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分析研究

时间:2024-11-10 13:53:12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对“十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

内容提要 “十五”时期,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包括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 调

整各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结构; 稳步调整积累与消费比例; 优化投资结构; 调整收

入分配。经济结构的调整要与扩大内需、加入W TO、西部大开发等联系起来。政府在

结构调整中可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十五”时期 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

一、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目标

国民经济结构实际上是资源在不同产业、不同部门和不同类型企业配置的比例关系。由于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国民经济结构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结构调整的目的: 一是消除

结构性短缺或结构性过剩, 实现市场的供求平衡; 保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减少和避

免经济波动, 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二是促进资源向更有效率的部门转移。三是提高产业的竞

争力, 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加强竞争优势。四是减少和治理环境污染, 更有效地利用自然

资源,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十五”时期, 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进一步优化所有制结构, 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 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

用, 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非国有经济, 使所有制结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适应扩大

就业的要求, 适应增加供给、提高效率的要求, 适应保持社会产品公平分配的要求。

调整产业结构, 继续加强农业、能源、交通运输和通讯等基础产业, 努力改造传统产业,第一产业年均增长3. 1%~ 3. 5% , 第二产业年均增长7. 4% , 第三产业年均增长8%。2000~

2005 年三次产业结构及增长率如表1 所示。

— 18 —

表1 “十五”时期三次产业结构及增长率

年份

GDP 总量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绝对额 比重 绝对额 比重 绝对额 比重2000 90000 15300 17 45000 50 29700 332001~ 2005

年均增长

7 3. 13 7. 36 8. 1

注: 按1999 年价格计算。

稳步调整积累与消费比例, 改变90 年代以来投资率接近甚至超过40% , 消费率只有

60% 或低于60% 的状况, 尽可能提高消费率, 使“十五”时期投资与消费保持协调增长。

优化投资结构。在继续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产业投资的同时, 提高对现有企业更新改

造的投资以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调整收入分配结构。首先应调整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 在发展农业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基

础上增加农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应保持在比较合理的水平上, 通过税收等调节手段, 防止

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同时应保证大多数 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和要求

11 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第一产业, 要促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结构优化, 加大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

中的应用和推广, 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在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

率的基础上,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

第二产业, 推动工业和建筑业在提高素质的条件下稳定发展。在工业内部, 要为加快产业

升级创造条件, 需要大力加强装备工业, 提高装备工业的比重和技术水平; 加大工业技术更新

改造的力度, 加快加工工业的技术进步; 在提高素质、优化产品结构和保持环境的基础上, 继续

发展能源、原材料等基础工业; 同时, 促进大、中、小型企业在合理分工协作的条件下协调发展。

第三产业, 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 优先发展适应现

代市场经济运行的新兴服务业, 重视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上升需要的高层次服务业; 继

续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拓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通过多层次、大规模、高质量地扩张适应

消费和生产需求的服务业, 带动整个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21 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要求

产业结构调整要与扩大内需联系起来。进一步扩大内需将是“十五”时期前一阶段宏观

经济政策的一项中心内容。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工业结构的升级, 要有

利于支持这项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因此, 结构调整过程要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农村居

民的消费需求, 要有利于拉动社会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的增长。从这个角度看, 产业结构调整

应当重点考虑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城乡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 以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

— 19 —

较快转移, 从而使农民收入水平较快的上升; 应当更多地加大企业技术更新改造的力度和高新

技术产业投资的规模, 以拉动民间投资的多角度扩张。

产业结构调整要与加入W TO 联系起来。加入W TO 将对我国的产业结构生产重大影

响, 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会获得扩大出口的有利条件, 而高新技术产业将面临产品进口或

外商直接投资增加的冲击, 很多第三产业部门也将面对扩大对外开放的挑战。产业结构调整需

要重视这种产业影响的格局和程度, 以便适应不利影响, 扩大有利影响, 在国际竞争中发挥产

业结构效应。例如, 通过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增加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轻工

产品的出口; 通过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一些重要服务业, 尽快提高具有一定基础和发

展条件的幼稚产业或薄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业结构调整要与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给西部经济带来新的生机,

将推动我国区域经济进入协调发展的新时期, 这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空间条件,

同时也要求结构调整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高新技术产

业发展, 加大产业技术改造投资等方面, 都应当而且可以与推进西部经济开发结合起来。

三、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11 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趋势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 国有资产逐步

