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理工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研究
"
[论文摘要]近年来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办学定位不清,对培养目标认识不深,以及课程设置不合理等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办学定位和学科内涵,合理设置各类课程,加强人文教育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
[论文关键词]理工院校 英语专业 办学定位 课程设置
一、研究背景
目前,全国开设英语本科专业的院校中有1/3为理工院校,而且这个比例还在逐渐上升。数量上逐渐增加的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正面临着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理工”这个氛围中更加有力地促进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些理工类重点院校英语专业以其优秀的教学质量、特色化的外语人才培养而引起外语界的关注。但是,与此同时,其他许多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却仍然在苦苦探索问题解决的对策和出路,并且结果不容乐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如何与时俱进,认真研究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的发展现状,积极提出应对策略,发挥ร理工科院校资源优势,挖掘英语专业发展潜力,全面提升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从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方面探索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的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严格按照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的要求,充分利用其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长,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输送了大量的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人们对英语专业学科内涵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入,其他类型院校如师范类、综合类、外语类院校都在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强了重视。另外,由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不断完善,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所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与英语专业学生相比,差距越来越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对理工院校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暴露了理工院校在发展英语专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亟须根治的症结。
1.办学定位问题。首先,对英语专业办学理念认识不清。秦秀白指出,理工类院校的英语教育“往往注重英语的‘工具性’,而忽视了高校英语教育的学科性、专业性和人文性”。个别理工类院校的领导甚至认为英语专业应为全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服务,而对于高等英语教育的学科教育内涵恐怕并不清楚。
其次,对培养目标理解和认识不深。根据《大纲》要求,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ช:培养高规格、高素质、高水平、复合型、有特色的英语专业人才。但是,一些理工类院校常常一方面片面地追求“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导致不少理工院校在探索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没有严格地遵照教育部颁布的《大纲》设置课程,轻视了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另一方面对“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深入了解和实践,就无法把这一目标与其具体课程น设置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特色。
2.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首先,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人文教育。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课程安排明显不足,专业技能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课程急需调整。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似乎越来越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性,忽视了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其表现为英语文学课程和语言理论课程不足。胡文仲、孙有中认为“英语专业教学要加强人文教育,特别是人文通识教育”。总之,理工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有背离人文教育传统的趋势。
其次,师资队伍建设比较薄弱。随着高校的扩招,一些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术梯队建设的基础比较薄弱,缺少足够的学科带头人,正常的教研活动很少开展。尽管近年来一大批英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充实到了高校的教师队伍中,但大部分毕业生所学的仍旧是语言文学和翻译等传统专业,一些院校的专业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大批新进的年轻教师的加盟难掩其教育教学底蕴不足、经验缺乏的尴尬,有相当多的教师缺乏系统教育知识素养,没有机会了解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把英语教学理解为工具性的技能训练。
这些问题的存在均要求理工类院校的领导多给予英语专业高度的重视,使其尽快明确办学定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前景,尽早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学科内涵,增强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加快学科建设力度,合理设置课程,以培养出特色鲜明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解决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问题的对策
1.明确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高校类型可粗略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是办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这是每一所高校必须明确的问题。高校类型与其人才培养体系密切相关,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应是学科型人才,而教学型大学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任何一所理工院校也应如此。理工院校的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一般说来也应该与学校的办学定位保持一致。这就是说每所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定位要在以培养学科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为两极的刻度上进行定位。
首先,要明确学科内涵和培养目标。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社会需求和市场的驱动,不少理工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不少理工院校的领导不了解英语专业的学科内涵,只注意到了英语教育的工具性,忽视了英语专业的学科性和专业性。个别院校对英语专业的学科发展内涵和定位不是很清楚,制定的学科规划与该校的层次定位不相符,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因此,作为外语院系的领导应大力呼吁校领导关注英语专业的学科性,相关人员在制订学科专业发展规划和培养方案时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办学定位,既不能不顾学校的办学定位一味追求培养学科的研究型人才,也不能完全“工具论”至上,忽视英语的学科性只会使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空☁间越来越窄。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和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前提。英语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大纲》已经明确了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和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和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理工院校也应以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为目标。 "
