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
城市雕塑的建设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城市雕塑到公共艺术发展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摘 要:北京城市雕塑已进入繁荣期,未来必然向公共艺术的方向发展。北京市政府高度重视以城市雕塑为重点的公共艺术建设,在政策研究、制度建设等方面领先全国,有望率先实施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对公共艺术建设实行归口管理,将狭窄的城市雕塑管理扩展为全方位的公共艺术综合管理机制。构建现代化的宜居的艺术城市和艺术乡村,可以提升社会大众的道德及文化素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城市雕塑 公共艺术 建设机制
一、北京的城市雕塑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北京城市雕塑从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开始,从无到有,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艺术质量都达到了一定高度。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的城市雕塑还在边边角角练兵,经过20多年的发展,雕塑已经成为北京不可缺少的精神文明的载体。奥运期间,北京的城市雕塑进入繁荣期,成绩显著。
2004年,北京市首次对城市雕塑进行了普查,为每一座城市雕塑制定了《北京城市雕塑登记表》,翔实统计了城市雕塑基本数据,建立了北京城市雕塑基础档案。调查显示,北京市拥有城市雕塑1836座,优良的城市雕塑1277座,占总数的70%。有纪念性城市雕塑464座,占总数的25%;标志性城市雕塑47座,占总数的3%;园林环境雕塑1273座,占总数的69%;装饰装置雕塑52座,占总数的3%。在全国均居领先地位。
城市雕塑的建设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城市雕塑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明。北京的城市雕塑事业是一项长期的城市文化建设工程,城市雕塑的发展要整体规划,科学管理,树立精品意识,杜绝粗制滥造,营造高品位的城市雕塑文化景观。于化云①如是说。
北京城市雕塑管理方面的法规是1994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修订,自1988年起施行的《北京城市雕塑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对于城雕的建设主管单位、审批、设计、施工等均作了相关规定。对于建成后的雕塑,规定由建设单位负责维护和管理,应经常保持城市雕塑的完好和整洁。
为保证北京城市雕塑健康、有序发展,《北京城市雕塑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已经将城市雕塑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基本目标就是建设具有中国风格、首都意识、北京特色的城市雕塑景观。纲要提出,北京城市雕塑的主题应充分体现城市总体目标定位。以首都概念、历史发展、特色文化、都市文化为主题,体现首都文化的主导性、地域文化的鲜明性、古今文化的融合性和未来发展的多元文化的多样性。
此次规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5年至2009年,将规划完成中华民族魂大型主题雕塑群、五十六个民族大团结大型雕塑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碑、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纪念碑以及系列雕塑和重要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重点地区标志雕塑。在此期间,北京市将以环路界面辐射建一批环路雕塑。二环路将以历史的记忆为主题,以门的文化为意蕴,建一批城市雕塑。其他几个环路也将建成体现其特色的雕塑。其中,五环路将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建一个地标性的雕塑景观。
二是2010年之后,北京城市未来的雕塑将以南北轴线为经纬,六大区域为构架,形成多辐射、多层面的城市雕塑体系。其中,长安街将集中体现国都精神和具有中国风格的雕塑景观。六大特色文化景区按照文化中心区、城南文化区、奥林匹克公园文化区、北京商务中心文化区、中关村科教文化区、城西生态文化区六大地域特点,分别规划设计具有该地区的文化经济特征的雕塑作品。这一切都表明了北京城市雕塑将进入繁荣期。
北京的城市雕塑建设领先全国,但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城市雕塑人才明显不足,缺乏大师级的领军人物,目前仍缺乏系统明确的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目前我国职业雕塑家不到1000人,而且大部分年龄都在六七十岁。再有就是二三十岁的,人才断档明显。
其次是缺乏公共艺术的土壤和政策支持,雕塑家创作的空间和机会太少。在国外,城市雕塑作为建筑的姊妹艺术,在建筑设计之处,便会与雕塑人员沟通,而现在国内多数建筑还是建好了以后才会想到配个雕塑,很多人甚至到现在仍不认可公共艺术。创作空间的缺乏,也是影响雕塑人员创作功底的重要原因之一。