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 加强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战略全局的重要领域。从资产构成看, 到20

世纪90 年代末, 国有经营性资产超过60% , 仍占绝对优势, 但从经济增长速度看, 国有经济的

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的经济。预计到2010 年, 在我国GDP 构成中, 国有经济的比重将

下降到25% 以下, 集体♒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及其他类型的经济将各占35% 左右。在这一变

化过程中, 集体经济将出现急剧的分化和改组, 一部分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发展壮大以后, 将会

转化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 一部分转变为股份合作制经济, 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集体企业经

过拍卖、租赁等形式转变为事实上的个体私人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变化, 将直接影响公有

制经济比重的高低。预计资本社会化的混合经济成分在我国所有制构成中将日益扩大。

21 国有经济的定位

目前, 对国有经济及企业的定位有不同的主张。一种观点认为, 国有企业是特殊企业, 其特

殊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不以盈利为目的, 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 并主要集中在自然垄断

行业。因此, 国有经济的范围应大大收缩,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应按上述定位确定其范围和

比重。反对上述观点的同志认为, 国家只搞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 只办不赚钱或微利企业,

而能赚钱的企业都让给非国有企业去办, 将来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政权, 社会主义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靠谁来支撑?

我们认为, 国有企业的特殊性除了提供公共产品并主要集中在垄断行业两个特征外, 还要

考虑特殊性, 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国有企业进行定位。一方面,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要实

现经济与科学技术的战略赶超目标, 必须发挥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另一方

面, ☭几千年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影响, 社会人文传统中存在着不利于资本集中的因素, 如果完

ϟ

全通过民营经济和市场的力量, 难以有效地实现资本集中, 去兴办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大企

业。因此, 如冶金、石化、重型机械制造、汽车、非消费类电子产品、医药、烟草等行业还需要依靠

— 20 —

国家并通过国有企业的形式, 实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 以提高国家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四、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

任务

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 提高农业效率, 增加农民收入, 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供选择, 但又都面

临着许多难题。通过土地的相对集中来提高种植业的规模效益不符合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现现阶段赖以生存和经济保障的基本生产资料, 在非农产业收入不稳定的情况下, 农民不会轻易

地让出土地使用权。因此, 土地的相对集中和规模经营只能在少数非农产业比较发达或人均占

有耕地面积较多的地区推行。保持土地承包的长期稳定仍然是必须坚持的基本政策。

乡镇工业的增长速度已逐步下降,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受到了

抑制。1980~ 1996 年, 乡镇工业已吸纳了7000 万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 乡镇工业创造的

产值已超过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ö 3。从1997 年开始, 乡镇工业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平均只有

12% , 这种下降带有客观必然性。今后, 乡镇工业的发展将很难重现“八五”时期高速增长的局

面。因此, 今后乡镇工业的发展, 不应再继续追求数量扩张, 而应转向推进制度创新、资产重组、

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 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价格的余地和空间日益缩小。从当前农民的收入状况看, 理应进一步提高

农产品收购价格, 但农产品提价又不能不考虑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农产品供求状况。目前, 国内农

产品供应比较充足, 市场供求状况制约着农产品价格上升。二是国家财政和工业的承受能力。因为

农产品提价以后, 需要相应地提高工资, 增加工业生产成本, 会影响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三是在

开放条件下, 还必须考虑国内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对比关系。目前, 我国主要农产

品价格如大米、小麦、食用植物油等都已接近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

根据以上分析, 推进农业的产业升级, 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政策的立足点不是实行

土地的规模经营, 也不是继续维持乡镇工业的高速增长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而是在保持农户生

产经营方式不变的前提下, 依靠科学技术和精耕细作, 把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同密集的劳动力结

合起来,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 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中介组织, 把农户的

分散经营同国内外大市场连接起来, 把种植、加工、商贸结合起来。小农户—科学技术—大市场

是实现农业产品和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五、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率的前提下, 加快能源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1 继续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能源发展方针

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能源供求矛盾明显缓解, 特别是近两年来, 出现了煤炭严

重积压, 发电量低速增长的局面。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总体格局是: 短期相对过剩、长期能源

