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教师教育中的“过度”问题

时间:2025-01-13 05:23:5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过度;成因;策略

论文摘要:我国的教师教育在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教育过度问题,其成因以及所引发的教育问题影响了教师教育机构及其运作机制的发展,只有立足于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建构有效的防范机制,才能实现教师教育的和谐发展。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莱文教授认为属于下列三种情况中的任何一种都应称作“教育过度”:相对于历史上的较高受教育水平者,现在受相同教育水平的经济地位下降了;受教育者未能实现其对事业的期望;工作人员掌握的技能超过了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岗位的需要。…这种考量不仅考虑了社会层面上的教育供求,还考虑了受教育者个体的感受。根据莱文教授判断教育过度的标准,可以看到,近几年,我国的教师教育产生了“教育过度”危机,其症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缺乏专业安全感,对自己的前途迷茫,专业学习缺乏信心,专业素质缺失;二是基层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困惑,其专业能力不能适应13新月异的教育变革,缺乏自信心,有强烈的失落感;三是教师教育机构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教育机构完全受制于市场,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教师教育的干预,缺乏应有的力度,导致教师教育市场无序。

一、“教育过度”形成的主要原因

教师教育过度现象的出现,除因为教师教育内部体制的问题,以及在目前教师教育市场还未成熟的情况下,教育宏观调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之外,还有其它一些方面的原因,具体而言:

教师教育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我国教师教育长期以来实行的是政府主导的“行政定向、封闭运行”体制。这种体制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虽然做出了重大贡献,但这只是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当我国的经济体制转换为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这种教师教育体制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随着现代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的办学机制也逐步趋向开放化,但这是一种割裂式管理体制:首先,教师教育的职前与职后之间产生了割裂。师范院校只关注师范生的学习和能力培养,却忽视了职后教育的需要;教育内容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指导。其次,院校各自为阵,其教师教育的标准参差不齐。教育机构之间在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上没有一个系统的观念,本位主义思想严重,专业设置重复,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各院校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毕业生质量良莠不齐;教师教育的入门条件过于简单,未作一定的人职教育期限和实践期限要求。第三,由于现代教师教育的市场化发展以及综合院校对师范院校的冲击,使得师范院校处境尴尬,能否保持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是走综合化发展道路,重视师范生的学科结构,还是突出教师专业的教育特性?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对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必须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渐进式的教师教育管理体制。

教师教育法制环境不佳。在一些发达国家,关于教师教育的法律法规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体系,这对我国的教师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这方面,171前我们还存在一些缺欠:首先,有关教师教育的规定仅是在一些法规中有一些条文性的规定,主要依赖于行业的指导性文件,对于教师教育没有形成刚性的规范文件,缺乏应有的管理力度和约束机制。其次,对于教师入职要求和考核标准以及教师继续教育没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只是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标准,没有硬性、统一的标准,对教师资格管理不够严肃,随意性较大。第三,教师教育的相关法规、条例仍然不明确、不全面、不系统。_3教师教育法律规章的建立是推进教师教育进程的重要保障,有了法律依据,可以根据目前的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专业建设,制定规范、可行的教师教育标准。

教师教育在教育市场中不能正确定位。随着教师教育的发展,师资市场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型。首先,办学机构的办学层次不断提升,然而质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大批师范生的学历提高了,而实际专业水平在下降,导致毕业生在就业时不能正确定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其次,对于教师教育的内容选择完全依赖于市场对教师教育的引导,虽然强调了教师教育的实用性,但却忽视了教师教育内容内在的系统性。第三,市场分析缺乏前瞻性。由于教师教育专业的设置是依据于教育市场的需要,有时会因为市场的错误导向使得教育专业在设置上产生一定的错觉,教师教育机构不能对教师市场进行有效的教育分析,对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以及招生规模不能进行科学调研,致使市场和实际相脱节。

一线教师的专业素质缺失。在职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教师继续教育流于形式,教师评价缺乏力度和导向机制。首先,教师相对过剩。教师数量的过剩与教师质量的下降一直困扰着教师的专业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因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而退出课堂。其次,在教师继续教育的过程中,忽视教师的实际状况,过分依赖固定的教材、理念,不仅与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相脱节,还与教师们的丰富的个体实践与个人需要相悖。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一是中小学教师无暇顾及新的教育信息,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时间、精力主要投放在繁琐的教学工作上,导致教师成了教学的机器,继续教育则成了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二是教师教育的信息渠道不畅,部分中小学校对教师继续教育漠不关心,同时,教研部门与一线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教育联系机制。"

教师教育主体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教师教育的日趋规模化发展的社会因素是由于受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导致的。首先,综合性院校参与教师教育的直接动因就是受办学的经济利益驱动。相对于其他的专业设置,教师教育专业投入小,风险低,同样产生高经济效益;扩大招生也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对于院校来说,生ร源就意味着经济效益,甚至有的学生以赞助的方式给学校提供办学资金来弥补考分的差距,学校从经济上得到了好处,但这样的学生无论是在专业知识还是在教育能力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缺失。其次,教师教育的个人高收益率导致个人对教师教育的需求过于旺盛,这是教师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又一重要原因。对于教育投资,其个人收益率的大小取决于个人因教育而发生的所有成本与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的比例。对于目前相当一部分报考教师教育专业的考生来说,由于文化成绩不理想,上师范专业既享受到教师教育的优惠条件,又能够获得到与其他大ฟ学学生一样的身份。教师教育中个人投资的高收益而低成本,教师的社会地位、成就感和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就构成了个人投资教师教育的社会及心理驱动。

