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项目的学习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及策略

时间:2024-12-26 14:03:3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基于项目的学习是基于新教育理念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它能够有效解决大学教学尤其是工科大学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这种探究性学习的开展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配合,同时也需要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支持。

论文关键词:探究性学习;优势;应用策略

基于项目的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学科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并将作品推销给客户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围绕问题编制综合课程,按照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个阶段,让学生在充分参与和讨论中提出解决问题或处理问题的方案,达到学习新知识、培养新能力的目的。基于项目的学习倡导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知识和经验的理念,对工科大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大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以为企业输送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企业要求大学毕业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就能够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这就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设计中要设置大量与实际生产制造相关的工程实践课程。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方式对大学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我国工科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却严重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新岗位的要求,导致企业还要重新开展新员工的培训。目前,这个问题已经被广为关注,也进行过相对深入的探讨,单从教学层面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大学教学依然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

长期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学采取的教学模式依然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授课。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授课为传递知识的主要手段,学生获取的是经过广泛论证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由于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自由探究和交流讨论,学生只是借助口口相传获得某一个原理或实验结果,至于原理或实验结果的推演过程则被忽略。而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学习方法恰恰是在探究原理或公式的过程中形成的,这就导致学生素质出现思维训练不足、动手能力差、合作精神欠缺、创新意识薄弱等不足。

2.实践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实践学习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在大部分高校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表现为实践教学的实施缺乏完备的制度保障,很多实践教学课程因为时间紧或找不到实践合作单位而被挤兑。实践课程的学分偏少、评价体系不完善导致实践课程只是蜻蜓点水,并没有真正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其次是基层的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目前高校的教师大部分是应试教育下培养的人才,其自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实践训练,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轻视和不屑,在教学中也自然而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3.大学的实践教学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虽然很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了较多的实践锻炼机会,相对提升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但是,这种实践教学距离真正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存在一定差距,在操作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提供的实践机会偏少、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自拟研究课题的能力薄弱、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的积极性不高、学科课程与实践课程结合度不高、真正被教师吸纳进项目团队的学生偏少等问题。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实践训练还没有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实践体系。

二、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形式

从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以课堂教学、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到杜威的“做中学”,再到后现代提倡的多中心、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可以看出,新的教育理念之所以区别于传统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作为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模式,就是试图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与其他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观的改变——从传递知识到生成和建构知识。知识是人类在认识、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知和经验的总和。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就是人类文明积累的优秀文化成果和智慧结晶,是间接经验,通过代代相传而得到继承和发扬。在这种知识观的支配下,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传输和转移的过程,学习成为死记硬背、领受现成结论、记诵标准答案的过程,学习活动机械、被动,学习方式单

一、呆板,根本谈不上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学生难以感受学习的快乐与激情,学习成为一种难以忍受的苦役。新教育理念认为,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客观知识、显性知识、社会知识、科学知识和理论知识;与之对应的是主观知识、缄默知识、个人知识、人文知识和经验知识。前者具有较突出的客观性、社会性、普遍性和外显性,后者则具有较明显的个体性、多样性、情景性和潜在性。这种观点认为,知识不再仅仅是理性、智力的代名词,不仅仅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而且是学 ت生发展的手段和成长的资源。知识与技能、情感、能力、态度、审美不再是分离的,而是内在统一的。能力发展、情感培养、审美熏陶不是游离于知识的学习之外,而是存在于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之中,它们是同一过程的诸多方面。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要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之外去寻求什么外在的能力、智慧、品质。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多维的、丰富的过程,是一个意义生成、智慧获得、情感陶冶与道德训练的活动。因此,把知识放在这样宽广的层面来看的时候,知识的载体、获取方式、表现形式就有了全新的理解。

<> ✄教学方式的改变——从授受式教学到活动教学。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与学生的单向交流,教师的教学总是指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像一道挥之不去的紧箍咒制约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只需要按照既定的教案照本宣科,严格按照教学程序进行单项式传授即可,不重视师生互动和交流。教学中即时出现的新情境、新问题、新矛盾,也不会更改教学方向,也不会对教学内容产生任何影响,教学活动会一如既往地继续推进。所以这种教学活动在活动的开始就预知了活动的结果。新教育理念恰恰与此相反。它认为教学是师生这对交往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是意义的制订过程,而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知识应当是在“做中学”中不断建构和生成。“做中学”强调师生的互动ย和同伴间的交流,鼓励他们自己动手、开展讨论和交流,发展他们的交往和表达能力,在真实的情境脉络中通过互动的方式建构知识。如果知识的传授不能植根于学生经验的认同,甚至是强加于学生,那么知识不仅于学生成长无益,而且还可能戕害其个性,扼杀其创造力。"

