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的消费奇观

时间:2025-01-13 07:05:3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2016年6月起,“裸贷”由网友在微博首报,随后,“裸贷”新闻频频曝光并引发了极大的舆论关注。“裸贷”事件的产生是特定的媒介环境与特定的社会主体相结合的产物:由于学业境遇和家庭生活环境的限制以及个体生命历程的现实语境,“穷”的无尊严感与“裸”的羞耻感的双重压力迫使“裸贷女大学生”为了几千块钱而押上全部隐私与关系网;同时,“裸贷”的发生与当下的媒介环境密切相关:新媒体与消费主义合谋,新媒体时代隐私透视、物化女性思维的新媒体延续。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社会学;裸贷;女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01-0081-03

2016年6月,有网友发微博称,女大学生在“借贷宝”上找“熟人”借款被要求持身份证拍裸照“打裸条”。微博中配有多张女大学生赤裸上身,手持身份证自拍的照片,及“熟人”要求还款的短信截图。“裸贷”正式走入大众的视野。2016年10月-11月,关于“裸条贷”的新闻多次出现,媒体的介入使得这一事件反复曝光。12月,l0G“裸条”照片及视频在网上流出,一百多位女大学生的个人信息、亲友联系方式以及私密照片遭到泄露,引发舆论风波。可以发现,相关事件的讨论最初爆发于微博。经传统媒体的密集报道引发更广泛的舆论关注。

裸贷引发广泛社会舆论,女大学生无脑、拜金主义形象遭到广泛的嘲讽、揶揄和吐槽,“女大学生”因此而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污名化”迹象。本文的问题意识由以下两方面构成:第一,作为受过大学教育的群体,在正常逻辑思维下,女大学生应该非常清楚“裸贷”的后果和代价,但为什么还是要飞蛾扑火?第二裸贷”的发生全程通过新媒体完成,“裸贷”如何成为新媒体时代特殊的产物?

一、女大学生的社会构成及其心理特征

女大学生即在高等学校读书的女性大学生。广义的女大学生包括大专,高职,本科学士,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从这个范围来看,这个数量十分庞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女大学生都是“裸贷”的参与者。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大学生构成了媒w笔下裸贷的参与主体?“回到社会逻辑”不仅要求我们回到裸贷的自然属性,而且要回到裸贷舆情参与者的社会构成及其共同的心理特征。这有助于深入理解女大学生如何成为裸贷主角的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层次来呈现她们的社会构成,进而理解她们共同的心理特征及群体性表达的诉求。

第一个层次是微观的学业境遇和生活环境。从学业境遇看,这些被媒体曝光出来的“裸贷”女大学生所在学校集中于高职、大专、普通本科,其中又以师范学校和医学高等专科更为突出,而从地域分布来看,她们籍贯多分布在三四线城市,且居住地在农村的较多,籍贯地为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人数不超过总数的5%。从媒体梳理的这些信息来看,这些女性参与“裸贷”似乎又有些容易理解,从学业境遇来看,20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扩张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随之而来的是扩张对社会阶层流动影响的争论。艾鲁姆等总结说,一些研究认为,高等教育的扩张更多的是社会阶层的分化,优势阶层的子女仍然进入了精英院校,而较低阶层的子女则被分流到较低层级院校;中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于1999年,2010年,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大学的功能定位从理想主义的知识传播向市场化实用主义倾向的调整,也就是说,除了✎少数精英高校外,越来越多的普通高校将目标更倾向于向劳动力市场输出大学生。而前文中提到的高职或专科学校,学校所处的阶层、功能定位使得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社会实习中而非学业中,缺乏健康的教育环境和规范的学校生活,加之她们所处的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都较为欠缺的家庭环境,这些身处社会底层的年轻女性来说,她们因为上大学更深切地感受到社会贫富差距却发现难以改变的时候,贫穷的巨大心理压力与现实的无力感促使他们铤而走险裸”的羞耻感相比之下显得微不足道,双重感受使得她们在物质与面子的诱惑下误误入歧途,为了几千元 Ü钱而押上自己的全部隐私和关系网。

