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承续三代师生情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悬于岳麓书院大门的这副对联,彰显出湖湘大地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本文将撷取在湖南近现代历史上三位彪炳千秋、永载史册的人物,讲述他们之间的不凡交集和深厚情谊。这三位人物,一位是周震麟,湖南宁乡人;一位是徐特立,湖南长沙人;一位是毛泽东,湖南韶山人。三人中,周震麟最长,1875年出生,比徐特立大两岁,比毛泽东大18岁。这三位历史人物,他们相遇相知半个多世纪,谱写了一段令人感佩的三代师生情谊,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传颂不绝的佳话。那么,历史的机缘巧合是怎么使这不同年龄、不同地方的三个人串连在一起的呢?在他们之间又发生了哪些让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呢?
伯乐的慧眼与千里马的深情
周震麟是湖南宁乡人。早年入读武昌两湖书院,与黄兴同窗5年,结为好友,也与谭嗣同、唐才常等人志同道合,十分友善。1903年11月,周震麟在长沙与黄兴、刘揆
一、章士钊等人创立华兴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同盟会湖南支部部长。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过讨袁护法等革命运动,是国民党资深元老。
青年时的周震麟,思想进步,不满现实,锐意变革。深得洋务派领袖、湖广总督张之洞赏识。1901年,周震麟同黄兴一道从武昌两湖书院毕业,踌躇满志,逸兴遄飞,准备东渡日本留学或北上京师大学堂任教。正在这时,他接到了来自家乡的信函。原来,新任湖南巡抚俞廉三奉旨在长沙开设湖南高等学堂,正从各处招揽具有新学思想的人到校主事。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系长沙人,思想较为进步。由于俞廉
三、张百熙的开明和引领,当时的湖南长沙悄然兴起了新学。家乡的士绅因慕周震麟才华横溢,学名极高,邀约他回湘办学兴教。是北上,还是南返?周震麟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为此,他与同窗五载的挚友黄兴商谈多次,黄兴认为创办学校“此乃转移湘人顽固脑筋,养成多数革命党员,以为宣传运动革命前驱准备,绝大良机,不可坐失。”听黄兴一席话,周震麟心中深同此感,于是断然打消东渡和北上念头,不顾一切回到长沙。从此,他在湖南兴办新学,开办学堂,开发湖湘风气,培养革命人才,立志教育救国。
这一年,周震麟在长沙望麓园沩宁试馆创办宁乡驻省中学,后又创办宁乡师范速成学校。在这里,他慧眼识才,破格免试招录了一位乡下年轻人就读。后来,这位“乡下人”从这里走了出去,成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一位坚定的革命家,也成了伟人毛泽东的老师和同志。正是周震麟这一个破格举动,成就了一段三代人半个世纪的师生情,成就了湖南教育史上传颂至今的一段佳话。
周震麟破格录取的乡下人名叫徐特立。徐特立,1877年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9 岁时,徐特立的父兄因愤于没文化常常受欺压,千方百计凑钱让他读私塾。他读了六年书,又因家穷无法交学费而辍学在家,只好跟随一个和尚学习禅宗。后来他一边在家劳动,一边教私塾,一边刻苦自学。徐特立目睹乡下穷苦农民的子弟无钱上学,也没有机会读书,决心兴办平民学校,让穷人家的孩子有学上,有书读,上得起学,读得起书。但是,他缺乏创办学校的经验,学制设立,课程开设,师资配备等,不知道要从何入手。怎么办呢?“求学贵有师”,徐特立决心找到能帮助自己进步的好学校、好教师。于是,他背起简单的行囊,毅然来到长沙城里,决心报考宁乡驻省中学师范速成班。
在周震麟的帮助和影响下,徐特立在师范速成班接受了很多新思想和新知识,认识了许多进步人士,逐渐走上了反对康梁而信仰孙文的道路。
徐特立在宁乡速成师范只学习了四个月,但对他人生转折关头的这段学习生活,他却铭记终身。60岁时,他回忆这段学习时深情地说:“28岁进宁乡县速成师范,学过四个月。但这时我的科学己远在教员之上,不过过去所学的都是旧的,在四个月中一切科学知识都有新的发展。”
晚年的徐特立还记得速成班毕业典礼的情景和周震麟校长在毕业典礼上振聋发馈的讲话。毕业典礼是在布置简朴的礼堂里举行的,周校长面对近百名即将走向社会的莘莘学子,心情十分激动,ฬ他慷慨激昂地说:“我们办这个学校,不是只为培养你们当一个好教员,得到社会上的名誉地位,更重要的是希望你们创造事业,创造有利国家民族的事业。”周校长极富鼓动性的讲话,赢得一阵又一阵掌声。
1964年3 月周震麟在北京逝世,已80多岁高龄的徐特立扶病来到灵前与自己的老师告别,再次对周围的人说起了在宁乡速成师范所受到的教益,感谢周震麟校长对他的教育和栽培。
“最敬佩的老师”与“最得意的弟子”
如果说,1905年徐特立在宁乡师范速成班4个月的学习经历,引领他由推崇康梁君主立宪到信仰孙文的三民主义思想,成为他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转折点,那么,1913年至1919年他在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的经历,则使他逐步接受了新民主主义思想,开始信仰共产主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道路,从这时起,他人生最辉煌的一页开始掀开。
1913年至1919年,受孔昭绶校长的邀请,徐特立兼任湖南一师教员,在这里,他结识了他最得意的弟子、后来成为革命同志的毛泽东。由于他人品高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教学精湛,在师生中威望甚高,成了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敬佩的老师”。