公共艺术建设资金渠道不畅是制约城市雕塑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据了解,在一些发达国家,强制规定在公共工程建设总经费中拿出若干百分比作为艺术基金,用作公共艺术品建设与♡创作的开支,而目前我国还没有相关立法保证用于这方面的经费来源。政府也没有安排专门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资金,开发商或社会资金的意志往往使公共艺术作品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有感染力的公共艺术作品很少。
缺乏系统的有特色的公共艺术规划。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城市人群的生活需求,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一个醒目的城市文化的印象。我国不少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并没有纳入城市系统的规划,脱离城市生活和文化,没有城市文化的特色。不能准确表达一个城市的性格,抓不住一个城市的生活脉搏。如我国沿海的某些城市,造型近似的公共艺术作品、城市设施等与其他的沿海城市如出一辙,给人们的感受是仿佛到了国外的某个小城,很令一些以他国为天堂的人自豪。其实这恰恰说明了我们的城市失去了自我,没有特色②。
缺乏全面有效的监管,不少公共艺术领域处于自发自为的监管空白状态。尽管在建设部、文化部和中国美协领导下组建了全国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但在现实的操作中,由于学术性的委员会没有行政执法权,公共艺术的执业资格制度形同虚设。某些人根本不在乎城市雕塑指导委员会和北京市雕塑管理办公室的资质认证。长期以来,公共艺术的设计和建造,因为立项权的泛化,已下放到街道和企事业单位。某某经理、处长或街道办事处主任,也可以成为公共艺术主创人员。由于公共艺术建设实施主体不一,缺乏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酒店、医院、学校等都在各自为政进行公共艺术建设,没有一个能够对公共艺术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的组织或机构。许多雕塑,是由没有资格证书的行货生产厂家制作的,艺术质量没有保证,有不少可以说丑化了城市的面貌。
2008年奥运会以后,北京市出现了一批比较有特色的城市雕塑,登记在册的城市雕塑应该有200☑0多件,在全国位于前列。于化云表示,这个数字对于北京这样一个人口上千万、市区面积1040平方公里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说,显然是少了。要想解决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规划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北京成为一个赏心悦目的城市,根本提升北京市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艺术气息,城市雕塑的未来必然要向公共艺术的方向发展,必须积极探索、实践新的公共艺术政策和公共艺术建设机制。
二、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
世界著名艺术评论家南条史生③认为:无论从建筑、都市规划,或是艺术的角度来看,时代正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从狭义上讲,城市公共艺术范畴包括城市公共空间内所有的景观和相关的事件、活动,大的包括城市雕塑、壁画、地标、装置、纪念牌、实用体、建筑的装饰品、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等;小的如路标、报栏、店招、公共空间的步道、椅凳、栏杆、塔台、路灯、旗帜、信箱、电话亭、垃圾桶、喷水池、消防栓、井盖、公交站牌、地铁站等。公共艺术还应包括环境艺术,如艺术建筑及建筑配饰、艺术景观园林及景观园林配饰。具体有:廊、亭、架、柱、桥构、路铺、门饰、窗饰、装饰角线、台塔、阶梯、护栏、墙饰、照明灯具、景观座凳、车站、旗帜、地下出入口、通风口、电话亭、邮筒、报栏、井盖、路崖、树池、下水道、消防栓、路障、自行车架、喷水池、饮水池、花钵、指示系统、解读系统、地标、纪念碑等。还应有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和观念艺术等前卫试验性艺术。就艺术形态而言,公共艺术的多元性表现为: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装置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地景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等等。
公共艺术建设是一项公益性极强的建设项目。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以各种方式加大对公共艺术的经费投入。早在1959年,美国费城市政府批准了1%的建筑经费用于艺术建设的条例,成为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百分比艺术条例的城市。美国十大城市之一的达拉斯市,在1989年4月11日市议会通过了公共艺术建设条例的法案,它明文规定:凡市府公共工程,均要安排建设总经费的1.5%作为公共艺术基金,主要用于购置公共艺术品、日后维护保养和公众参与相关的公共艺术活动之用。至今已发展成为 公共艺术百分比制度,即政府以法律形式明确投入公共艺术资金占建设总资金的百分比。
