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研究

时间:2025-01-13 06:57:5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现代汉语课程必须进行应用型改革。本文以西安培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改革为例,从改革前的问题、应用型课程改革原则、课程改革需求导向分析、课程改革的措施等方面,探讨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思路及具体措施。

【关键词】需求导向现代汉语课程改革

随着教育部引导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理念的深入,地方高校越来越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那么,如何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预期目标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从宏观来看,应用型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从微观来看,应用型转型离不开教学理念的转变和具体的课程改革。现代汉语课程改革要在科学性、实践性和前瞻性原则下,以社会需求、学生需求为导向,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一、现代汉语课程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1.教材解读与应用不当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目前,使用率较高的教材如黄伯荣先生、廖旭东先生的《现代汉语》、胡裕树先生的《现代汉语》,均包括绪论、语音、词汇、语法、汉字、修辞六部分。虽黄廖本绪论部分指出“应当运用现代汉语各部分基础理论和知识指导自己的语言实践,努力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胡本绪论部分指出“现代汉语学科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但教材其他部分理论性比较强,这导致部分教师忽略了绪论部分提出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科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观点,使课程教学和社会需求脱节。

2.学生内在动力不足

学生学习缺乏动力是因为内在动力未被调动起来。据笔者调查,培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5级4 ϡ班45位同学中,28.9%的学生选择学习现代汉语课程是因其为专业课,31.1%的学生认为任课教师认真负责,17.8%的学生担心挂科,喜欢语言工作、需要语言技能的学生各占8.9%,4.4%的学生选择被迫学习。可以看出,课程性质、教师魅力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极大,但不得不说的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并不主动。

3.教学理念和方法滞后

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关注教学效果,如教学内容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等,但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全面等问题往往被忽视。笔者通过翻阅3所高校8位现代汉语教师的教案得知,教学内容基本与教材内容一致,虽重要但缺少新✍意;所有教师的教学目标中均包含知识目标,仅1位教师提出情感目标,所有教师均未提及技能目标,这说明我们的教学理念还是比较传统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小组对抗、抢答、翻转课堂等方法,这些方法短期有效,时间一长学生也会失去兴趣。没有哪种教学方法能得到学生长期的认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求变,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满足学生的兴奋点。

4.考核方式不合理

课改之前,现代汉语考试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如此设置考核方式很不合理,有学生平时学习认真,但考试发挥不很理想,也有学生靠考前突击能够得到较好的成绩,这导致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大打折扣,无法衡量出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二、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原则

1.科学性

学院进行现代汉语课程应用型改革要考虑到科学性。其一,改革要有理有据,不能想当然,不能是教师随意的改革尝试,应该以分析需求、讨论思路、实施改革、检验效果、反思讨论为阶段进行。其二,学院必须要明确突出技能型人才培养并非否定理论学习,要在理论学习和技能培养上要找到平衡点,二者不可偏废。

2.实践性

应用型改革突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师必须增强课程的实践性,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现代汉语言理论学习并非学习的最终目的,能够恰当运用语言完成生活、生产中的各项任务才是学生语言学习的目的。所以,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一定要落到语言技能培养上。

3.前瞻性

课程改革必须瞄准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时代发展非常迅速,这要求教师必须以最新的知识武装自己和学生,让学生能够学到最前沿的知识,教师要知道4年后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才能确定需要教给学生什么、需要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如果只是照本宣科,一定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三、课程改革的需求导向分析

1.社会需求分析

应用型改革主要目的是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社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人才,而专业技能培养正是教师所忽视的。进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教师需了解社会对学生语言技能的要求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不管哪类职业都和语言分不开,恰当运用语言对提高工作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据笔者调查,汉语言文学专业1504班44.5%的学生选择这一专业的目的是当中小学教师,24.4%的学生希望从事文员工作,31.1%的学生尚不确定就业方向。这些数据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希望从事教师ฐ、文员职业的。笔者以这两个方向为例分析教师和文员对学生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基本要求。这两类职业要求学生既要有语言理论知识,又要有语言技能。所以,从社会需求看,课程改革必须加强职业所需的语言技能训练。

