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传奇的延安窑洞

时间:2025-01-13 09:07:5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窑洞,是陕北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自古以来,陕北人就以得天独厚的黄土和丰富的沙石建造窑洞,祖辈在窑洞安居乐业。如今,陕北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然而,窑洞仍然是人们主要的居住形式。

70多年前,毛泽东曾在南方游击多年,没有找到坚固根据地。后来,长征到陕北,住进延安窑洞,从此,小小窑洞与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工农红军迂回在连绵纵横的黄土高原,得到掩护、得到补充、得到营养,成功了革命,孕育了延安精神,中国革命也从此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毛泽东曾说:“在陕北,我和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两个窑洞指挥了全国的战争。”

在延安众多的窑洞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居住过的窑洞。走进糊着白纸窗花、门窗斑驳的窑洞里,映入眼帘的却是如此一辙的陈设:破旧的木桌、木椅、木沙发、木床,木桌上还摆放着一盏小小的油灯。这里,说雅一点称作窑洞,说俗一点叫泥洞或土洞,地上是泥土,洞墙是泥土,洞顶还是泥土。窑洞内有一个隧道式小门相通,这些窑洞都是卧室兼办公、接待多种用途。很难想象,老一辈革命家就是居住在 ☹这样的环境里。然而,置身其间,你一定会感受到这窑洞无穷的魅力,艰苦、浪漫、温馨的气氛扑面而来。尽管窑洞生活艰苦,但毛泽东等革命前辈始终保持着高昂的革命斗志和革命乐观精神。老区的老乡介绍:有一次,国民党进攻延安的炮弹落在了毛泽东居住的窑洞前面,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飞起的弹片还把附近的一棵大树的ต树皮都炸掉很多,毛泽东依然坐在窑洞里批阅文件。警卫员从外面拣回两块弹片递给毛泽东看,并焦急地劝他赶快½撤离延安。可是,毛泽东接过弹片,在手上掂了掂,轻轻地敲着说:“嗬,真是块好钢呀,还可以打两把菜刀嘛!”当敌人逼近了延安,周恩来焦急地再次请毛泽东动身时,毛泽东却一身轻松地说:“好吧。现在还有点时间,咱们吃了饭再走。”这就是毛泽东,泰山崩顶眼不眨!就在这窑洞,一次次重大决策、一个个战略部署、一场场革命风暴都是在这里形成。在这里,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大生产运动,召开了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窑洞生活、战斗了整整13个春秋。

在杨家岭毛泽东居住的窑洞里,挂着一幅毛泽东在窑洞前给120师指战员作报告的画。主席两眼充满必胜的信心,凝视前方,双手掰着指头在数数的姿态,身上穿着一套粗布衣,裤子的双腿上打着两快大大的补钉。这就是当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就是我们的领袖的风范。望着这幅画,激起了人们对革命先辈的无尽的思念,无限的崇敬,更加热爱毛泽东主席艰苦朴素的崇高品质。这,也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光辉形象。

在枣园周恩来同志窑洞前,摆放的纺线车似乎还在不停转动。它是大生产运动的历史见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寇的进攻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边区物资供应遇到极大困难。于是,党中央号召边区军民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同志在百忙中坚持参加生웃产劳动,各自都承包了“责任田”,带头种菜、锄草、施肥。当地老农还把朱德同志ฐ称为“种菜高手”。1943年秋,周恩来、任弼时同志在军民纺线比赛中还双双获得“纺线能手”称号。

在那难忘的延安窑洞里,没有等级的差异,没有心灵的樊篱,从领袖到战士、学员人人平等,谁也没有特殊。在这里高级将领和普通士兵促膝谈心,一起对弈,情同手足,亲如一家。

这,就是充满魅力的延安的窑洞。它是革命的洞,孕育延安精神的洞。然而,窑洞的艰苦生活虽然远离我们,但窑洞精神永不过时,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它将引领和激励全国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续奋斗,再创辉煌!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