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家话语体系的建构
摘要:随着经济的崛起,中国正在聚焦全球的目光,中国道路已成为各国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中国对自身道℉路和文化乃至文明的重新审视和阐释也逐渐成为新的课题,中国需要一种新的话语体系。阐释国家话语体系的内涵、构成,分析其建构中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提出我国话语体系建构、话语能力提高的战略对策,阐述其战略意义,十分必要而迫切。
关键词:国家话语体系;全球话语体系;国家话语能力;国家战略
本刊网址・在线杂志:www.jhlt.net.cn
*本文为作者在中共中央党校六部委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第
5
5、56期)提交的征文,获一等奖,原题为《提高国家传播能力,建构国家话语体系》
一、国家话语体系研究的新进展
二、国家话语体系建构是一种国家战略
在我国,“国家话语体系”是一个新概念、新范畴。国外有些人ง研究总统话语、国家话语、民族主义话语以及国家话语与国家身份认同等,但他们很少有人研究其国家话语体系。“国家☁话语体系”是一个带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创新范畴,同时也是一种政治理论新范畴,具有国家战略属性。
我们曾经提出,“国家话语是国家话语权利实施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一种国家传播现象及信息形态,是一种以传播国家信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解决国际国内问题为目的的国家传播行为。”[4]而国家话语体系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学术、外交、贸易等实力的媒介表达形态,是一个国家作为话语主体在国内外乃至全球行使国家主权进行国家传播的行为系统。它也是国家意识、国家意志、国家价值观、国家追求、国家梦想在全球舞台上的综合展现形式,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与文明的载体和重要表达方式系统,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在话语学层面上的再阐释。
“中国的国家话语体系”是中国国家意志和国家价值在当代的重新表达,是中华文化和文明在全球语境下的话语表达系统,是中国国家治理能力、全球治理能力的重要实践和表达形式。国家话语体系,既包括国内话语体系,也包括国际话语体系;既包括古代的话语体系,也包括现代和当代的话语体系。微观上,它由国家话语主体、语境、媒体、信息、方式、方法以及风格等因素构成。一切可以作为信息的媒介符号,都是国家话语体系的载体。宏观上,则包括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文明等诸多方面,是我国政党、政府、媒体和国民构成的综合实力的集中表达系统。
那么,为什么要建构国家话语体系呢?为什么说它具有国家战略属性?这是由学术研究和我国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中国需要在经济崛起之后,拓展国际话语空间,需要输出国家价值,需要在全球树立一面国家文化旗帜;而世界也期待中国的发展能形成系统的国家思想理论,为国际社会的发展和国际秩序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撑。
从国内看,当前我国所走的路,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也不同于革命初期、新中国成立后的路线,而是一种新的道路,是一种蕴含了苦难、凌辱、蹂躏、摸索、探求、发展和繁荣之路,是一种汇聚了历史、现代和未来的创新之路。它被赋予了许许多多的称谓,既有的思想理论难以为当下的现实提供合理的具有说服力的阐释,它们都很容易使中国的发展成就落入既有的窠臼,难以消除与国际社会长期形成的意识形态隔膜。
因此,中国需要建构一种既具有历史继承ฐ性,又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的中国理论,为我国的现实提供一种内外通融的阐释,以统帅国家的发展现实和未来期望,消除思想文化、社会价值、国家意志等领域产生的困惑、迷乱、矛盾甚至愤怒。这不仅是一种政党、政府的上层建筑需要,同时也是一种国民需要,中国的民众同样需要一块融汇了历史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的精神栖息地。这个目标并非只是一种学术思维,而是一种政治文化思维,是一种具有国家战略属性的政治理论思维,是一种文化和文明思维。
从国际上看,中国从经济上赢得的话语权、话语角色,迫切需要通过国家政治、文化价值加以凝聚和巩固。在新的全球话语秩序中,中国需要进行系统的表达,需要与世界进行对话。因此,中国需要新的范畴系统和理论系统,需要获得国际认同,需要消解既往单一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意识形态的长期对立,这就形成了一种国际期待。世界显然在期待中国拿出一套既能进行自我阐释,又能进行他释,进行全球对话的范畴体系。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受制于以往的概念藩篱,更无须借用其他文明的旧瓶来装中国的新酒。如此,中国的表达范式就需要既具有民族性、国家性,同时也要具有国际性、普世性。这种话语体系,不是别的国家和民族的,它是中国的,是中国发明的,但又是世界的。
因此,既然无论是现有的西方理论,还是东方理论,都难以阐释当下中国的现实,中国就迫切需要为自己找到一种说法,一种阐释,需要建构一种话语体系和话语方式。所以,研究全球语境中的中国国家话语体系建构,就既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也有国家战略意义。它有助于增强国家传播能力,提高国家话语能力,应上升为国家行为和国家战略。这主要表现在:
首先,国家话语体系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改善我国的国家形象,有助于强化我国的国家治理能力特别是全球治理能力,因为国家话语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在话语层面上的集中表现,是我国全球治理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次,它能为中华文明特别是当代文明的全球传播提供一个范畴系统,为我国国际传播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建立一个框架,为我国国际媒体体系乃至全球话语体系的建构提供一个明晰的路线图。此外,从微观上看,国家话语体系研究也有助于我国全球传播格局系统工程的建设,它能为我国全球传播语境、传播体制、传播队伍、传播观念等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有助于国家话语主体国家意识、国家话语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其国家修辞能力的提高。国家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摆脱了话语分析范式,从纯语言学范畴拓展到政治、传媒、外交以及文化和文明层面,上升为国家行为,为国家传播和国家发展提供一种系统的整体方略。这是学术和国家发展的融合,它同时也为话语学等的学术研究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三、国家话语体系建构的途径和战略
