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项目化的教学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教育中每一所学校要求学生必修的公共课种类,同时,该项课程还属于综合性和实践性比较高的课程项目。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教学上还存在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需要教育界的教学专家和相关一线教师密切合作、积极探索,寻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作者根据自己在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总结优化项目教学的改革方案,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个体差异性明显。
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学生大多没有接受很高的教育,初中或者高中阶段就辍学,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都来自农村地区或者偏远山区,这就导致了学生之问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长时问不受约束,学生来到学校之后,经常会表现出散漫、无所谓、无兴趣的情况,且这种情况所占的比例十分大。此外,中职教育中的很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通常情况下都是被动地学习,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强,自信心不足,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意识较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情况就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其结果是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严重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厌烦教师的教学,拒绝教师的课堂教学。这就会严重影响到课堂的教学目标,很难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2.教材落后,教学方法不合理。
现阶段很多中职教育的教材都是学校自己编写的,虽然设计了教学任务,和体验式教学模式,但是缺乏前后的衔接和教学设计优化。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校一直沿用大班教学,集体操作的模式,对学生的专业技能结构不进行合理的划分。目前,很多学校积极尝试使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也知道项目教学的有效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因为方案的可操作性和现实的教学条件的影响而浅尝辄止。
在这里作者认为,既然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今中职教育的需求,我们就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履行自己的职责和守则,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恰当。
由于受到教学环境和学校办学规模的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践与理论教学实践明显存在比例失衡的情况,很多教学条件都不能满足学生上机操作的需求,其中有很多学校现在都不能实现一人一机的要求。这种情况就会导致学生的操作技术很难พ得到提高,很难达到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改善原有的教学环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还应该做到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上机操作的机会。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课程教学设计观念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发展目标,以培养专业的高技能型人才为教学主线,以职业教学为培养的核心。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组织方面要切实遵循动手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以培养有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的学生为教学目标,不断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水平,通过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重新对教学的模式和教学的课程进行项目优化改革,把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先进的教学模式相融合。把整个课程所有的知识点融会贯通,总结在一个大的项目中去,也就是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所有知识点用一个具体可见的计划总结到一个项目中来,有效地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和衔接,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接受情况对项目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规划,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班教学、分组教学、团结合作、引导示范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有效地解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终能够保证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顺利地完成,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使用能力和综合能力,达到职业教育的作用。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
1.项目设计与任务设计。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操作中的各种技术,课程结束之后能够顺利地完成各种职业测试。
整个项目确定之后,教师首先应该自己上机操作,查看该项目的可操作性,对制定的项目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和把握,掌握操作中难点和教学中的重点,以便于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项目中的内容。
2.教学过程设计。
1)布置任务。
首先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了解清楚教学的任务、目的和评价的方式,了解清楚完成此次任务需要的时问和知识结构。
2)示范引导。
任务布置下去之后,教师应该在现场进行一次示范过程,让学生能够对本次任务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感知,避免学生拿®到任务之后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同时,教师的示范对启发学生思维有积极的作用。
3)学生分组。
任务下达之后就应该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分组的重要依据是,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在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采用互补配对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每组设置一名小组长,全面负责小组的任务的执行和操。作。分组完成之后,应该让小组成员在组内对本次任务进行详细的讨论和研究,制定出最佳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案。在每个小组执行任务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协同合作地完成任务,使每一个学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4)任务执行与难点解答。
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职能之后,学生就可以执行任务了,每个小组都可以通过模仿、案例分析和自主动手操作完成本次任务。学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组完成的实际情况,针对绝大多数问题进行专项解答,对个别学生的疑问进行单独解答。
5卐)创造有利的上机条件。
为了满足学生的上机需求,每组的任务除了在课堂上进行之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地开放机房,让学生根据项目任务进行多次的实践和练유习,使他们都能够充分地掌握详细的操作流程,防止学生草草了事,损害了项目的完整性。为顺利地进行科学教学,完成下一个项目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6)作品展示与效果评价。
首先,小组之问对操作完成的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与评价,开阔小组的视野与思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到新的知识和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对本次任务涉及到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全面的答疑解惑,总结其中的优势和不足,对部分难点进行重点讲解,使学生能够跟得上进度;最后,评价的方式采用个人评价、组内评价以及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评价的方式要公平、公正、公开,教师要客观地评价和总结每一组的成果,并将其纳入到学生期末成绩考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