我国各级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以城市雕塑为重点的公共艺术建设,但相应的管理制度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缺乏有效的合法的多元化的公共艺术投资政策,难以保证公共艺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艺术界众多专家一直呼吁在我国推行百分比公共艺术政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城市雕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有条件的城市可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城市雕塑建设的经验,从建设资金里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城市雕塑等公共艺术的建设。2005年,建设部开展了公共艺术百分比投资政策研究课题,对国外城市公共艺术政策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北京、上海、南昌甚至一些地级市等都从城建资金中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④同年底,台州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百分之一文化计划活动的通知》。用以点带面的形式尝试推行百分比公共艺术政策。2008年初《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落实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1%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兴办实体、捐赠、赞助ฬ、免费提供设施等多种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在任何国家和地区,公共艺术方案的选择和实施,都与国家、政府、党派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某种情况下,行政权力具有决定公共艺术命运的强大力量。特别是公共艺术的政策,对于公共艺术的引导和促进已远远超越了艺术家的影响,公共艺术政策必须作为一个重要的政府力量作用于公共艺术的发展。⑤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使得艺术从政治和宗教的婢女的身份中解脱出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艺术逐渐摆脱各种社会功能的制约而成为一种独立的、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情感和意愿的一种方式。但对于现代公共艺术而言,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市政与文化的建设,都无法回避行政权力的干预。但是,尤尔根哈贝马斯⑥指出,有批判的公共性,也有操纵的公共性。公共艺术政策在保证的批判和操纵公共艺术发展的同时,必须随时保证自身的公共性,避免公权私用和封建专制性的产生。必须以法的形式防止某位拥有行政权力的政府官员根据自己的喜好,运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将公共艺术问题上升为重大的民族问题和政治问题以非公开、非程序化的行政干预方式加以否定。防止由于公共艺术制度和法规的匮乏造成行政权力对公共艺术的野蛮干预。
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要求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或城市实施百分比公共艺术政策势在必行。北京有条件率先由政府以制度和政策的形式确定公共艺术投资的比例,以系统的行政行为推动公共艺术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形势看,这一点很有必要。新政策的推行需要时间和多方面的努力,当年美国费城用了20多年的时间酝酿、呼吁通过了公共艺术百分比法案,我国台湾用了10余年,专家预言我国内地城市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⑦
三、北京公共艺术的机制建设
我国公共艺术招标、竞标、创作、监督、质询、评审等机制社会化程序的不规范与不完善,使得公众趣味难以统一,公共艺术领域存在大量庸劣作品,机制建设的滞后造成了我国目前公共艺术发展的混乱与公共性的难度。⑧
公共艺术的规划与建设问题,首先突出地表现为机制建设问题。没有一个完善健康的机制,公共艺术主题的确立、方案的选择、位置的确定等方面都会充满众多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公共艺术的文化功能和艺术品位就很难实现。机制建设又称体制建设,也就是如何建立一个体现公众意志和愿望的公共艺术体制,建立一个与民主公开的公共艺术的资金来源、作品征集、方案评审、具体实施的科学机制,来适应现代城市整体的规划、开发与建设。⑨
当下北京乃至全国的公共艺术建设的首要问题是由于机制的缺失造成一些艺术家公共性的缺失,没有将公共艺术作为一种承载人们审美理想、创造性、人文关怀与现世感悟的文化形式,并对后世人类文化的续写具有不可推卸责任的意识,只知艺术而不识公共。
