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服务的,动手操作也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从人大脑思维的角度来说,小学生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实践过,在大脑中易留下深刻的记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动手操作的作用,既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动又好奇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借助操유作启动思维,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到主动获取知识。
一、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小学生直接经验少,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的直观作用,让小学生摆一摆、分一分、比一比、数一数,以多样化的动手操作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例如,在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让学生完成如下操作:第一步,先让学生摆5个○,再在下面对好了摆3个△。教师提问:○和△比,结果怎样?△和○比,结果又怎样?启发学生回答出:○与△比,○比△多2个。△与○比,△比○少2个;第二步,如果想要○和△一样多,△应该再摆几个?动手摆一摆;第三步,如果想要○比△多4个,那么○应该是几个?动手摆一摆。这种手到、脑到、口到的操作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年级越低的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越短。课堂上恰当安排小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他们对所学如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先请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移移,把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钝角、直角三角形转化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很高,有的拼成长方形,有的拼成正方形,有的拼成平行四边形。接下来再引导他们观察拼成的图形与原三角形的底、高、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比教师单纯讲解获取的知识牢固得多。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开发了学生的数学潜能,对达到教学目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有效的操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多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不仅对事物间的联系和变化产生浓厚兴趣,而且培养了在动态中认识事物的能力,发散性思维得到激发,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ϟ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画一画、摆一摆、找一找、比一比不同的角;教学圆的认识时,先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形象感知、抽象概括,帮助学生正确建立圆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徒手画圆、工具画圆、找圆心、测量半径周长等。以上这些动手操作的方式,都可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探索能力和创新思想。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1.精心准备学具
在学具操作中,学具准备是提供动手操作有效性的物质保障。因此,在课前先根据不同课型课的特点准备适宜的学具是至关重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制作直观学具(或模型)、计量和测量工具等是很有意义的。这一过程宜在课外进行,小学数学课的课外学具制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类:①计数学具。例如:数学卡片、口算卡片、乘法口诀表、数位顺序表、计数器等。这种学具的制作适用于低段数学教学,它能够加深和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②计量学具。例如:测绳、标杆、计量物体长度或面积的单位模块等。③几何学具。例如:活动✯角、各种平面图形、立方体、长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模型。这种学具的制作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有重要作用。例如:为更好地认识圆柱特征,可以预先叫学生课外制作一个简单模型(一张长方形硬纸,在长边上贴一木棒),让学生通过快速转动小棒,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进而从旋转的角度认识圆柱。
2.适时指导操作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学具操作教学方法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学具操作中,切忌让学生简单模仿,那将限制学生的思维。但也并非完全自主,不要教师指导,在对学生进行学具操作过程中,应构建合理的教学模式,使操作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更重要的是要能通过动手操作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
3.灵活选择、采取方法
人在认识事物时,整个心理活动都伴随着注意。反之,如果没有注意的参加,任何认识活动都不能进行,只有当客观事物引起我们注意时,才会留下明晰的印象。小学生的注意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如果想提高动手操作的有效性,操作活动的形式、方法必须灵活多样,富有变化,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处于集中状态,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学具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落实新的教学理念,不能忽视教学实效性的问题,只有辩证地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加强指导,巧妙组织,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