(二)第二个层次是个体生命历程的现实语境。从曝光的借款的女子信息来看,大部分出生于1993年到1997年,也有个别1981年、1982年,也就是说,“贷”女生基本属于90后一代。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以改革开放为契机,拉动内需、鼓励消费政策的明确提出,意味着消费从此被赋予现实合法性。虽然消费主义在当下中国并未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大众化的生活方式和主体生活方式,但消费主义的一些显著特征在90后一代身上已然烙下了深深的痕迹。对于这一代青年人来说,一方面,他们的成长环境就是一个开放多元的世界和“众声喧哗”的话语空间。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物品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消费品,更是具有各种象征意义,购买者通过购物的方式获得的是梦想、时尚、身份、关系等。消费主义文化通过大众媒体、商业广告制造了大量的时代偶像,明星效应为商品注入更加诱人的符号意义,年轻人需要通过消费商品梦想获得与自己偶像同样的生活方式和体验。因此,结合中国当代具体的社会语境和历史语境来解读当下青年的消费主义文化时,便会发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消费主义等同于享乐主义或者颓废主义,每一代青年都有他的成长环境和历史境遇,转型中国自身内在的复杂性是必须要考虑和强调的背景。

另一方面,作为90后青年群体,他们既享受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经济上的利益也深深地为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价值混乱所困扰。他们对于父辈们坚守的艰苦奋斗等价值观感到完全的疏离,上一代人的信仰和精神寄托对他们来说也是完全陌生的,但是,新的成型的价值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仍未完全成型,在这样的价值观交Ⓐ替成形的进程中,当代青年面临的压力并不像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质贫乏和意识形态禁锢时期的政治压力那样具象,相对而言更是一种精神压力。消费主义顺势为物品赋予各种意义符码,对于在校青年学生来说,处在职业方向和身份建构都不清晰的人生阶段,他们急切的需要在消费主义文化通过这些价值符码获得一种自我确认和社会建构。 这就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这些来自三四线城市的非精英大学的女生们为什么明知道高利贷害死人为什么这些女生还要“飞蛾扑火”?正是一种“炫耀式消费”在作祟,炫耀的目的一是为了获得大家的尊重和羡慕,再就是为了更好地获取社会资源。女生进入大学以后相互之间的攀比就会导致生活成本加,如果是根据自己家庭的基本经济情况去消费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往往是一些并不富裕家庭的学生为了面子和争取各种可能的机会而做出超出自己家庭经济能力的事情。

二、新媒体时代的消费奇观

媒介环境学者麦克卢汉特别注意媒介环境交汇碰撞的动荡一刻。“交汇碰撞产生的裂变效应,能够把我从平日对媒介环境的麻木感知中惊醒,此时正是发现媒介环境真相、认识媒介环境意义的最好时机。”波斯曼进一步指出媒介环境与人的关系:“媒介和技术是环境,因为它们影响我们所处的世界,成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并且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它们影响我们个人和集体的生活方式。”媒介环境论的逻辑启发了以下的思路:网络新媒体环境在“裸贷”中的角色与意义。

(一)消费主义的移动新媒体传播。首先,消费主义文化的新媒体嬗变。今天,大都市的繁华喧嚣通过新媒体的快速扁平化传播使得过去乡村小镇特有的朴实宁静不复存在,新媒体环境对消费主义无孔不人的推销与渲染,这些身处三四线城市的底层青年沉浸在对富裕阶层和中产阶层的生活方式的想象中愈发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和绝望感。其二,消费主义文化的新媒体平台与践行路径。此次“裸照”流出源头借贷宝,也是备受舆论关注,但爱学贷,分期乐,趣分期,优分期,名校贷等这些网贷平台众多,每个平台要么能满足她分期购物的需求,要么能让她有钱去支配。新媒体环境为消费主义提供了种类繁多的平台与践行路径,才让“裸贷”得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