公共的概念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根据哈贝马斯的研究,英国从17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公共这个词;德国直到18世纪才有这个概念。公共性本身表现为一个独立的领域,即公共领域,它和私人领域是相对立的。虽然艺术本身并不具备民主的属性,但公共艺术必须经过民主的程序。公共性的前提是对公民参与公共事物权利的肯定。公共艺术的前提是公共性,只有具备了公共性的艺术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与非公共艺术的最大的区别是它的参与性,它一定是开放的、民主性的,它一定十分尊重参与者的社会权利,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参与者的意见。
1789年《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写到: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每个人都认为他和一特征的。所以,只有那些体现公众意象的公共艺术才能具有公共价值,才会有助于人们感受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得一定的社会价值的认同。
出于这种公共艺术公共性的必然,公共艺术的创作者首先应该是关心公众、与公共事物有着利害关系;有权形成并表达自己的意见。以哈贝马斯为典型的西方学者认为公共艺术具有如下基本特征:它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它是民主的、开放的、进入了公共领域的;它是公众广泛认可的、或者普遍关注的;它是参与的,以自由交流,相互讨论作为了解公众、尊重公众、服务公众的艺术家,要有强烈的公共意识和公共情怀,应是公共生活的参与者和创造者。科林伍德曾经指出,艺术家所从事的艺术工作并不是代表他私人的努力,而是代表他所属的那个社会的公共劳动。他对情感所作的任何表现,是从一个不言而喻的标题开始的,它不是我感到,而是我们感到。⑩
在强调公众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参与公共艺术的今天,公众的意愿、品位、趣味必须成为我国公共艺术的重心。公共艺术必须体现出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比如爱国主义、救助弱小等等。这就需要公共艺术不仅要考虑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权力意志,还需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它所体现的内容与形式不可能是随意与自由的,而一定要得到社会主流阶层的认同和公众趣味的认可。公共性的核心价值就是体现社会关怀,体现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体现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参与权利。
公众天然地应该在公共艺术的策划、内容、形式、放置的地理位置以及对艺术家的选择等方面享有参与权、选择权、决策权和否决权。并且从公共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以至于完成后的社会效果的调查,公众都有充分的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公共艺术中的民主权力模式,即应该由公众按照他们的意愿来选择公共艺术所要表现的内容、方式以及对艺术家进行选择,或者是艺术家在与公众的交流和沟通中,准确把握公众的意愿,并以公众代言人的身份进行公共艺术的创作活动。
但是,我国绝大多数的公共艺术作品还不能做到有公众的广泛参与,不少放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仍然是艺术家自我意志的艺术表现。准确地说,它们只是放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而不能称之为公共艺术。{11}因此,必须通过政策、制度的创设使公共艺术的欣赏和审美群众化,必须建立公共艺术的立项方案公示机制和专家评议机制,建立市民代表的参与论证机制,以保证公共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属性。通过机制的约束使艺术家在群众的意志之下进行创作,形成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创作意象等方面的互动,最后实现共创。对于公共艺术家而言,要求他们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诸如生态、环境保护、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弱势群体的人性关怀、种族与文化冲突问题、女性的权利与地位等等。公共艺术创作并不是由艺术家独自进行的,而是在社会中,在最普通的大众生活中,由艺术家和大众共同完成的。他们所追求的不是作品的艺术效果,而是社会效果。