师生关系的改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育中教师职责的精辟描述。这种教师观强调教师权威和教师的主动性及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新教育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师生交流合作和双向互动教学,重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创新的“幼芽”、新异的“思绪”、别出心裁的“答案”又往往孕育于他们对生活的感知、体验和感悟之中,蕴涵在他们个体、主观和缄默的认识之中。在此情况下,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不再作为知识权威的代言人全面控制课程的组织开展,而是作为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师作为学习者团体的一个平等成员,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不仅仅是接受和发现已有的知识,也不只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学生的学习是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学校教育环境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和完成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发生各种各样的互动和交往。

概括而言,基于项目的学习就是在这种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学习模式,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同在于它挑战了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和定位。它强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提倡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目的在于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基于项目的学习在提升学生实践训练能力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围绕学科教学中的知识点设计主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探究活动,能有效避免实践训练与学科教学的脱节问题。同时,把学科概念或原理转化为某个学习主题或项目,能够进一步拓宽实践教学的教学资源,从而摆脱了学校实验室数量和实践机会数量的限制,由学校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转变为学生自己拓展和寻找实践机会,这将极大地增加学生的实践工程训练机会,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拟定研究课题的能力,为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提供重要补充和坚实的基础。

三、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对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制度提出要求

目前,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均广泛使用基于项目的学习的模式,教育效果显著。在我国,很多高校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开始做一些尝试,但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其原因在于国内高校缺乏必要的人力支持和制度环境。

1.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

由于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实施起来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完全不同。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权威和讲授者,而是要围绕一个主题,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实验,共同参与项目主题的分解、方案的制订、活动的组织和实施、研究报告的撰写等。因此,基于项目的学习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要认可新教育理念并有付诸实践的意愿。新教育理念是为了克服传统教育理念的不足而产生的。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排头兵,在不断钻研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及时接受新教育理念的专业培训,增强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推行新的教学模式,真正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在课堂中;要革除传统理念中教师权威意识,深刻认识教师不是知识的垄断者和占有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其次,教师要具备更强的教学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学生的学习以活动为主要载体,活动的主题、活动进程的组织、安排、监督、协调和评价都是教师的责任。一个活动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是否科学,其中包括师生关系的构建、学习情境的营造、学习资源的获取以及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等。这就要求教师、学生相互配合,尤其是教师要拥有非凡的组织能力、引导能力和教学指导能力。

最后,教师要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的界限,哪些知识会被用到完全取决于问题解决的需要。因此,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被应用的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教师要视野广阔,具备较为宽厚的知识底蕴,在必要的时候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弥补知识短板,更新前沿知识,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同时,教学主题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主题”一般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或者是需要运用多方面知识技能才能解决的问题。主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具有雄厚的知识基础、独特的思维模式和较强的创新精神。

2.学生要增强主动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创新来自于灵感,灵感来自于体验。基于项目的学习正是希望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增强创新意识。由于它的实施主要通过团队合作开展探究性学习,所以,学生不是被动的倾听者和接受者,而是问题的解决者和知识的建构者,这就要求学生要发挥自己的自主性、主动性和独创性,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同时,基于项目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小组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共同承担责任和任务,小组成员各自分配一定的认知工作,彼此在知识建构上是紧密相连、相互协作的。在这里,学习不再只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具有赏识和包容学习同伴的精神。

3.多措并举,为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创造良好环境

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模式,从备课、上课、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的评价等环节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同。从目前来看,这种模式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授课的模式,只能作为一种研究型学习在高年级本科生、实验班、研究生等群体中推行。

(1)建立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教师、学生、管理者的角色都产生了巨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教师、学生的考核和评价体系也有很大不同,因此,这种模式的实施需要从制度上予以保障。如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办法、用于项目研究的专项资金使用制度、探究性学习中的跨院系合作指导办法等都需要系统考虑,有的甚至需要打破院系壁垒和学科壁垒,这些都需要制度先行。

(2)选取特定对象,开展局部试点。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周期长,进展慢,效果相对滞后,所以这种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在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如尽可能实行小班化教学;在专业必修课和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中使用;采取导师制,实现针对性地指导和教学,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先进行局部院系、局部课程试点之后再全面推广。

(3)加强职后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通过组织在职培训或进修,开展校内教学观摩,促使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得到转变;加大实施青年教师工程化的力度;把工程实践训练作为招聘教师的必要条件;通过奖励制度鼓励教师改革教学模式;强化教师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等。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