供给不足; 污染严重的低质能源过剩, 清洁的优质能源供给不足。这两个矛盾将长期制约着我

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及其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能源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原则应当是: 在保持能源

稳步增长的同时, 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 把节能放在优先的地位, 努力降低单位产值的能

源消耗, 减少和治理能源消费所造成的污染, 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

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预计2000 年, 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可以达到90000 亿元, 如果“十五”时期平均

— 21 —

每年增长7% , 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126000 亿元。80 年代以来, 我国每亿元国内生产步下降到1. 62 万吨。但是, 如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费量保持1998 年的水平不变, 2005 7. 37% , 是可能增长率的3. 1 倍, 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十五”时期, 仍然要把节约能源放1. 27 万吨,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年均须下降2. 83%。

优化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是能源结构调整中更为艰巨的任务。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构度增长, 使煤炭的消费比例略有下降, 但1998 年仍然占74%。20 年来, 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等

优质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量一直在25% 左右, 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没有大的变化。以煤炭为主

的能源结构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90 年代中期以来, 在世界能源消费中, 平均石油占40% ,

煤炭占27. 5%。我国煤炭消费的比重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由于受资源条件的制约, 在短期

内还无法根本改变这种状况, 但必须把降低煤炭消费的比重, 增加优质煤炭产量, 保持原油及

成品油的稳定增长作为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主要任务。

21 交通运输业

进入90 年代中期, 交通运输严重滞后的局面持续缓解, 运输供给与运输需求的适应程度

不断提高。具体表现是: 运输弹性系数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回落而降低, 部分铁路主要干线的

客运运输密度出现下降趋势, 各种运输方式的紧张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在一些运输通道

上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开始形成竞争态势。交通运输供求状况从严重滞后转向基本适应, 这是一

个历史性转变, 是运输基础设施迅速扩张的必然结果。但是也要看到, 目前交通运输供求基本

平衡的状况是相对的、低水平的。总体上讲, 交通运输依然是远虑和近忧并存的局面。从远虑

看, 我国按国土面积和人口平均的运输网密度在世界上均处于后进地位。从近忧看, 一些运输

方式, 如铁路和公路等, 在运输高峰季节仍然非常紧张, 其支撑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能力还十

分薄弱。因此,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 我国交通运输业都将面临着繁重的发展任务。

在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过程中, 除了运输基础设施规模不足和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等问

题外, 运输网络布局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近年来, 虽然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发展较

快, 但由于基础薄弱, 其运输基础设施不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程度还很严重。由于中西部地区

和东部沿海地区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 因此各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所服务的

经济发展战略是有区别的。为了支持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 这一地区近中期需要大力建设铁

路和公路, 并使之尽快形成运输网络,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联系通道。东部沿

海地区, 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已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 交通运输发展的

重点是完善和改造已有的运输网络, 加快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建设步伐以适应快速运输需

求不断上升的形势。为了使我国交通运输业得到快速、健康、全面的发展, 必须着重加强以下几

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研究并制定国家综合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二是明确政府和市场在交

通运输发展中的位置,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运输资源的作用。三是培育运输市场, 优化竞争环境。

四是推进商业化经营, 提高运输基础设施的经营绩效。五是进一步扩大外资运用于交通运输的

— 22 —

范围和规模。六是切实加强客运能力, 大力发展联运和物流事业。七是依靠科技进步, 运用先

进技术装备交通运输业。八是促进交通运输的清洁化和节能化。

六、工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调整

当前, 我国工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不合理的、低水平的重复

建设严重, 技术落后、消耗高、附加价值低、进入壁垒低的一般加工工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 大

大超出了社会有效需求。二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过于分散的问题十分突出, 具有较强竞争

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数量极少, 规模经济差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产、销售和产品开发, 而

且影响了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 产业集中度低, 生产和市场分散化, 导致企业过度竞

争, 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 影响了企业效率的提高; 企业组织结构松散, 专业化协作水平低, 大、

中、小型企业之间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影响了大工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 以及

中小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三是为国民经济提供物质技术基础的装备工

业落后, 大量成套设备、技术性能高的机床、仪器仪表和投资类电子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四是技

术和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化比重低, 科学技术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程度低, 进展慢。

