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时间:2024-12-26 03:49:2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时代意义 方法论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指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回答与探索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不断推进与深化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认识,不断丰富与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因此,从理论层面上系统总结与归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实践的鲜活经验,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因此,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契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时代意义

1、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经济,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的素质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作用也因此被赋予全新的意义。教育不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而且还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动力和保障。因此,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格局,面对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中国,面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使命,面对党中央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教育的功能,如何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等,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予以解答回应。

2、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至2006年底,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3%、97%、59.8%、22%;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8.5年以上和10.5年以上。但是,面对上述成绩,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事业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等。在当前及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这些问题将长期存在。因此,如何全面解决上述问题、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予以解答回应。

3、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基本成熟。

实践呼唤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从理论基础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社会实践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基于整个社会实践变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破创新,为我国社会其他子系统、尤其是教育系统的变革提供着新的理论指导与旗帜方向。从现实基础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蒸蒸日上,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已经逐步建成。" 从研究内容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全方位教育改革的热潮。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在教育理论上有了许多突破,如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才观、教育投资观、教育质量观等,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因此,上述条件的具备与时机的成熟,一方面为我们提出了重大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可能与前提。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认识与思考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对自然界和社会认识的系统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始于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指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关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时代与实践的发展不断孕育与催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当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学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回答与探索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怎样发展教育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不断推进与深化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认识,不断丰富与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1、关于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的认识。

确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关系到教育发展方向的首要问题。现代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物力资源,另一方面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与科技资源。无疑后者是更持久与更根本的发展动力。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将教育和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三个重点之一,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五大报告中将“科教兴国”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而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相互支撑、相互影响。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之一。一方面,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可能;另一方面,教育又通过培养人影响着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党中央从教育与整个社会系统的联系出发,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又得到进一步深入阐发,具体表现为:对于教育的论述已从文化领域转入社会民生领域。这是因为,教育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其自身的和谐发展状 ☺况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民生的建设,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如果说“服务与依靠”的命题判断更多揭示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工具功能;那么,“民生论”的命题判断则更多表明了教育的社会本体功能,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与作用。

2、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认识。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明确教育目的十分必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与特定时期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在教育目的上曾有过曲折,就是对特定时期国家历史任务的认识与定位不清造成的。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中心任务应该是建设,但是文革期间却被确立为“阶级斗争”。因而,也就错误地把教育目的定位于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敢于造“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长期历史任务与责任。基于此,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才逐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指出教育方针的要义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再一次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

如果说“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解决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还要解决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标准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在关于培养人的标准方面,“红”与“专”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问题之一。邓小平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这也就是说,在现代化进程中,年青一代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才能在经济与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在以经济ฅ建设为中心的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巩固和保持政权,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因而,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建设和接班的双重任务,是一肩两任的。在处理人才的质量与标准问题时,德与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必须兼顾,不能偏废,片面的强调、排斥与否定任何一面都是不正确的。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由于各人的条件、志趣不同,以及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则可以有所侧重。

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由于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分地重视知识、重视智育,出现了“应该教育”的倾向。为此,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我国积极探索,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通过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关于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和怎样发展教育的认识。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自身功能的发挥与实现。教育发展问题归纳起来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与“怎样发展教育”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改革开放之初,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迫切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因此,迫切希望通过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而,优先、重点与跨越式发展成为当时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今天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较系统的、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优先、重点与跨越式的发展模式也带来诸多问题,如教育结构不协调,城乡、地区与校际之间教育差距较大,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等严重问题。上述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我国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仍没处理好发展的速度、结构与质量问题。当前,“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问题再次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与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指导我们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即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是指各级各类教育,不仅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而且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都应该获得相应的发展。协调,是指各级各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比例上要结构相称,将发展的速度、质量、规模与效益统一起来;同时,还要处理好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相协调一致。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要将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加强教育制度与法律建设,通过政策与制度的方式促进教育的持久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是指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要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与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统筹兼顾个人、集体与国家教育利益,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教育利益的满足与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上述要求具体化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同时还进一步明确规定,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怎样发展”是指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在怎样发展的问题上,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一,坚持党的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上,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既保证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同时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制订了科学的规划、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基础。其二,改革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探索与进行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与办学体制等改革。正在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不断促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其三,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当代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普遍接受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依法治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陆续制定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框架基本成型。正是坚持依法治教,不断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规范化与可持续的发展。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支撑与指导。但是,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研究者习惯于将具体教育实践问题简单地转入操作性讨论,而对于思想方法、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变革研究还很不充分,明显地存在跟不上社会、经济变革步伐的情况”。"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总结与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从方法论的高度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就变得十分必要。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人的认识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的情况来理解事物。毛泽东将这一原则做了中国化的诠释,就是“实事求是”。按毛泽东的解释,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研究其规律性,用以指导实际的工作,“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结论。”

2、坚持唯物辩证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过程都始终存在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然而,每一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在研究问题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时,必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任何社会的发展或者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存在矛盾的。从宏观背景来说,当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国教育实践时必须认识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有限教育供给能力之问这一主要矛盾在较长时期内仍会存在。矛盾的特殊性则表明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领域具体➳矛盾的特点是不同的,如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还存在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与矛盾。

同时,坚持用矛盾论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还要求我们必须认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正如上文所言,当前我国还存在许多矛盾,但是主要矛盾仍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与教育供给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其他许多的次要矛盾都是主要矛盾的具体或间接表现。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政府供给教育资源能力的有限性方面。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主要措施仍然是大力发展与优化提升各级各类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3、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地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这就明确地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是为了人民谋利益的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直接关系着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命运。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随着人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当前教育公平演变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我们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需求,时刻留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求我们在研究制订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时,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与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植根于中国的教育实践,脱离了中国教育实际的空想或思辨理论必然经不起实践的推敲与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中必须尊重教育实践发展的事实,尊重我国所处的历史现实。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各方面还存在相当多的实际困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也就注定了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理论体系,任何不顾或忽视现实情况所进行的研究都将是空想,也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