从北京公共艺术的规划和建设情况反思全国公共艺术的现状与未来,有学者认为,我国公共艺术创作应少一些长官意志,多一些尊重艺术、尊重专家、尊重制度和程序;应在短期内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公共艺术征稿体系;并且进一步完善评审制度。{12}这要求公共艺术的规划与建设必须独立于任何形式的来自于个人的独断专制,而且不再是某个地方政府的行政行为,而应该是公民社会的共同事业,是公众、社区居民、非政府组织、规划部门、建设单位、园林、市政、公共艺术领域的综合体。在建设和规划部门的统一领导下,以文化创意产业的模式开创和发展公共艺术产业,为区域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供新的产品,为社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热点。以政策和体制的建设,明确北京市公共艺术建设管理机构,使北京公共艺术不再受到来源不明的颐指气使,拥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空间,在制度的保护下健康、快速地可持续发展。在不需要扩大编制、增设部门,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条件下,最好的方案是在建设和规划部门的统一领导下,成立北京市公共艺术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办公室,对公共艺术建设实行归口管理,出台相应的政策,完善制度建设,进行必要的组织与职能整合,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协调作用,将狭窄的城市雕塑管理扩展为全方位的覆盖城乡的,集合规划、园林、市政设施的公共艺术综合管理机制。保证北京市公共艺术建设有序、健康地开展,避免公共艺术建设的盲目和无序性。对松散零星的公共艺术项目,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加大业务管理的力度,通过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和职能部门调控的权力,特别是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使公共艺术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势可导,有利可图。{13}
四、北京的艺术城市建设
作为一个大国的首都,北京公共艺术的有关决策、管理部门应与规划、园林、市容、城建、环境、道路、水利、农业等部门配合,维护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建设与国际大都市的身份相称的公共文化和公共艺术环境。公共艺术在建设城市形象上有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提高城市生活的品质,增强城市居民的生活情趣和格调。公共艺术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和精神文明教育的重要手段,向公众潜移默化地传播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并给居住者创造良好的生活感受,引导人们趋向文明。具有教化功能,这种作用来自于公共环境艺术作为艺术种类所特有的积极、向上的主题和美感因素。公共艺术可以激发出城市的吸引力、创造力。同时,公共艺术具有审美功能。公共艺术是以自身的主题和形式通过艺术创造展现美,创造出感性的、直觉的以及理性的审美空间。它引导城市形象与环境在审美特性上满足人类本性深处最原始的对美的向往。公共艺术具有提高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的作用。
首都公共艺术的建设第一位要考虑的应该是这个城市的尊严,凸显其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对城市空间的塑造要有更多的政治化、理性化、人性化的探索,更多地考虑如何体现北京这个城市文化和历史的特点,以及对人、对市民、对文化的温馨呵护。这是公共艺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如果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定位于服务某些权力机构的位置,任何一个有些权力或者资金的单位和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变这个城市的局部,这是否会有伤整个城市的自尊,从而使这个城市失去自己的个性和光彩?一个没有个性和光彩的城市,谈何文化特色?一个没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如何构建吸引人的公共艺术?这是否会让这个城市变得面目全非而沦为四不像?
新世纪的公共艺术在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规律的前提下,要依靠法治和制度的力量制约、屏蔽那些来自于个人的官僚意志和淫俗的资本意志的侵害,需要由那些对社会怀有强烈责任感的公共艺术策划人和艺术家以艺术的方式来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公共艺术的机制要承认在公共艺术的策划、实施以及空间的选择等问题上,策划者、艺术家对公共艺术作品的形式、制作手法、媒介与材料的运用等艺术创作范畴拥有最终的决定权。因为除了公共性,公共艺术首先是一种艺术。在艺术的领域,艺术的神圣不容侵犯,艺术家拥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这样,公共艺术的建设才可能统合在艺术的桂冠之下,艺术才能成其为艺术,而不是随便什么人的不负责任的、票友式的心血来潮。北京的公共艺术建设必须也只有交给职业的、专业的公共艺术家们去完成,北京才能成为一个到处都充满了艺术气息的城市,才能成为一个艺术城市。
