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杨时的仁学思想及其理论问题

时间:2024-12-26 11:36:2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二程理学至朱熹集大成。杨时作为承洛启闽的关键人物,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以往学界的研究,往往偏重杨时对理学传承的贡献,而对其自身的思想发展和特色,缺乏相应的重视。陈来先生在《论宋代道学话语的形成和转变》中认为,从二程的一传弟子到朱熹,道学的核心话语发生了一次转变。仁说及求仁之学是早期道学的主题,也是前期道学的核心话语,提供了道学从北宋后期ข到南宋前期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且特别强调,比起程门其他人来说,龟山更为注重求仁之学,在他的影响下,求仁成为南宋早期道学的中心话语,朱子的老师一辈和朱子早年无不受此影响。?可见与后来朱熹所偏重的理气问题有所不同,仁学思想才是杨时思考的核心问题。

一、求仁之方

元丰四年,29岁的杨时问学二程,乃其思想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识仁篇》中,程颢曾提出学者须先识仁。②受此影响,杨时在与族人杨君玉的信中,进一步提出君子之学,求仁而已。③如果说程颢学者须先识仁的思想还仅强调识仁乃为学之首务的话,杨时提出的君子之学,求仁而已,则进」步强调求仁贯穿于为学始终,提升了求仁工夫的重要性。

二、理一分殊

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概念,源自程颐的《答杨时论〈西铭〉书》。杨时对张载《西铭》的质疑,正是源于其有关仁学问题的思考。上文提到,杨时认为学者所当努力寻求的仁之体,孔子亦未之尝言。一方面如二程所说,是由于仁之道大、仁道难言另外的Σ关键原因,则在于杨时为仁之体与墨子兼爱之间的紧张所困扰。

★ 三、察识涵养

杨时29岁问学程颢,程颢授以《西铭》使读之,乃若有得,始知为学之大方,其主要继承的即二程的仁学思想。杨时主张由仁之方以求仁之体,这一工夫论思想的背后隐含关万物一体之仁与分殊之义间的紧张。这一问题最终表现为杨时与程颐对《西铭》的讨论,在此之后记载于崇宁三年至政和二年的《▼龟山语录》以及其他资料中,仁之体用间的紧张依然有所体现。

四、结语

杨时仁学思想的主要特色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仁之体用的区分和统一,其次即是在具体的求仁工夫上,依仁之方以求仁,即后来朱熹所强调的涵养之功。杨时29岁问学于二程,即确立以仁为核心的为学之大方。杨时继承二程提出君子之学,求仁而已,但是在具体的求仁工夫上,偏重于依求仁之方以求仁之体的下学而上达的工夫。杨时的这一思想倾向,其背后蕴含着仁之体用之间的紧张,并最终表现为与程颐论《西铭》,程颐提出理一而分殊。体用之间的紧张贯穿于杨时终身,并成为杨时思想中的主要问题。杨时有关求仁工夫的思考,在南宋朱熹与张栻的讨论中,仍然有所反映。可以说,对于仁学问题的思考,是杨时思想发展的☮重要动力。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