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风险形成的主客观因素及防范的对策(1)

时间:2024-12-26 02:08:0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了没有意识到的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或者错误地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作出了与事实不相符合的审计结论,进而受到有关利害关系人或潜在的利害关系人的指控,乃至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与社会审计相比,国家审计在性质、目的、审计范围、权力以及职责任务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同,它是一种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依照法定程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违法违纪行为做出相应处理、处罚,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因此审计风险中还包括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审计、依法行政的内容。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很多,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归结起来主要为以下几种因素:

一、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ม内容的广泛性。按照《审计法》的规定,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国有企业、中央银行和国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国家的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都是审计监督的对象。

对这些纷繁复杂的审ย计对象,审计机关要通过检查,形成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做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可想而知,产生审计风险也就不可避免。

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强弱。被审计单位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来及时发现和纠正经济业务中的差错和舞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可能造成审计风险加大。

如果被审计单位缺乏良好的内部控制,工作人员同时兼管了不相容的职务,这就增加了舞弊的可能性,这类问题有时难以为审计人员发现而使风险增加。即使一个具有良好内部控制的单位,也很难保证各个控制环节上的工作人员尽责尽力地工作,也难于保证其不会串通舞弊。

尤其是某些单位在一些问题上进行集体舞弊,故意提供虚假资料使审计人员无法发现这些舞弊,致使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的结论,导致审计风险产生。

三、法律环境的影响。审计风险形成的客观原因是审计的法律环境。

如果审计人员可以对其失误不承担行政责任、经济责任或刑事责任,当然就不存在所谓的审计风险。为了保证审计执法客观、公正,我国审计法律、法规和规章对审计责任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

如《审计法》就规定审计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行政行为、审计行为也都有较为详细的追究、处理规定。

因此,日益完善的法律、法规关于审计人员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规定,客观上产生审计风险的存在。

四、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遵循审计准则的自觉性不够。审计职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个合格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会计、财务、法律、财政、金融等方面的知识。

在新的条件下,计算机、外语也是审计人员必备的知识。同时,☢审计工作由始至终需要一种很强的专业判断能力,它来自于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专业判断能力不强,将会使审计工作在计划、取证、分析、做出结论等很多方面造成失误,形成审计风险。另外,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已制定并颁布审计基本准则和一些具体准则,它是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若不认真执行审计准则,自行其是,甚至违背审计程序的要求,必将在无形中构成审计风险。

五、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审计方法落后。审✯计人员是执行审计工作的主体,其工作责任心的强弱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高低。

如果工作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马马虎虎,必然造成工作差错,使应该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同时,虽然近年来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审计工作中已经日益得到应用,但是手工对账、判断抽样依然是基本的方法。

由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知识的不足,判断抽样误差很大,极易遗漏重要的审计事项,造成抽取的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特征,审计风险势必增大。 随着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在审计机关内部已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这对于加强审计执法,提高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也不可忽视,在当前审计工作中,仍然要把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放在第一位。笔者认为,防范审计风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共2页: 1 [2] 下一页 论文出处:

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抽样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