当然,有许多时候,艺术的精神也是受到限制的,尤其是在公共艺术创作中出现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和利益冲突的时候,艺术的精神必须服从更高利益的约束、支配。艺术毕竟不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文化的根本利益,也不是一个城市全部。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区域文化意义上的北京和单纯地理意义上的北京是不可分割却又完全不同웃的两个概念。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微观上异质性的人口迅速且大量地涌入城市,在这种流动的社会中,城市所付出的一项重要代价是社会连结的断裂,迅速且巨大的流动性的冲刷使不少城市的文化沉淀瞬间消逝,使城市失去了过去与现代、未来的结合,城市原住民和新移民都对自己的原属文化充满焦虑。比如北京的胡同变迁和由此造成的文化震荡,每一个北京人身边都充斥着各种不同的异乡口音和生活方式,在这个城市的生活影像中,如果没有明确的城市地标和文化符号,北京的原住民和北京的新移民都不再能够确定这里还是不是区域文化意义上的北京,也不能确定谁是北京人谁不是北京人。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人口―文化综合体,北京人已不像上海人、广州人那样好区分,旧的北京人正在被新的正在形成的、正在孕育之中的新北京人所稀释、所溶融、所取代。在新北京人的发育过程中,虽然这种发育在历史上不止一次地发生过,仍然会有文化的伤口和阵痛。在愈合文化伤口的意义上,公共艺术能够留存并且可以使人回忆起那些曾经令人骄傲的历史痕迹,是弥补断裂的城市文化、统合不同区域的流动人口的文化认同的、促进新的区域人口―文化综合体的发育的最好媒介。
为保存一份弥足珍贵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及其载体,使城市的文化意象表露于城市的每一个常住居民,使艺术的精神外在于城市的每一个寻常角落,使一个城市的新与旧在不断地否定之否定中,文化的基因相承、精神的血脉相承,北京的区域文化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城市管理者需要各司其职,发挥艺术征服人心改变人心的神奇作用。要充分认识到公共艺术对于文化统合与城市形象塑造的特别意义,公共艺术的布局、规划与建设不能拘囿于城市的重要街道、主要节点、主题公园之中,亟需进入居民的日常生活,对主要✿街道和重要建筑的外形、园林景观、广场、街景、路灯、人行横道、地砖、公厕、地铁、垃圾箱等都要精心设计,有意识地归统于一个区域文化体系,使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社会化、制度化、产业化的同时,体现出自己的区域性、独有性、历史性和排他性,从而对整个城市的文化形象、经济活动产生良性的促进性的影响。{14}推动区域人口―文化综合体和谐、平稳、顺利地发育成长。
五、北京的艺术乡村建设
在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公共艺术不仅仅是属于城市的,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艺术和公共艺术原本就不是城市的专属。自古以来,我国的乡村就充分表现出不逊于城市的艺术活力,有意无意之间留下了众多令后人惊艳的历史文化遗产,丽江等无须多言,爨底下、洪村、里坑、周庄等地的村庄建设、廊桥、池塘、亭台等无一不是其中的最有力的代言人。近几年来的最美的乡村评选活动等也昭示着乡村建设特别是公共设施建设的美化和艺术化,乡村从来就没有拒绝过公共艺术,现代公共艺术更不应该拒绝乡村。
公共艺术完全可以而且应该成为乡村形象的组成部分,乡村形象设计应该是多种人工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形态的空间组合布局,包括村庄、山林、道路、池塘、田园等,村镇建设规划必须以集中体现其民风特色的方式塑造新的乡村形象,使乡村的公共艺术让任何进入某一特定乡村的人都能在空间上与其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意象上、文化上、风俗上了解它社会活动的模式。北京市有条件率先通过政策和制度创新,使公共艺术在我国不再是城市的专属,这是公共艺术的创作者和管理者们应该追求的境界。
20世纪末,一种新潮艺术――乡村艺术的出现曾引发了新世纪乡村生态绿色艺术热。21世纪的乡村更是运用了自有的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不断开创新的绿色艺术品类。因地制宜的山水园林、气势宏大的庄稼图画、回归自然的乡村雕刻、乡村歌曲、玉米迷宫、麦田怪圈等乡村艺术的典型形式已被普遍认知。美国堪萨斯州的斯坦赫德首创了一种庄稼图画艺术。他在故乡的土地上创造了一幅20英亩大的庄稼图画――《向日葵》,画面中的葵花由10多英亩盛开的向日葵构成,花瓶由蒺麻地组成,台桌布则由大豆地组成。他以深褐色的土地作画布,以红花草、青草、各种花卉和农作物为颜料,画笔则是拖拉机、犁和修剪枝叶的机器,在农田里种出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庄稼图画,画面从几英亩到几十英亩,人们从高山或飞机上可以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庄稼图画的艺术魅力还妙在画面景象随气象、季节变化而变化并日新月异,使人百看不厌,大饱眼福。{15}这种以乡村自然生态中的土地作画布、花草、耕耙工具等作颜料和画笔,在农村土地上种植出的气势宏大、别开生面的巨型庄稼图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观赏。在美国,人们开始对乡村艺术越来越感兴趣,乡村雕刻、瓜果雕塑和庄稼画等已成为艺术新潮受到青睐和推崇。{16}
