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对策探究(1)论文

时间:2025-01-13 05:22:4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论文摘要:我国加入WTO后, 农产品国际贸易一改以往长期顺差的局面, 已连续几年出现逆差。虽经多方努力,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大幅度缩小, 但今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可能成为常态。

本文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今后我国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健康发展的战略调整思路。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调整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虽然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的势头,但仍呈现大进大出中贸易逆差长期存在的基本格局。农业部发布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双增长, 农产品贸易逆差同比大幅度缩小。

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6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其中,出口额为314.0亿美元,同比增长13.9%;进口额为3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1.7%。

农产品贸易逆差由去年11.4亿美元缩小为6.7亿美元,下降41.3%。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农产品进出口继续较快增长。

二ธ、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运营障碍分析 1.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状况 中国农产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所面临的挑战,实质上是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挑战,这种竞争能力涉及农产品的品种、品质方面。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除少数品种外,基本上不具有竞争优势。

这主要表现为:

中国的初级农产品因缺乏严格与细致的分级分类而没有足够的多样性,中国加工型农产品的多样化与发达国家相距更远;

中国的农产品品质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发达国家在种植业与养殖业方面基本实现了良种 ﭢ化,在加工产品方面实现了功能化,但中国尚未做到;

中国农产品在达到国际安全健康标准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距。 2.散漫的农业经营制度 中国农业经营体制与制度,虽已完成由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模式向以家庭承包制为基本内容的经营模式的过渡,但尚未完成向现代市场制度的接轨。

现代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经营应完善三个方面的体制与制度建设。

农产品生产中生产要素与生产资料,如种子、化肥、农肥、农业机械、技术咨询服务系统;

农产品销售中的合作制,如股份合作与契约制;

农业经营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如灾害保险及其它类型的经营风险保险。然而现在的中国农业经营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散漫的、随机的、小农式的。

3.初级水平的农产品加工业 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从总体看在农产品加工业与整体农业的产值之比方面,中国为0.8比1.0,ส而发达国家为3—4比1.0;在初级农产品加工的比例方面,中国为20%—30%,而发达国家为90%以上,其中深加工为70%以上;在加工类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例方面,中国小于30%,而发达国家达80%;在加工类产品相对于初级农产品的增加值方面,中国仅为2—3倍,有的甚至为0.5倍,而发达国家平均高达5—7倍;在农产品加工业与初级农产品生产业的劳动力之比方面,中国远远小于1,而发达国家远远大于1。

四、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对策分析 1.以贸易农业取代安全农业 中国农业发展,首先需要在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中国长期以来以“ 粮食安全”为主导的农业思想,不仅产生了一个单一的、低质量的、缺乏市场竞争力的“ 安全农业”,而且产生了一种“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经济效益低下”的错误认识。

这一认识既隐含在“农业为基础、工农业为主导”、“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等决策原则中,又实际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规模乡镇企业实践中。甚至至今仍有一些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者认为,“ 从长期发展看,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的下降将导致农产品贸易由盈余转为逆差”,并且“ 不可扭转”,因而应“促进生产要素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

2.由多样化初级农产品生产结构取代单一型结构 在中国建立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竞争优势的多样化的初级农产品生产结构,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中国是世界上最有条件建立起多样化农业的国家,这是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极具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所形成的鲜明的地区差异。

同时,由多样化结构带来的不仅是农产品生产优势,而且还有它的经济优势。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在中国建立起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应当包括四个层次:

洁净、卫生、安全性加工,即表面处理意义上的加工;

强化初级农产品固有生物化学品质意义上的加工,即MADE OF意义上的加工;

改变初级农产品固有生物化学性状意义的加工,即MADE FROM意义上的加工;第四是复合性加工,即合成意义上的加工,这就是说在特定工艺条件下实现多物品的功能组合。上述层次表明农产品的加工程度不断加深,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ท人民出版社,1999. 李 业:品牌管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张传忠:品牌战略精要研究.[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王新新:品牌本体论—对品牌的另类解释,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网, 2006-12-☢12. 卫海英,祁湘涵: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的品牌资产生成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