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物理这门学科自身特点出发,物理中很多知识理解带有很强的探究性,许多题目的解答思路就像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先是提出问题,然后朝着这个疑问去探索. 可见,现代社会的教学重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物理练习考查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知识学习的第一步是学会提出问题,而不是单纯解答已有问题. 初中物理解题过程是先提出质疑的,然后探索分析思路,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最终让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本文重点阐述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通过一定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依靠的不是教师的传授,而是学习者自己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主动建构的,这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正是指的一定的现实情境. 学习者在这样的实际问题情境中可以借助直观生动的形象去引起联想,在已经掌握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新知识. 情境化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创设优越的学习资源和空间环境,促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引导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发现问题
物理科学最重要的关键点就是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这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索的过程. 也就是说,在教导学生读懂题意的基础上,通过演示实验来思考,并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点,学会自己进行假设,然后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一一判断,最后在求证的过程中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例如,在讲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和原理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器材有: 灯泡、开关、铅笔芯、电池,用导线把几个器件连接起来组成串联电路. 然而提出问题: 若是开关闭合,灯泡会发光吗? 此时教师再做演示实验,学生就会有目的地观察实验,最后发现实验的结果是灯泡亮了,就自然而然地想到说明了什么的问题. 这个实验就是为了说明电路是通路,那么铅笔芯是导体. 接下来学生还可以通过更换不同长度的铅笔芯来观察电路的变化情况,也就➳是灯泡的亮度会不会有变化. 学生心理就会想变不变、怎么变的问题,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灯泡的亮度变化上. 通过对实验的继续观察,发现灯泡的亮度会随着铅笔芯的长度缩短而变亮. 因而,学生就会思考通过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进而联系起电阻的阻值与导体的长度有关这一概念. 另外,教师应该在这一基础上将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构造引进来,让学生理解. 也就是学生对滑动变阻器的结构进行观察,很自然地想到问题: 为什么要刮去电阻丝上的绝缘漆?学生边思考问题边摸索实验,最终发现规律. 学生有了亲身发现规律的体验,加深了印象和对概念的理解,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手、眼等,积极思考,培养了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创造条件,构建问题生成平台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产生疑问以后,教师不宜立即给出答案,直接灌输容易导致学生丧失主动性,错失体验的过程,同时会局限思维的发展. 当然,也不能完全放手. 要想发展学生的思维,就需要进行有序的设计,要想有效导学,就需要教师设计教学流程,创造提问条件,并给与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最终构建问题生成平台.教学实践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才能统筹大局,真正做好教学情境设计的工作,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这种条件的创 ﭢ设应当体现在教学的每个环节,才能有助于学生进行构建性学习,才能完成知识的建构. 在开始新内容之前,就应该让学生说说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整理设计后带着问题去学习,边学边思考.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组织物理学习小组,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自主分析,使原本灌输式的实验教学得以改变. 学生以验证问题为出发点,积极搜索出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方法,设计方案也依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操作、解答、实验也要依据自己的方案来进行. 其中还涉及可行性的问题,最终要通过⌘实验来论证. 若是结果过于偏离,那就是方案有问题,然后猜测问题所在,进而进一步发展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发现规律.
四、运用现代技术,增加学生提出问题机会
多媒体技术活跃了初中物理课堂,也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机会.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师 ツ生交流互动的空间得到拓展.师生之间可以在课后借助电子邮件等交流工具进行沟通,还可以建立讨论群组,约定某一时间,大家一起在线讨论交流,实现借助于网络平台的畅所欲言,教师进行实时的指点评价,进而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这就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总之,有了问就会有思考,这种教学理念要求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问题要不断尝试假设,自主提出新问题,然后一步步探索思考,最后在验证中得出结论. 因此,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