除此之外,众多的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以乡村为存活基础,公共艺术的规划和建设在广大的乡村同样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北京的乡村拥有丰富的公共艺术资源,在不久的未来必将与城市高度一体化,北京的公共艺术有必要先行一步,将公共艺术的范畴扩展到所有的乡村、所有的田园和所有的村庄,在乡村的规划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推行与城区相同的公共艺术政策,主动地、积极地、以公共艺术的手段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甚至可以使公共艺术的一体化进程先于城乡一体化进程,而不是滞后于这个进程,使公共艺术的功用一样可以在乡村的文化阵地得到充分的发挥。
六、结语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公共艺术都是艺术与整体社会的联系纽带,是社会公共领域文化艺术的开放性平台,也是现代政府、公众社会和艺术家群体之间进行合作与对话的重要领域。因此,公共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还蕴涵着、发展着与其密不可分的社会政治思想和人文精神。
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公共艺术可以通过对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整合,以及对大众生活的广泛参与,将所表现的艺术主题立足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上,并通过艺术与文化在自然和人文环境中的再现,营造出蕴含丰富历史文脉与文化气息的艺术化的生存空间;传递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念,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公共艺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展示,来反映公共环境、公共群体和公共社会的外化要求,体现出其有形的、外在的一面;又承载着公共环境、公共群体的主观意志和审美情趣以及公共社会的主导思想和文明进程,体现出其无形的、内在的一面。公共艺术通过对大众生活的介入,实现大众的广泛参与和互动,提升社会大众的道德及文化素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17}
注释:
{1}于化云.北京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
{2}王岩松.对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现状的思考.设计艺术,44页,2009年3月,总第58期。
{3}南条史生,国际著名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策划了威尼斯双年展、开放展,卡耐基国际展、80年代日本艺术、悉尼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等重要艺术展会,曾担任英国当代艺术大奖特纳奖评委、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胡高博斯奖评委。
{4}于化云.从专家座谈观点看城市公共艺术发展.北京奥运公共艺术论文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12
{5}张文辉.从艺术、科学到公共政策、意识形态.艺术百家,2008
{6}尤尔根哈贝马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领袖,批判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被誉作当代的黑格尔和后工业革命的最伟大的哲学家。
{7}黎燕,陶杨华,陈乙文.国内城市百分比公共艺术政策初探.规划管理,2008
{8}唐俐娟.公共艺术公共性的难度.装饰,2005
{9}魏振权.城市公共艺术机制建设探讨――以乌鲁木齐为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
{10}[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1}周成璐.社会学视角下的公共艺术.上海大学学报,2005
{12}朱尚熹.对我国公共艺术征稿制度的反思.北京奥运公共艺术论文集.中国城市出版社,2006
{13}邹文,楼兰.公共艺术在北京.北京观察,2002
{14}张春慧.城市公共环境艺术与城市形象建设探讨.规划与设计,2008
{15}刘淑英.艺术新潮:乡村生态绿色艺术.科技日报,2002.1.7
{16}胡秀.美国的乡村艺术.中华读书报,2001.10.10
{17}王满,李蕾.公共艺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审思.河北学刊,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