二、预防教师“教育过度”的基本策略

尽管在我国教师教育领域中存在着教育过度的现象,但并不能因此就得出应该限制教师教育发展规模的结论。因为这种教育过度并不是教师总量上的过度,而是因结构不均衡造成的过度,具体表现在教师教育的投资结构、层次结构、院校布局、区域结构、学科结构等方面。因此,只有从我国教师教育的实际出发,建构科学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才是其发展的唯一途径。

创新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体系的创新是针对传统的师范教育模式提出的相对概念,主要指建立一个面向市场、面向终身教育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是以师范教育为基础,综合性教育与专业化培训相结合的、适应时代专业化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教育。首先,突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师范生来说,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是其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但不可忽视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即专业实践性,必须根据教师教育培养的基本要求,把职业素养的培养提到一定的高度,关注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其次,终身教育体系应考虑从教者的职业发展要求,建构大教师教育的概念,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和各行各业的教育培训者纳入到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目标体系中来,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建设,培养和培训各方面的专业化师资,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狭隘的学历化的师范教育领域。4第三,鼓励教师教育机构的个性化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教师教育机构所显现出来的办学目标、方向,以及服务对象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而且在师范院校与综合院校之间,无论在办学的方向上,还是资源上,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横向上要强化同等层次学校办学目标的个性化发展,在纵向上必须强化连续性和递增性,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进行联合办学,如实行本、硕连读学制,调整教育硕士的招生考试制度等,根据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

优化教师教育的资源配置。教师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是推进教师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有条件的综合性院校等教育机构应参与教师教育工作,以推进开放而规范的教师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因为,综合院校的办学资源在学科建设上更趋于规范化、科学化,无论在学术研究的深度、广度上,都有自己的优势,这对于教师教育的专业设置是非常有益的,鼓励这些具备师资培养条件的院校参与到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中,则有利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其次,学科建设是教师教育资源的关键因素。学科建设必须突出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在教师教育模式中,将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有机融为一体,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是学科方面的专家,又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在学科知识的建设上,与综合院校接轨,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精学科的建设模式,根据基础教育发展的状况,推进学科建设的发展,使其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第三,注重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建设。师范院校要把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和师范生的教学工作放在同等的地位,这有利于在师资、设备、图书、场地、科研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统一调度。在工作环境与协调联动上有效融合,扭转目前二者相互脱离、相互封闭、各成体系的状况。第四,加强职业需求预测,引导学生正确进行教育投资。自1997年,我国高等学校实行“招生并轨”、学生实现缴费上学以来,尽管教师教育能带来非货币性的满足,但个人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未来预期收益相比,仍会成为个人选择是否当教师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引导个人正确地进行教育投资,降低个人教育投资的风险。"

政府应加大对教师教育的管理。“政府是主体,政策是关键”,政府不应将教师教育完全推向市场,过度关注市场对教育的调节功能。因为市场不完全适合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包括教师教育。所以,政府要通过法律的、行政的和经济的手段,对ณ教师教育的改革进行宏观的管理予以正确的导向和强有力的支持。首先,对教师教育的管理不是直接干预,而要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吸引力,吸引非教师系统力量的介人,打破单一的教师教育体系。政府还应解决那些教师教育机构因自身没有办法解决而严重制约其运行和发展的外部环境,采取有力的调控手段,求得教师教育的综合平衡,如基层学校对教师人才供求的总量平衡、优化教师结构、教师教育规模与可能提供的办学条件之间的平衡、教师教育生源的供需平衡等。其次,在物质条件上不断提供有效的教育服务。教师教育工作应该是社会的公共事业,直接对地方的基础教育负责。因此政府必须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落实教师教育经费,形成良性的教师培训成本补偿机制和投入机制,特别要针对农村教师的实际,送培训到基层,为农村教师质量的提高直接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第三,加强制度建设。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对教师教育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目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认定和继续教育的环节❅上还处于一种人为管理的状态。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和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同时随着现代教师教育的开放化发展,必须规范教师的人职考核制度,这一点可以借鉴英国实行的一种“教育助理”制度。强化教育见、实习期间的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制定一套详细而且更为规范的标准,推动教师专业化的良性发展。第四,缩小教师教育的差距。教师教育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地域差异和层次的差异上。在地域差异上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质量上有着明显的距离。在办学层次上,由于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教育体ฐ制的过渡,不但要在层次上提高,更要关注教学模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建构有效的教师教育评估监督机制。教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教育评价,这有利于教师教育系统内部自省,推进教师教育的良性发展。首先,应建立认定教师教育机构资格机制。教师教育机构资格认定是规范教师教育机构的办学、确保质量的基本保证,认证标准应包括办学条件、课程计划、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其次,在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的基础上,构建教师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并定期对教师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实施评价,只有达到标准的办学机构,才准许开展教师教育工作,未达到标准的机构,要加以改进,通过认定后才能从事教师教育工作;国家应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认定机构作为全国教师、教育行政人员和学校其他专业人员的鉴定机构。第三,完善教师评价制度。目前对教师实施的发展性评价,克服了奖惩性评价的功利性,倡导的是一种人文关怀。但这种评价机制对于教师个体没有约束力,完全依赖于教师个体的素质,从评价机制建设监督的角度来看,这种机制是不够完善的。因此,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模式,在内涵上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机制上对教师职业行为进行科学的评估,提高教师评价的实效,从而完善教师教育的评价机制。

总之,教师教育在新的市场条件下所形成的教育过度现象会表现得更为复杂,而且这种现象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化发展的战略,统一协调开放化的教育资源,为教师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