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材的社会心理思考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大部分文章是很美好并且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的,但是如果对课文内容留心观察并且进行系统的分析不难发现,很多文章都存在着一些特定的倾向,这些倾向又是和当下的社会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引起人们对其展开深层次思考与探究。本文谈谈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的社会心理,从三个方面对于课文内容从心理学层面展开剖析。
一、成人化倾向
成人化倾向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体现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小学语文课本中描绘的很多场景或者生活情境是和成人有关的,《奶奶的白发》、《陈毅探母》、《好学的爸爸》、《孟母教子》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文章中描述的都是成年人的日常活动或者是成年人的一些感触,让学生适当接触并了解成年人的世界确实是 ッ有必要的,但教材在编排上不能朝这个方向过度倾斜,毕竟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还不太成熟,这些内容不仅理解上不太容易,也很难让小学生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是小学语文课文前后对小学生提出的一些要求过高。对小学一年级学生,要求说一说奶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白发,要求二年级小学生回答清洁工人为什么那么激动,要求三年级学生Σ理解卧薪尝胆的含义,以及要求四五六年级学生的一些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问题即使是成年人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成人化倾向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体现是较为明显的,这也是课文内容社会心理的一种直观反映。就像现今的很多家庭教育中,对小学阶段的孩子,父母最常提出的一个要求就是要孩子懂事,父母期待年龄尚小的孩子能够明白各种事理,能够对于成人世界有更好的理解及领悟。这种要求并不是完全没有合理性,但这种要求应当适度。这个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在学校教学中,除了要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让他们对成人世界有一定层面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好奇心及创造力,还要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锻炼与提升,这才是更有价值的。在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的编排上这一点并不能得到明显的体现。
二、伟人化倾向
伟人化倾向在课本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关于人物生平、人物事迹描述的文章不在少数,其中大部分人物是中外伟人,对他们进行赞扬与歌颂。无论是他们身上具备的各种优良品质 ☹,还是他们与命运的顽强抗争,抑或是他们为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这些内容是非常正面的教学题材,但是对非常纯真的小学生而言如果过度给他们灌输一些单一价值观则不是太有必要。课本中的很多文章,如《诺贝尔》、《海伦凯勒》,都是对伟大人物的赞颂,对他们身上表现出的精神的弘扬,《虎门销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也是很☁典型的对伟大人物的歌颂篇章。伟人化倾向在小学语文课文内容的编排上还是比较突出的。
伟人化倾向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出现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一个社会问题,这和中国当下的整体社会形态不无关系。在我们的社会教育中不难感受到,对伟大人物的歌颂色彩是非常浓厚的,对于成功、成才是非常看重的,伟人在我们的社会中基本都是以绝对正面的形象存在,能够感受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绝对歌颂与赞扬。伟大杰出的人物身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可以成为小学语文的教学素材,但是对于这种歌颂以及对人物的正面渲染应当适度,小学生到高年级后已经可以让他们明白看问题应当从多角度、多方面展开,理解与认识一个人或者一个人物也是一样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意识到所谓的伟人不过也是平凡人,每一个人某种程度上其实应当是平等的,语文课本中的这种伟人化倾向是对这种平等的一种明显的打破。
三、男性化倾向
男性化倾向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也是体现ศ较为明显的。《司马光》、《鲁班和橹板》、《梅兰芳学艺》、《孔繁森》、《沉香救母》、《哪吒闹海》、《少年王勃》、《李广射虎》、《徐悲鸿励志学画》,都是对男性人物的介绍及颂扬,在语文课本人物类教学素材中男性人物的文章以绝对优势多于女性人物的文章,这一倾向在课本中体现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性别的不平衡或者说性别偏见是千百年来我们的社会及文化的产物,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社会问题。
性别歧视是当今全社会都在致力逐渐转变的一种社会观念,然而,它并没有在小学语文教学素材中得以体现。语文教学不仅应当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性别平等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小学语文课本在编排上应当让这种价值得以体现,这应当成为课本内容增减或重组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对于现今的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展开深层次的探讨及剖析不难发现,课本内容在选编上存在着某些明显的倾向,无论是成人化倾向、伟人化倾向还是男性化倾向,严格来说都是不太合理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价值观及人生观,而语文课本内容在选编上表现出的这些倾向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无疑会构成阻碍,这些问题应当受到关注,应当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