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及其目标定位的探析

时间:2025-01-13 05:29:1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高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内在要求,是终身学习化社会的客观要求。但是,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偏重于专业教育,而轻视甚至忽视通识、素质教育,使学生对中国传统的经典、历史、文字等优秀民族文化知之甚少,从而导致学生知识割裂、视野偏狭、人格缺陷,甚至道德危,结果带来学生综合素养、社会适应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等降低。因此,加强高职通识教育,找准定位、明确思路、科学施教十分必要。

一、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概述

通识教育内涵

通识教育的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博雅教育等。19世纪初美国首次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指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尽可能综合的教育,人们往往理解为是通才ญ教育、人文素养教育、普通常识教育或精英教育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通识教育呢?台湾学者郭为藩曾认为:通字是通达、贯通、融会于一炉之意;识指见识、器识,即整合的认知。通识教育就是以通为手段,以识为目的,通过通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大知识领域达到识,使受教育者开阔视野、走出狭隘和偏见,成为一个较完善、人格健全的人等。通识教育一般以培养健全之人为其目标,具体标准包括个人全面发展和承担社会责任两个方面的要求。

通识教育应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层面的含义。作为教育理念的通识教育,反映的是一种全面、协调、平衡与和谐的教育理念,是指导所有人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内容的通识教育有广义、一般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通识教育内容应包括除专业教育之外的所有内容;一般的通识教育主要指校园文化、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等非正式课程与通识教育课程狭义的通识教育就是指通识教育选修课。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通识教育,强调通过建立相关制度、机制,形成一种制度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三个层面理解通识教育,对不同性质学校应有所不同。对高职院校而言,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全面、完整的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人上岗位人。

我国的通识教育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古代的书院教育就贯穿着通识教育思想。近代以来我国仍然重视通识教育,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就提出文理兼通,硕学宏才的通识教育理念。近年来,国内一些大学重视通识教育,开展书院式教育,如中山博雅北大元培等,力图在通识教育方面有所突£破。有些高职院校也在开设通识教育类型课程,如开展职业素养、人文基础教育等。

理解通识教育还必须搞清通识教育与通才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注重知识文化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陶冶作用,侧重于人的精神意识的现代化,而通才教育侧重人的知识结构的现代化;通识教育致力于全人的形成,而通才教育注重于人力的形成。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没有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通识知识的传授来完成人的知识结构的整合、均衡与和谐,它是以知识传授为依托和支撑的,而素质教育从传授知识到提高素质有一个内化的过程。因此,素质教育必须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才能实现人才素质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

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其规模己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坚持走德才兼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之路,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回避ฆ的问题,如有些高职院校还存在轻视甚至忽视通识教育的现象以及怎样处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成人教育与成才教育、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之问的关系等。主要表现为:在思想上认为高职学制、学时较短,应集中精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挤压通识教育课时;在教学内容上通识教育科目安排偏少、课堂教学人数偏多;在师资配备上教师往往拼凑而成,学科团队建设差;实践教学上往往流于形式、内容空洞、投入少,管理、考评不扎实;教材建设滞后,往往沿用中职或普通高校教材,时效性差,针对性不强;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历史和文化积淀不足,学生人文基础较弱,师资缺乏;通识教育课程整合度不够,有的直接选择以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为主,如历史学、文学和人际关系学等课程,教学目标、内容、课时矛盾突出,导致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和合理。

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通识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内在要求,是终身学习化社会的客观要求。在面对普通高校与中职校双向竞争时,高职毕业生在理论与技能方面都不占优势,面对这种挑战的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培养高职生的综合能力,采用素质+技能的培养方式。高职学生的综合能力主要指整合资源运作的能力、职业通用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培养不能仅靠专业教育,更要依靠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培养。只有把学生的内在与外在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随着信息经济社会的到来,职业更换、流动不断加快,要求人们必须有适应岗位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加强通识教育,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合理兼顾,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能够培养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和实践技能强的合格高职人才。

二、高职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

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生源以及学时、学制等状况,高职通识教育不追求知识的精深,而着眼于常识的获得,并强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均衡发展以及持续发展潜力等。因此,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目标定位是注重培养具有人格健全、职业通用能力较强和自我发展潜力大的高职人才。

高职通识教育应注重抓好学生人格健全的公民教育

通识教育内容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人的教育。培养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即成人教育。第二层次:公民教育。通识教育承担着凝聚社会共识、培养合格公民的时代使命。第三层次:专业精英教育。通识教育鼓励一种超越具体学科的整体的知识观,强调人们可以在更宽广的领域内自由思考。

