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 要:普通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以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文章以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途径,实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大众化教育办学理念下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介于精英教育办学理念下培养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和一般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应用人才之间的另一种复合型人才。但是在当今知识经济兴起和新技术革命浪潮涌现的快速变化的时代,对培养的人才仅仅满足于工程应用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我国提出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和加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这就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这就是我们所提出的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因此,众多普通本科院校如何能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成其首要任务。
一、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อ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介于学术研究型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之间的一种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有广博而精深的知识,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又要精通从事的学科、专业的最新科学成就和发展趋势,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搭建知识框架;在能力结构上,应用型创新人才要有非常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处理多学科课题的意识和能力。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还要强调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从素质上讲,应用型创新人才应该有很强的综合素质,要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健康的体魄,要有博大的胸怀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有严谨、科学的思维方式;要有敏锐而准确的洞察力,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毅力,要善于学习,积极吸取他人经验,才能有所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普通本科院校在学校定位问题上存在诸多误区,盲目追求层次升格和类型功能趋同。按照精英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教学,重视培养人才的学术性而轻视应用性,导致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多、就业困难,另一方面社会有需求但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其要求。
二、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普通本科院校要想培养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把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贯穿于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制定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并融入到教学计划中去,把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实践的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外活动及德育工作等各个环节里。进一步改革教学制度、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以理论知识教学模块为基础,综合素质教育模块为依托,创新实践训练模块为导向,科技竞赛活动模块为拓展,紧紧围绕应用型创新人才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特征,构建一个新型的“四位一体”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 理论知识教学模块
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具备的特征,高校的教学制度和课程内容就要进行改革,实行大类招生,分类培养,采用学分制,给学生提供自主性学习的空间,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差异都能在学分制中找到合适的位置安排学习进程。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实行四级教学平台,第一学年以通识课为主,旨在学习、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科学知识、宏观视野、实际应用能力等,促进全面发展;第二学年以学科基础课为主;第三学年以专业方向课为主;第四学年以专业实践课为主,这些专业课是各个院系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开设的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所学专业,并在掌握所学专业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构建上要求知识面宽、综合性强,课程的内容要多样化,允许学生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跨年级进行选课。当学生修读课程的学分满足辅修专业的教学计划要求,就可向所选专业的院系提出毕业证申请,这样可以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攻读双学位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
2. 综合素质教育模块
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言,除了要具有厚而宽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诚信意识、合作与团队精神、文明的行为举止,尤其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等。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进行建设:一是通过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学生过德育这一关。二是开设各院系专业选修课和全院公选课,像诗歌欣赏、经典小说鉴赏、科技写作、编辑学、创业学、植物景观与观赏、形体训练、公关礼仪、多媒体设计制作、当代中国流行音乐、中国民俗等等一系列传统文化和艺术鉴赏方面的课程。三是学校或学生会利用课余、节假日时间组织不同主题的活动吸引学生参加,比如环保宣传、法制宣传,深入社区、企业、村庄进行调研或社会实践活动。四是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讨论会,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各种赛事,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五是邀请各个学科类别里的国内✯外大家、知名学者来校演讲、访问或合作研究。
3. 创新实践训练模块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改变传统的轻实践、轻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中强调应用性,教学的侧重点突出“学以致用”,增加第二课堂课时,重新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并把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ฏ系。通过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社会和企业分层次、分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试验;学校与实训中心、实习基地进行密切联系,关注当地的经济发展,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把产学研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去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积极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创新实践的空间。 4. 科技竞赛活动模块
科技竞赛活动模块更加注重营造创新氛围,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学校建立学校、所在城市、国家、国际四级科技竞赛机制,通过在学校参加各种竞技比赛活动,挑选优秀人才参加高一级的比赛,既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数学建模、模特表演大赛、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烹饪大赛、创业大赛、挑战杯、英语竞赛等赛事,通过实战训练,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自觉地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
这四个模块从内容上看有许多相互交叉的方面,比如综合素质培养模块里包容了其他三个模块里的内容,而科技竞赛活动模块里融入了大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和竞技,后三个模块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但同时四个模块又是相互独立的,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每个步骤中的培养目标。这样一个系统的模式使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得到实现,突出了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特点,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和协调发展,为学生潜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普通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
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而设计的此类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方式,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构建出一个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远远不够的。它还涉及到教育观念、教育环境、师资队伍、教学方法、评价体系、学生主体性的实现、与社会及地方经济的融入等等各个方面。因此,普通本科院校在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更新教育观念
教师是教育创新的主体,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极其重要的。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只会模仿和继承,很难激发他们进行创新。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清晰地认识和把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实质,在观念上尽快完成转变,树立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如创新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终身教育理念等,使培养出的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创新人才。
2. 把学校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主流
高等学校的发展战略要着眼于国家战略的高度,紧紧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脉搏。只有主动融入其中,高等学校才能正确和科学地定位,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出高素质、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尤其在当前市场竞争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要求高校在市场经济的大浪中具有搏击的能力,封闭式的教育环境只能培养出知识结构单一、适应性差的人才,难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满足不了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更培养不出应用型创新人才。
3. 构筑新型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社会实践是造就人才的大课堂,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脱离企业的实际环境,无异于“闭门造车”。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来说,产学研相结合和实践基地建设,无疑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而普通本科院校就要紧密依托企业协会、当地政府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产学研合作模式之一是学校与大企业共建二级学院,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企业里进行实习,还可以合作建立研发中心、研究基地和联合实验室,进行一系列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发和研究。产学研合作模式之二是学校和城市各项发展相推动,在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开展合作。如市区大型园艺和苗圃的建设、楼盘的开发和建筑的设计、文化景区的布置、电子产品的研发等。
4. 建立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
高校一直沿用的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主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千差万别的学生采用统一标准进行衡量,有的学校甚至不管什么专业,都是期末一张卷子了事,常规的考试方法是无法测量学生创新能力的,而且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和创新作品不能给出一个科学的评价。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和教学评估制度,评价的内容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既要有心理评价、抽样评价,还要有相对评价,使评价遵循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精确性与模糊性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评价体系,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
参考文献:
[2]孔繁敏.应用型大学:普通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方向[N].光明日报,2005-06-15.
[3]刘亚敏,等.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及对策浅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4).
[4]袁剑波.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03).
[5]范伯元.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地方高校的责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6]曹海浪.论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