其次,要深刻理解“复合型人才”的内涵,探索富有特色的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来了,但人们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定义有不同表述。张冲认为复合型人才就是“除英语以外至少还有一门专业的初步知识”。但是根据“入世与外语专业教育”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复合型人才包括应用类复合型人才和研究类复合型人才,其中研究类复合型人才是指有出色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实务工作应用领域理论素养或该外语语言、文学、文化学术研究领域相关理论素养的外语专业人才。刘祥清也认为人们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概念理解不全面,英语与文学或语言学结合同样也是复合。这样看来,不仅仅“外语+专业(知识、方向)”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外语+语言(文学、文化)”模式也应该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另外一种类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有多种,如“外语+专业知识”“外语+专业方向”“外语+专业”“专业+外语”“非通用语+英语”和“双学位”等。根据颜静兰的调查,绝大多数高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外语+专业知识”或“外语+专业方向”,如“英语+科技/商务/旅游/法律”等。
理工院校开办英语专业有其独特的优势,如学科门类齐全,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密切,另外理工院校也具有良好的跨学科研究的学术传统,这样理工院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方面优势明显。但在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少理工院校对复合型人才的理解不深,过分注重英语的工具性,认为“英语+专业(知识、方向)”中的“英语”就是学习英语技能,而英语文学、文化等人文教育内容受到忽视,这是不足取的。此外,为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过分强调所复合专业的知识,减少英语技能课时和专业知识课时的做法不仅与《大纲》要求不符,而且也有舍本逐末之嫌,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功底不扎实。因此,理工院校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应在强化英语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与本校的相关优势学科进行复合是较好的选择。
2.合理设置课程,加强人文教育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如何改进现行的课程设置,以满足当前学科建设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英语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大纲》规定了英语专业在大学四年期间开设的三类课程: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其中,“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就是体现复合的主要措施。目前的现状是多数理工院校非常重视复合课程的开设,开设的课时较多,这就相对减少了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和知识课程的开设学时,英语专业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受到冲击。根据胡文仲、孙有中的观点,要把《大纲》规定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就要优先建设好《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基础英语以及训练听说读写译各种能力的课程)和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英语语言学、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各理工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遵照《大纲》要求,合理安排课程结构,既要体现《大纲》的要求,又要体现专业特色。
首先,加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是“看家本领”。《大纲》要求英语专业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这里所说的“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就是专业技能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多数高校在基础阶段较重视技能课的开设,但在高年级阶段受开设相关知识课程影响,技能课程开设偏少,这种状¿况应该改变。特别是高年级阶段的翻译课程,若课时偏少,学生的翻译能力会受到较大影响。如何处理技能课与知识课课时的矛盾,笔者认为可适当提高技能课程中选修课的比例。
其次,充实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设置。第一,必须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开设英语语言学概论、英美文学和学术论文写作等必修课。第二,由于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招生是文理兼收,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所以增设语言文化类的选修课如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修辞学、欧美文化、中西文化对比、英语戏剧与诗歌选读及英语散文选读等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另外,《大纲》对中国文化也提出了要求,而理工院校这方面的课程设置很不理想。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设用英语讲授一系列有质量的人文通识课程,如英国历史、美国历史、西方文明经典导读、《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明比较、国际关系史等;还可用中文或英文开设中华文明经典导读、中国艺术欣赏、中国古典文学等课程。
英语专业的知识课程体系除了包括英语语言学、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外,还应包含有关中国语言、文学、文化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些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只了解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而对中国语言、文学、文化知之甚少,那么何谈“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后,凸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设置。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适当开设这些课程(如科技、经贸等)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将来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但希望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与理工或经贸等专业的学生竞争同样也是相当危险的,过分重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而不适当地夸大其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的作用可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笔者建议根据《大纲》要求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严格控制课时比例,力争做到“少而精”。
同时,要凝练专业特色,其重点也在于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这些课程应当是理工院校的优势学科的课程,要确保这些课程使用优秀的软硬件资源,包括师资和必要的实验室等。由于各理工院校条件不一,大多数理工院校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他们发展地方经济的作用功不可没,在培养过程中,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作用是不容否认的。
四、结束语
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人才培养体系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紧密相关。对于一个专业来说,其人才培养体系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学校的整个人才培养体系。因此,理工院校的英语专业也不应全国一个模式,应紧紧围绕本校的学科定位和办学宗旨,不断强化特色培养,合理设置课程,才能走出一条别具特色的办学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