通识教育实质上就是社会化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人。由于高职学生在入学前接受了十余年的义务教育,可以说人的教育己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专业精英教育并不是高职教育的特长,在高职教育有限的学制、学时内,高职通识教育只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质、职业通用能力等;再加上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化教育必须承担凝聚共识、形成共同理想等责任。因此,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必须注重抓好学生人格健全的公民教育。

高职通识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通常指各种职业都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指中国劳动部门正在参照英国职业核心技能体系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核心技能测评体系。该体系分为8个模块,即交流表达、数字运算、革新创新、自我提高、与人合作、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外语应用,从中抽取语言交际、协调合作、自我教育与完善能力作为职业通用能力主要内容。注重广博学习的通识教育,能提升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社会对人的要求更为全面,不仅是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用人单位更加看重人才的责任感、人际交往能力、诚信、合作、创新、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素质。当毕业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时,在面对人生挑战或职业岗位变化时会感到一种缺失,难以应对变化。因此,高职通识教育必须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为重点。

高职通识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潜力

信息经济社会的快速性和风险性,使企业成长、倒闭与收缩的速度加快,职业岗位呈现出快速的多变性。高职教育的目标己不再是单纯针对职业岗位,而扩展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并着眼于人们的整个职业生涯,从业者还要具备创造职业岗位、发展职业岗位的能力。非正规就业包括自主创业占社会个体的就业比例开始上升,社会劳动成员正从岗位人逐渐走向社会人。因此,要发挥高职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好奇好动、思维独立以及动手能力较强等长处,通过通识教育,训练他们的心智,从而实现高职学生眼界更宽、理论更厚、素质更高的目标,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自我发展潜力大的高职人才。

三、围绕目标定位开展通识教育的实施策略

提高认识,明确思路

开展好通识教育,必须搞清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问的关系。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归宿和深化;专业教育强调的是工具理性、机械和技术逻辑,通识教育强调的是人的情感、意志、道德的培养。其实,解决职业岗位上的任何问题,都与人的价值观念、智能结构和身心素质有关,价值观念决定解决问题的动因;智能结构决定解决问题的效果;身心素质决定解决问题的进程。社会人才标准在经历了资历取向、能力取向的阶段后,己向品行取向的阶段发展。人品和情商的重要性在上升,道德、情感、态度、人文等因素逐渐成为人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思路。根据目标定位,高职通识教育的基本思路为:普及常识教育,树立全员育人意识,形成全过程育人机制,营造全环境育人氛围。

普及常识教学

高职通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文、科学、社会常识的教育。人文常识主要指人文科学方面的哲学、文学欣赏、艺术欣赏常识等。科学常识主要指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物理、天文、地理常识等。社会常识主要指社会科学方面的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管理学、经济学常识等。对这些科学知识常识,当然不能要求高职教育面面俱到,因此必须整合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其基本思路是:宜粗不宜细,把握重点,不搞一刀切,要根据各自不同的学校特点、地域文化、行业优势、专业特色等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探索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

树立全员育人意识,促进全员参与。要求每位教职员工充分认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发挥各自特长,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展通识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社团、三下乡以及名著经典选读等活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体系,发挥各方面作用,从而形成全员参与通识教育的良好氛围。

形成全过程育人机制,首先要抓好通识课程教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是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通过课程教学来传授人文、社会、科学常识,均衡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必须加强课程体系研究,围绕通识教育实施方案,探讨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教材的选用、教学方法的使用等。采取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计上不仅要针对某个特定职业岗位,而且要关注学生的生存知识与职业通用能力的培养。必须加强课程制度建设,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其制度建设包括学分制的实施、课程标准、师资标准、考核制度、评价制度等。鼓励优秀教师从事通识教学工作,可增加通识教育教学在教师的聘用、晋升、培训、津贴决策中的权重以及经费资助等。

其次,要努力搞好三下乡,使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提高职业通用能力。

营造全环境育人氛围,发挥校园文化的通识教育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精髓和灵魂,是学校师生价值观融合的集中表现。校园文化的通识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教育,并内化为信念、素质和习惯。要发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通识教育功能,即全环境育人作用;要结合地域、行业文化特点,创建特色高职校园文化。通识教育要能形成体现人文关怀、尊重知识、科学理性和个性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当学生身临其境时,能启迪他们的智慧、陶冶他们的情操,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培养健全之人的通识教育目标。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