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学生 优化作业设计
数学作业是数学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它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数学作业枯燥、乏味,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业的内容与形式也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基于这种情况,笔者从读懂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优化作业设计,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读懂 学生 优化 作业设计 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模式,采用一刀切布置统一数量、统一难度的作业。否则,会严重束缚和限制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设计应该读懂学生作业的兴趣点、知识的原点和差异点等,设计富有生动性、趣味性、探究性和弹性的作业。如何读懂学生设计形式多样、内容有趣又富有弹性与探索性的作业,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呢?下面笔者结合实际教学做一番粗浅的探究。
一、作业中编织故事,变枯燥为有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学习效果越好。”针对学生这种特点,笔者在设计作业时,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解放出来,把数学作业与学生们喜欢的ฑ故事、谜语、童话等有机结合,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享受写作业的过程,使学生从“要我写”的状态变成“我要写”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7的加减法》这节课时,根据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情境,布置一份这样的作业,中午回家让妈妈给你做一份“薯条”,一份有7根,你来扮演小老鼠,给妈妈讲一个小老鼠偷吃薯条的故事,边吃边记录:有7根薯条,吃1根,还剩几根?吃2根呢?并把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这样的作业设计,真正读懂了学生的兴趣点,把枯燥的作业变成了有趣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写作业的兴趣,减少了低年级学生对作业的恐惧心。
二、作业中联系生活,变陌生为熟悉
新n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材中,许多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教师要有一双发现生活中数学知识的慧眼,数学作业设计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构建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作业学生不感到陌生,有益于理解知识,热爱数学。
例如,教学《小数的认识》这节课前,设计一份课前作业,和爸爸妈妈或同伴去超市寻找三件生活用品或文具,记录它们的价格,并和同伴说说这个价格的整数部分表示什么意思?小数部分呢?课前作业的设置,激发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学生们纷纷介绍自己熟悉的调查物品的价格,轻松地理解了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所表示含义。
又如,在执教《比》这一节时,事先让学生们找一找生活中的比,你在哪个地方、哪件物品上见到过比,并说一说对你所找的“比”有什么了解。课堂上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比”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习热情高涨,学生在讨论、质疑、对比、总结中理解了“比”的意义。
数学作业的设计,要读懂学生熟悉的知识和生活背景,找到学生知识的原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中。
三、作业中融合游戏,变被动为主动
由于年龄特点,每个学生都爱玩,教师教学中,可以将游戏贯穿于作业中,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作业的快乐,让学生感觉到作业不是负担,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8的加减法》后,为了巩固8的分解,设计了在饭桌上和爸爸妈妈玩老虎、杠子、鸡的游戏(如“我出老虎老虎3,你出杠子杠子几可以凑成8”,如果凑对了表示杠子赢了,出杠子的就可以喝一口果汁,反之出老虎的喝)。这个游戏不仅可以和家长玩,也可以和同学玩,在玩中加深对8的分解记忆,锻炼了学生们的口算能力。在学完2、3、5的倍数特征时,笔者设计了“Buzz”的游戏(5人一组,从1开始报数,遇到3与5的倍数要说“Buzz”,如果没说就表明犯规一次,比一比哪个小组在犯规最少的情况下最先报到30)。学生们在玩中不仅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也加深了3与5的倍数特征的理解。
数学作业设计,要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天性,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天性的游戏作业,激发学生做作业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作业中关注体验,变“死知”为“活知”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亲手做,才能真正地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符合内容的实践性作业,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适时引导,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思维、注意力等,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变“死知识”为“活知识”。
例如,在学习《数学好玩――班级旧物市场》后,教师设计了“跳蚤市场”活动,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些不喜欢的旧玩具与书籍,标上价格,然后在课堂上开展旧物交换和买卖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当一次顾客与售货员,向自己的同伴推销自己的商品,或者用等价的方式买回或交换对自己有用的物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复习了乘除法及有关人民币的知识,还培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后,笔者布置了“我学奶奶剪窗花的作业”,让学生们向奶奶学剪窗花,再自由设计几幅轴对称的窗花,并找出它所有的对称轴。在学习第一册《分类》一节后,让学生回家分类整理自己的房间或书架,通过实践操作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升。让“学”融于“玩”中,在“玩”中实践,这样不仅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而且培养了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中注重差异,变个体为全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传统“一刀切”的数学课外作业,其弊端诸多,首先导致一些学生“吃不饱”现象,再者导致一些学生“吃不ย了”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数学作业设计中,不能“千人一面”搞“一刀切”,要了解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以及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层次化的数学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作业中获取不同的知识经验,取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针对学生的差异,将数学课外作业设计难易不同的必做题与挑战题。如在学生学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后进生做一般的求面积的必做题;让优生适当做一些综合练习或计算较为复杂的组合图形的面积;中等生必做题目要做,选做题目根据自己能力选做。这样后进生不会觉得困难,优生也有了更多的自由发展机会。
总之,要读懂学生作业的兴趣点、知识的原点和差异点等,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改变单一的作业形式,从学生的角度设计,融入故事,变枯燥为有趣;联系生活,变陌生为熟悉;融合游戏,变被动为主动;关注体验,变“死知”为“活知”;注重差异,变个体为全体。这样才能让数学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增加知识、增长才干、增强能力的向导,才能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并能真正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