(二)新媒体隐私透视。网络贷款门槛低,程序简单,还因为隐蔽性相对较好。参与“裸贷”的女性也有的认为通过网贷这种隐蔽极好的形式不易被人发现,加上这些女性年纪尚轻,社会阅历相对较浅薄,在情急之下轻信借款人的说辞,交出自己的隐私照片及相关个人信息作为抵押。但其殊不知正是在新媒体环境下,“裸贷”事件才得以发生。一方面,“裸贷”流程从加群、谈条件、上传隐私照片和视频、审核、收到贷款,从开始到结束都是通过网j平台并且仅在几分钟内完成;另一方面,这些女孩上传的照片和视频也是被贷款人通过社交媒体点对点的传送给她们的亲人、朋友,或者直接在网上打包售卖,作为逼迫她们不断还款甚至做出违背道德底线的事情。

(三)物化女性思维的新媒体延续。历史上多为学者都提出过,社会性别是基于男女生理差异的基础上由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文化所建构的,不是一种天然制定,因此也是可以改变的。社会性别概念的本质是要打破歧视女性的☃合理性。“大众传媒作为化会文化的一副镜像,也是性别话语生产的主要领域,在建构性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女性主义媒介批评提供了-种理解媒介与性别的新范式,这种范式认为‘性别是一套话语体系’。”“裸贷”参与者远不止媒体曝光的167名女性群体,即使在这167名女性群体中,也不完全是女大学生,为什么媒体和舆论的关注点都集中在“ต女大学生”这四个字上?这归根结底是在长期的文化惯性驱使与媒体对商业利益的合谋。媒介批评者指出,男性在媒介话语权方面掌握绝对的优势,女性处于被消费的物品特性,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效传承、推促文明的功臣,但同时也依然扮演者维护既有性别统治秩序,以使男性在社会文化中的统治地位更加坚固、合理的角色。强调个体分享、参与的新媒体一度让民众对民主抱有相当的期待,其中也包括社会性别。“裸贷”舆情由新媒体发起,“女大学生”“裸”、“肉偿”等迅速引来网友围观,传统媒体紧抓这几个具有强新闻价值及商业价值的关键词发布大量的报道与评论,将青年知识女性的身体形象异化成为一种可供多方窥视的情色用品,这种混合了“反智”与“厌女”的负面凝视,反应的是男权社会对知识女性的双重诋毁,但从新媒体最近几年的发展来看,由于强大的文化惯性和商业逻辑的影响,新媒体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别平等,女性的刻板印象依旧等待打破。

三、结论与讨论

通过前文分析,本文发现基于学业境遇、生活环境以及个体生命历程的现实语境,参与“裸贷”的社会底层年轻女性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深切地感受到“穷”的无尊严感远远超过“裸”的羞耻感;这些女性年轻尚轻,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难以分辨是非;置身在这个复杂暧昧的消费主义文化中,购物对这些仍在校年轻女性们来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求,更是是寻求自我认证和身份归属的心理寄托和精神诉求。正是在以上的种种因素影响下,这些女性才会铤而走险,为购买一部手机、一个包而将身体和社会隐私全盘托出。

跳出参与“裸贷”主体的社会构成及心理特征分析,新媒体是“裸贷”出现的重要媒介条件。新媒体与消费主义结合,为商品注入偶像符号意义,引发青年的崇拜与追随;新媒体为网贷搭建了便捷、隐蔽的消费、借款的平台,只要放贷的人和想贷款的人还在,“裸贷”现象不仅不会消失,还可能会重新异化为其他借贷方式;新媒体为“裸贷”提供了技术支持,整个流程都通过移动互联网完成,年轻女性的不雅照片和视频通过新媒体大面积传播,成为贷款人威胁恫吓借款人的资本。同时,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裸贷”舆情由新媒体爆出,引发热议后备传统媒体密集报道,在强大的文化惯性和商业逻辑影响下,新媒体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别平等,女性的刻板印象仍待打破。

参考文献:

[1]吴龙贵.“裸条”事件,舆论越跑越偏了[EB/0L].http://news.ifeng.com/a/20161206/50369940_0.shtml.

[2]叶晓阳,丁延庆.扩张的中国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与社会分层[J].社会,2015(3):193-220.

[3][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0.

[4]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胡德媛.社会性别视域下的“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6.

[6]盖琪.“微时代”与“裸贷”: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媒介文化症候审思[J].探索与争鸣,2017(2):58-62.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