2.学生需求分析

现代汉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需求。一为情感需求。现代汉语课程是学生初入大学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与中学语文学习有很大差别,课程教学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获得愉快的课程体验。二为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学生自我发展规划可分为两个方向,就业或继续深造,学生要就业就必须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这一点上,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是一致的,上文已说明,不再赘述。学生要继续深造,理论知识的掌握就一定要更加深入一些。根据笔者对汉语言文学专业17级4班、5班的调查发现,其中28人有深造意向,15人对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方向感兴趣,这一웃部分学生的需求是打好基础,深入学习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这方面对学生多进行指导。

四、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措施

1.重组教学内容,满足社会需求

教学改革过程中,笔者发现教材中理论知识讲解较多,技能操练较少。为突出技能训练,学院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开设与现代汉语配套的语言表达训练课程,增加技能训练项目,以项目对接需求,将技能训练落到实处。以语音部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调整,淡化语音理论知识,强化纠音定调、朗读、语言交际训练等内容,并将这些教学内容与具体项目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完成项目的过程,也是学生初步达到语言技能需求的过程。

2.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内在动力

教学改革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需求,对学生进行分组,因需施教。根据笔者调查,学生需求为就业、继续深造、不明确三大类。对偏向就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增加“技能训练型”实践操练,比如“公文用语规范使用能力培养”“文字编辑能力培养”等。对有继续深造意向的学生,可以增加“理论应用型”知识,注重其语言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论分析能力,可把考研真题作为作业要求这部分学生完成。对个人规划不明确的学生,可以通过满足其情感需求,激发其内在学习力。如带动其参与“汉字书写正误”游戏,帮助其获得愉快的课程体验,将学生“被动学”的外部动力逐步引导为“喜欢学”的内部动力,一旦教学和学生需求结合起来,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就能被激发。

3.“互联网+”教学

首先,“互联网+”教学是基于“互联网+”理念的教学。学生是用户,课程实施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否愉快决定产品是否受欢迎,课程作为产品首先需要满足用户需求,让用户获得愉快的体验,学到需要的知识。其次,“互联网+”教学是教学方法上的“互联网+”教学,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在课后与教师进行交流。以汉字教学为例,教师在讲授汉字形体演变时,课前可以在班级群中推送汉字演变视频,课上学生讨论各阶段汉字形体特点、演变线索等,课后鼓励学生结合汉字基础知识进行视频拍摄上传,如小学汉字教学视频、图说汉字等,都是学生进行的较好尝试。最后,教师也可以利用视频教学,比如抖音小视频特别适合用于笔画易错字的教学;再如微课,教师制作的“汉字的起源和演变”“音素和音位的区别”等多个微课视频,有助于学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这些教学方法趣味性强,受到了学生一致的欢迎,对学生学习现代汉语课程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互联网+”教学一定是教育教学深入改革的一个方向。

4.课内外相结合

为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比如开展啄木鸟活动,要求学生在校园、社区寻找错别字,并提出恰当的解决办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再比如,目前学院正在尝试建立的中小学生作文语料库,具体做法是学生在课后搜集中小学生的作文,根据年级分类,对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病句进行修改,这能够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此项活动对学生日后就业、教师课改均有重要意义。

5.过程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过程性考核是学院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强调学生日常学习的管理和评价。现代汉语课程采用了过程性考核的方法,有效解决了部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前抱佛脚的不良习惯,也让最终成绩更具可靠性和公平性。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对学生进行考核,如将原来的比例由“三七开”变为“四六开”。平时成绩也จ可以通过项目完成情况、课外活动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综合评定,这就有效地解决了一考定成绩的问题。目前,学院进行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已初显成效。在应用型改革的主体思想下,学院大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具有较高语言文字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对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人发展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

[2]莫红霞:《独立学院〈现代汉语〉课程教学调查问卷分析与思考》,《文教资料》2010年第10期。

[3]刘晨红:《培养应用型人才观念下的现代汉语教学改革》,《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