怎样来建构国家话语体系呢?我们认为,这应区分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在理论层面,要建构一套中国理论,这种理论是国家的,其中有政党理论、政府理论,也应有民间理论。但是,它们都是从国家角度、国家层面进行的建构,而不应成为以个人或某些集团为核心的某种政治思想或政治理论,它不是也不应成为政治说教,不能成为一种政党教条。它应融汇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文明成就,包括历史的、现代的和当下的,应成为中华文明的集中概括。它体现的既是国家意志和国家价值,同时也应是国民意志和国民价值。
在实践层面,要建构中国国家话语的传播体系,提高国家话语能力。国家话语主体及其国家话语能力,是国家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话语主体,包括国家领导人、国家媒体、政府官员以及国民等。国家话语能力,是全球语境下各种国家话语主体建构和理解国家话语、扮演国家话语角色、表达国家意志、传播国家文化与文明的实力。它应包括全球传媒体系、传播队伍、受众培养、语✄境塑造以及信息生产等诸多方面。那么,如何来提高全球语境下的国家话语能力呢?我们认为,应重视采取以下战略和措施:
(2)话语主体培养战略:应打造全球传播的国家主力军,实行外来主体与本土主体的结合,媒介体系的内外融汇、队伍建设上的内外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培育公共传播队伍,使本国民众、国际民众成为中国国家传播的话语主体。其中,民间话语主体的培养是关键,使中国民众、其他国家的民众成为中国故事积极主动的叙事主体,这不仅是具有建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战略意义,同样具有稳定中国国内话语体系的重要作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来自心相知,心相知源自文相通。”[31]培养民间话语主体,实现国家故事的民间化,无疑是提高话语可接受性和话语效率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推进外交,实现国家意志的重要方略。民间话语是扭转国际政治航向的方向盘。
(4)媒体体系建构战略:要树立全球传播战略意识,完善我国的全球话语体系,加强全球媒体体系建设,整合现有媒体资源,改革运营体制,实现土洋合作、土洋融合、媒介融合、新老媒介融合,提高国际信誉,打造全球一流媒体,提高我国的全球治理能力。当前,我国的话语体系领域存在四大冲突:国内话语体系与全球话语体系的冲突、传统话语体系与现代话语体系的冲突、传统媒体话语体系与数字媒体话语体系的冲突、政府话语体系与民间话语体系的冲突。这四种冲突也是国家话语体系建构中面临的四种严峻挑战。要解决好这四种冲突,必须实现国家意志和利益与民间意志和民间利益上的统一,实现政府话语体系与民间话语体系、国家价值与国际价值、国内传播模式与国际传播模式的统一,把民间话语体系、传统话语体系、新媒介话语体系、全球话语体系转化为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积极因素。
因此,加强国家文化建设,完善国际传播体系,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尤其是国家话语能力,已成为我国整体国力提高的重要举措和关键途径之一。中国的国家实力、国家文化与文明、国家话语权乃至国家形象,都离不开国家话语能力,离不开国家传播。无论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还是外交、文化,最终都需要国家话语能力的支撑,都需要通过中国的国家话语体系来实现。国家文化和文明的建构和输出,媒介话语空间文明将成为人类文明争锋的主要舞台。实现科技支撑下的古典田园文明的现代复兴,无疑是我国未来文明的重新选择。
国家话语不仅是一种信息形态,也不仅是一个国家内外方针政策的集合形态,它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载体。国家话语能力,既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反映形式,也是一个国家的政党、政府执政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其处理国内外事务、进行全球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国家软实力、国家整体风貌的集中展现方式。国家话语能力,既是政党、政府的,同时也是媒体和国民的。
综上所述,国家话语体系是我国文化和文明的重要表达系统,是中国国家意志在当代的重新表达,是中华文明在全球语境下的话语呈现。建构中国的国家话语体系是建构、完善和传播中国理论的重要方略。提高国家话语能力,也是进行国家价值输出的重要途径。国家话语体系建构,应该且已经上升为一种国家治理体系战略。国家话语体系研究,为新闻传播学、话语学等开辟了新的学科发展空间。大力加强国家话语学研究,是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语言学、新闻传播学、话语学学者责无旁贷的迫切任务。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国国家话语体系建构的策略和方法,不仅对提高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提高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效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对提高我国的国家软实力,提高中国的全球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注释:
(2)施旭:《中国话语研究的发展策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施旭:《试论建立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体系》,《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杭州),2008年第1期。
参考文献:
[2]陈汝东.论话语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6).
[3]施旭.话语研究方法的中国模式[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
(6).
[4]陈汝东.论国家话语能力[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5).
[8]张鑫.构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大格局[J].青年记者,2013,
(19).
[9]明安香.略论新世纪的全球传播格局[J].现代传播,2006,
(6).
[22][美]陈国明.论全球传播能力模式[J].赵晶晶,译.浙江社会科学,2006,
(4).
[23]赵启正.提高对外传播能力[N].人民日报,2008-7-9[4].
[24]虞宝竹.提高国家修辞能力 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N].中华新闻报,2008-7-16[A03].
[25]陈汝东.论国家修辞学[J].江淮论坛,2012,
(3).
[26]施旭.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5).
[27]刘忠.国家话语・现代化话语・后现代话语――对当代流行音乐的一种文化释读[J].乐府新声,2001,
(4).
[28]陈兼.关于中国和国际冷战史研究的若干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6).
[29]马俊林.民族国家话语体系中构建的中国“边界”――以早期中缅界务问题为核心的考察[J].思想战线,2008,
(2).
[3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