶、优秀班级体的建设、健康的舆论导向等措施,使每一个学困生都能体验到集体的温暖,进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对学困生的转化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加大奖惩力度。

首先,要摸底调查,建立学困生档案,以便全面了解学困生的思想、学习和行为习惯。其次,对学困生的转化,不能因为教师的变动而脱节,要直至转化成功为止,否则,将会前功尽弃。第三,学校经常组织学困生文化知识测试,设立奖惩制度,从而调动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积极性。

(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让每个学困生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1.转变角色,关心爱护,正确引导

正确对待学困生是做好学困生思想转化工作的基础。不要总以为学困生已是“朽木”不可雕,不要对学困生失去信心,不要总把他们看成是“坏材料”。只有坚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认识和看待“学困生”,既要看到他们相对落后的一面,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要相信学困生身❧上蕴藏着可以成功发展的巨大潜能。面对学困生,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作为他们可以倾诉的对象。应采取和学困生交朋友谈心的方式,和他们建立比较密切的关系,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增加认同感,使得学困生放下包袱,倾吐真言,从而全面บ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找出原委,并对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加以肯定,鼓励和引导他们确立新的目标,在交流和沟通中,以赏识的眼光不断肯定学困生新的行为模式和进步表现。这样在不断的交流中,学困生就会从教育者那里吸取力量,不断进步。

2.注重科学性,采用多种适合学困生的教学方法

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除了讲求心理策略提高他们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外,教师还要注重▲教学的科学性。除了注重常规教学方法外,还要根据学困生的特点,采用多种多样适合学困生的教学方法。

①培养学困生学习的兴趣

第一、学困生往☢往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调动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的一个关键,可以利用学困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获得最初的学习动力。

第二、让学困生感受到别人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别人不会做的事情自己也可以做。不断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

②加强学困生学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基础,学困生之所以落后与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困生尤为重要,可从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等几个方面进行指导。

③加强辅导,化解学困生的分化点

教材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④联系生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为了应用于生活实际。

(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我国著名儿科专家刘湘云教授指出,少年儿童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家庭的结构特点、家庭的稳定性、父母的思想意识、文化修养、言行举止、参与子女教育的自觉性及其教育方式等都对子女的身心发展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

1.要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在尊老爱幼、团结邻里、待人接物等方面率先垂范,注重对子女的正确引导。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子女的身心和生理变化,加强交流和沟通,变教育方式的严格僵硬为灵活机动;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分数,指导孩子提高动手能力而不是包办代替;与孩子一起研究探讨,共同感受失败的烦恼,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重视与子女情感交流,做到对子女尊重、理解、关心,“严之有度,爱之有方”。

(五)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为少年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交往会从学校、家庭扩展到社会,如果是健康的环境,能促进学困生的健康发展,反之,会有消极影响。所以社会应积极配合,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彻底清理整顿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图书、音像制品、娱乐场所等,建设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活动场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给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良好环境。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对学困生的成长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并且它们的作用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即可相互促进也可以相互制约。因此,我们要整合优势,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形成教育网络,共同关爱学困生的健康成长。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