徐特立在第一师范任教6年,他的品德和学识对毛泽东的影响是很大的。
徐特立当选过湖南省议会副议长,又曾担任长沙师范校长,是全省有名的教育家,当时被称为湖南教育界的“长沙王”。但是他生活却极简朴,一年到头,布衣布鞋,被人谑称“徐二叫化”。他把家眷也留在乡下,夫人在家喂猪种菜,维持家庭生活。为了让农民子弟有机会上学,他用自己的大部分薪金,让出自家的房子,在家乡创设了五美高小,而他和家人却过着异常勤俭的生活。为了筹资兴学,他节省每一个铜板。那时,他每次回家看望家人,40公里路全靠步行,连往返的午餐也舍不得花,将就吃点家炒的薯片等食物,聊作充饥之用。
徐特立这种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对毛泽东影响很深,此后,他一生加以效法,并发扬光大。无论是作为当时湖南一师范的学生,还是作为后来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一直保持着这种优良品质,坚持清廉作风,给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给领导干部树立了崇高的榜样。这一点正是广大老百姓一直以来崇敬和怀念毛泽东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徐特立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一套良好的学习方法。他曾亲切地告诫学生时代的毛泽东说:“润之,我认为读书要守一个‘少’字诀,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看通,看透。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来估量书籍的价值,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总之,我是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这样读书,虽然进度慢一点,但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不但能记得牢固,而且懂得透彻。”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很重视徐先生的读书经验,也是实践徐先生教学主张最有成效的人。我们从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等典籍就清楚知道青年时期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可以影响一辈子。
最令毛泽东难忘的,是徐特立拔刀断指、誓死反袁的壮举。一天,在长沙修业学校兼课的徐特立,应邀向该校师生作时事报告。会上,他慷慨陈辞,历数袁世凯对外执行屈膝投降政策,出卖国家主权;对内借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之机,在湖南枪杀所谓“党案”牵连者数千人,为其复辟帝制清扫道路的滔天罪行……越讲越激昂,越讲越悲愤,声色俱厉,热泪如注。突然,他纵身从讲台上跳下来,跑进厨房,取来一把菜刀,当即砍断左手小拇指,以示对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愤恨和报仇雪耻的决心。顿时,血流如注。徐特立即以指蘸血,写了“请开国会,断指送行”的血书,交给即将赴京请愿的湖南立宪派人士罗峙云等人,然后就晕倒了。
徐特立不愧是一位能给学生以良好影响的好老师,他以自己的优良品格和高尚师风赢得了毛泽东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能够走上革命的道路,并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和中国人民的领袖,与徐特立的教育引导密不可分。
应该说,毛泽东对老师徐特立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徐特立由最初胸怀教育救国理想到最终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共产主义道路,这个伟大的转变,与学生毛泽东的影响也紧密相连。
50岁,在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时,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57岁,他竟然义无反顾地随红军主力离开江西,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成为红军队伍中年龄最大的长征老兵。
193✍7年初徐老60大寿,毛泽东顾不上前晚一个通宵没合眼,提笔为徐老写了一封饱含情谊的长信,信中写道:“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你总是拣难事做,从来也不躲避责任……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 写完信后,毛泽东仍然顾不上休息,他连饭也不吃,就赶去寿堂亲自将祝寿活动的准备情况检查了一番,直到每个环节都落实了他才放心。寿堂设在延安城东的天主教堂里,瓜子、花生、红枣伴着六十个热气腾腾的“寿桃”――大馒头,摆满了铺着红布的桌子。参加祝寿的人挤满了整个教堂,等待着徐老的到来。在大家的热切盼望中,徐老头戴一项鲜艳夺目的大寿帽,在毛泽东等人的陪伴下走进来,人们按捺不住兴奋和喜悦,纷纷起身祝贺。大家热情地将徐老团团围住,每个人都上前恭恭敬敬地向徐老敬献寿酒。毛泽东也亲自起身祝贺,真切地献上对老师的现场祝词:“老师,俗话说‘返老还童’,我们都祝您长命百岁!”
