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问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从提问的重要意义开始论述,讲述了提问的方式,探讨了怎样的提问属于好的提问,最后总结得出如何能让课堂提问变得更加的有效。
【关键词】课堂提问,重要意义,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提问既是一种教授知识的方式,同时又是拓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发现和领悟社会和生活学问的重要方法,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在提问中,设问是一个相对多用的提问形式。
一、提问的重要意义
知识的获取过程无一例外都是充满疑问的,无论是对于探索并发现了真理的前人,还是当今课堂上的学生,因为对于人类来说,上述两种情况其实从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是在获取真理,都是在疑问和疑问的破解中增长知识,不同的是方法,一种是近乎无所依靠的独立发现,一种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获得。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又非常容易被教师忽略。从课堂教学的✿组织来看,提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课堂教学的组织一般由单向的信息传递和双向的互动组成。提问是互动环节的动力和催化剂,也是最具教学价值的部分。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活跃的部分,也就是问题探讨的部分;学生迸发创造性思维的时候,也正是在这一部分。组织行为学中讲“头脑风暴”,认为“头脑风暴”是产生新思维、新思路的重要手段,ฎ因为这一过程充满了质疑和回应。其实教学过程也是如此,一堂好课就应该是一堂“头脑风暴”式的课。此外,从课堂教学的推进来看,提问起到了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类似于戏剧中的矛盾冲突,这一点可以从众多优秀课堂教学案例中得到例证。
二、提问的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用到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提问方式,这些提问方式具有不同的功能。比如,疑问句一般是开始环节使用的一种提问方式,作为相当于拉开场子,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因此,并不需要学生当场回答,老师也不会回答;反问句一般较少在课堂使用,即使使用,也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景下,比如在学生不能判断是非或在犹豫的时候,老师需要强调一个观点的时候就会使用反问句。相对而言,课堂中使用反问句的时候仍在少数。
而设问句是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提问方式,这与两个因素相关:一是从设问本身的功能来看,其目的并不一定要被问的人回答,而是要引起被问人的注意和思考,重在调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具有启发性;二是设问其实是一个脉络,是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的一个必要的手段。
设问有两个层次:一是认知分析型设问;另一个是条件句设问。认知分析型设问在第一个层次,也就是最基本的层面。认知分析型设问,其功能是让学生发现事实和发现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关联,目的是考查学生的观察和认知能力。这种设问是课堂最常见、最常用的⌛一种。
条件句设问处在高一个层面。条件句的功能是让学生以事先设定的条件为依据,开展想象和推理,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合理的答案。一个停留在事实层面,而另一个属于想象、推理和创造性的发现。上述两种设问各有其作用,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看什么时候使用。以多年从教的经验来看,一般认识分析型设问处在后期课堂教学(互动式)的前奏部分,属于知识的认知和巩固,而条件句设问处在结果部分,属于知识的总结和升华。
三、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得好,事半功倍;问得不好,事倍功半,弄巧成拙。常见的失败的提问有以下表现:
1)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2)问题比较空泛,让学生摸不清方向;
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没有引导的过程,没有思考的空间。
那么,怎样提出的问题更有利于展开想象和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呢?简言之,就是如何更有效的进行课堂提问呢?
1)要有针对性。 ☺
既要针对课程所需要完成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难点,还要针对学生现有知识的状况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思考领悟的能力,远比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重要。在教学活动中,要适当的去引导学生讨论问题,分析问题,然后比较归纳出问题的结论。
3)好的提问是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
也就是说,从事实层面到理念层面,从课本到社会、到人生。我们通常说的启发式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问题是否具有延展性,从这一点上看,条件句设问应该是更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源于文本,又超越文本”,所以问题的答案就不太可能是一个标准答案,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回答,教师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要追求答案,要更看重学生思考的过程。
总之,运用提问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仅要掌握设问的一些基本技巧,还需要考虑提问的环境、提问的对象以及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应,否则,可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成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实说明一个道理,知识的探寻比单纯接受一个现成的知识来得更重要。因为知识的探寻既是一个对现有知识深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对人类大脑潜能的挑战和开发的过程。所以,课堂提问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其有效性也必须得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