针对上述问题,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和重点从过去以消除短缺为主转向解决相对过

剩问题, 由解决轻、重工业以及上、下游产业之间的比例失调问题转向推进产业升级。在工业结

构调整中, 必须正确处理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关系。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并

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传统产业。我国传统工业如钢铁、化工、建材、轻工、纺织、食品等行业与工业

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除少数行业外, 已主要不是表现在生产能力大小和产品产量多少上, 而

是在生产技术水平、产品品种和结构、单位产品物质消耗以及劳动生产率方面的差距。要缩小

这种差距, 就必须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 推进技术升级和产品的更新换代。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缩小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是“十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的

一项战略任务。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突出重点, 国家应集中财力, 支持关系技术进步和产业

升级全局性和基础性的领域。同时, 要创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环境、经济机制、法

律保障和融资条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主导与国家扶持相结合, 自主开发与积极

引进相结合, 军用与民用相结合,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结合。

七、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80 年代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 初步改变了第三产业严重滞后的状况。但90 年代以来的第

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高速增长使三大产业结构关系不协调的问题又变得突出起来。1996~

1999 年, 我国第二产业的当年价格比重平均为49. 4% , 与相同收入水平国家的一般模式相比和28% , 与相同发展水平国家的一般模式相比则低10~ 20 个百分点。我国第二产业比重偏高

的问题在于工业的比重过高。1996~ 1999 年, 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当年价格比重平均为

42. 7% , 不变价格比重平均为49. 8% , 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的水平。工业的比重过高, 第三产

业的比重偏低, 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特点表明, 随着人均收入

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上升, 消费结构中的服务消费比重应当是较快上升的。但我国消费性服务的

规模、种类和质量不适应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 阻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

由于服务消费和产品消费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可替代性, 加上服务的特点是生产与消费同时

— 23 —

进行, 服务供给不发达, 服务需求就难以表现出来, 潜在的服务需求更不可能被开发出来。目

前, 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与这种状况有很大关系。

发展第三产业, 不仅仅要发展商业、餐饮、旅游、娱乐等传统行业; 同时还应积极发展为社

会再生产服务的信息、咨询、市场调查与中介、工程设计、金融、保险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第

三产业, 使第三产业的发展为提高第

一、二产业的效率以及整个社会效率服务。

还必须看到,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取决于城市化的程度, 只有当大多数人口从农村转向城

镇, 产生了人口的集聚效应, 才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有效需求。1999 年

与1980 年相比, 我国城镇人口由19. 39% 上升到近30% , 上升了10 个百分点, 同期我国第三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八、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发达国家的政府一般从三个方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干预作用: 一是对产业升级和加强

国际竞争力给予政策支持。二是对衰退产业的调整和改造给予经济援助。三是对小企业的技

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给予必要的帮助。发展中国家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 相对技术落后和国际竞

争力差等原因, 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 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从几个方面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加强产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产业结构薄弱环节主要有: 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

施建设; 生产性服务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为了缓解三

大产业的结构偏差和加快产业内部的结构升级, 政府应当在政策、体制和财政投入上推动这些

薄弱环节的改善和相应方面的较快发展。

支持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环节。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既需要高投资又面临高风险,

而我国企业的经济规模较小, 大多数难以承担这种“双高”压力。因此, 政府应当在这方面对高

新技术产业及其企业和产品实行必要的扶持政策, 从科技开发到产业投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扶

持, 并对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加入W TO 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将带来有利

条件。有可能获得加快技术改造和进一步发展的新空间。但对于我国基础薄弱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却将产生较大冲击。有可能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受到重大影响。我们

不能满足于加入W TO 后给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带来的短期利益, 在继续保持传统产业

比较优势的同时, 政府尤其应当重视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保护和支持, 促使

这些幼稚产业在保护期内尽快增强国际竞争力, 以保证民族产业结构升级的顺利推进。

继续解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问题。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 对于市场需求迅速增长的产

业或产品, 重复建设的问题将会继续发生。经验表明, 我国产业发展中的重复建设以及由此导

致的过度竞争具有体制上的原因, 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去调节往往要付出过大的经济代价和机

会成本。因此, 政府应当通过推进体制改革, 运用经济和法律的办法, 包括定期发布产业发展信

息, 引导企业和个人投资方向, 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 来逐步减少和解决这类问题。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