70岁,胡宗南的部队正在向延安步步紧逼。尽管战事紧张,但党中央毛主席仍然决定在撤离延安之前为徐老祝寿,并公开发表为徐特立祝贺70大寿的贺信。毛泽东用祝寿这种方式既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之情,同时,又用徐老坚定的革命精神鼓舞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夺取中国革命最后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后,徐老已年过古稀。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并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继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主任、党史资料室主任,还担任过中国历史学会、中国地理学会的名誉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贵为党和国家的最高统帅,政务繁忙,日理万机,可是仍不忘与徐老的师生情谊。一次,毛泽东特地派人邀请徐老到中南海家中吃饭。席上,还专门配备了几样家乡风味――一碗湘笋,一盘青椒,来招待尊敬的老师。入席时,毛泽东十分歉疚地说:“徐老,请你来,没有好菜吃哟。”徐老呵呵一笑,说:“人意好,水也甜嘛!”主席坚持要让老师坐上席,徐老谦让着说:“你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马上说:“您是主席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您更应该上坐。”硬是亲自扶徐老坐了上席。见老师穿着还像当年那样简朴,毛泽东就将自己身上穿的一件呢子大衣脱下来送给老师,说是以表学生心意。
“老师的老师,是我的祖师爷。”
辛亥革命之后,谭延]督湘,湖南组织学生军,请来当时在湖南教育界赫赫有名的周震麟先生演讲,周先生在台上慷概激昂,深入阐述了推翻帝制,要求共和的革命思想。其演讲内容鞭辟入里,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当✔时台下的听众中,有一个来自湘潭的年轻人,他就是毛泽东。毛泽东对周震麟这次演讲印象十分深刻。后来又通过徐特立、周世钊的介绍,对周震麟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周震麟早年在湖南办学,开发湘省风气,培养革命人才,功绩卓著;他又是华兴会的创始人之一和同盟会最早的会员,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从那时起,毛泽东对周震麟先生敬仰有加。
1949年,周震麟先生与程潜等人发起湖南和平自救运动,湖南得以和平解放。湖南和平解放后,周震麟先生任中南军政委员会顾问、湖南军政委员会委员。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周震麟已 74 岁高龄,程潜将他安置在长沙下麻园岭住下,并命长沙军管会每月送给 500 斤大米,作为他和家人的开支。远在中南海的毛泽东,虽然工作繁忙,仍不时惦记这位为湖南教育和中国革命作过贡献的老人。 1951年8月底,他嘱咐周震麟的族侄、他在湖南一师的同窗学友周世钊写一份报告,然后由自己批示,请湖南省政府的同志,在国庆节前护送周震麟到北京。并且决定,在周震麟来京参加观礼后,就在北京定居,可安排在文史研究馆工作。9月,毛泽东亲自致电周震麟,邀请他进京参加国庆观礼。这一年的国庆前夕,周震麟从长沙到北京。翌日,毛泽东就在中南海勤政殿宴请周震麟,还约来了刘少奇、李济深、邵力子、章世钊、王季范、徐特立、周世钊等周震麟先生的故交旧友作陪。见到这么多的老朋友,周震麟先生兴奋不已,紧紧握住了毛泽东的手。毛泽东风趣地说: “ 您老人家真健旺,有蛮大的劲哟! ” 接着,指着周震麟和徐特立两位老人对大家说: “ 徐老是我的老师,道老(周震麟字道腴)又是徐老的老师,这么一来,道老可算是我的老 师的老师,是我的祖师爷了。”说得席间众人哈哈大笑。这年国庆节,周震麟先生作为毛泽东亲自邀请的客人,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毛泽东握手的人很多,但毛泽东没有忘记他的“老师的老师”,他健步走到周震麟先生身边,再一次紧紧握住老人家的手。
有一次,毛泽东去北京饭店看望周震麟先生,恰逢毛泽东的表兄、著名教育家王季范也在。毛泽东深情地对两位老人说: “ 你们两位都是湖南著名的教育家,为革命培养了许多人才啊! ”并再一次向周震麟先生说:“ 徐老是我的老师,您又是我老师的老师。 ” 毛泽东按照他对老师关照的惯例,让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的人员,给周震麟先生送去皮箱、棉衣裤、皮大衣,逢年过节还送去现金。
周震麟先生在北京定居后,全家住着一个宽大的四合院,政府每月发给他优厚的生活费用。毛泽东还经常派人把国际友人、兄弟民族送给他的礼品,分送给周震麟先生。周震麟先生生病时,及时得到最好的治疗。周震麟在耄耋之年,还常常被邀参加一些国事活动,每年 “ 五一 ” “ 十一 ” 在天安门城楼观礼、观赏焰火。在中南海怀仁堂参加各种会议时,毛泽东总要走到周震麟跟前,与他握手交谈。
1961 年春节,毛泽东派人给周家打电话,说他想见周震麟先生,并特别关照: “ 老人家能来的么?不要特别换衣服,莫着凉 ……”周震麟先生十分高兴,身着便衣,戴着毛巾,前去见毛泽东。见面时,毛泽东热情地握着周震麟先生的双手,十分关心地询问他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当时摄影师按下快门,留下了一张令周家几代人为之激动的珍贵照片。
滚滚湘江,滔滔东逝。一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发生在岳麓山下和中南海里的美好故事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冲淡,而今,毛泽东、徐特立和周震麟三位历史名人的那段浓浓的师生情谊和革命友谊被永载史册,被广泛传颂和歌唱,深深地打动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