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样品重金属分析中纳米材料的运用

时间:2024-12-26 16:35:5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本文首先对我国重金属污染的现状进行了概述,然后介绍了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及危害。针对不同来源的重金属,可通过不同的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纳米传感器、纳米气溶胶)对环境样品中的重金属进行检测。

【关键词】重金属;纳米材料;传感器;气溶胶

在过去的一段较长时间内,我国的一些企业只顾着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却忽视了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形成了“以环境换发展”的发展模式。有许多细小的伤害是我们用肉眼无法发现的,如重金属对我们身体的伤害,长年累月的积存,才能检测出重金属离子的存在,等到发现时时却为时已晚。

谈及目前科学研究的热点,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纳米材料,相对应的纳米技术亦一直走在科技的前列。由于纳米具有特殊结构,因此人们将其制备成纳米管、纳米传感器、纳米薄膜等应用与各种领域。所制备的纳米材料的比表面积大、吸附性能强,因此被应用于环境保护事业,并为其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1 重金属污染现状在国内的表现

2 重金属污染源及对人类生活的危害

重金属一般以及其微量的浓度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自然界中,但由于人们的过度开采、冶炼等活动日益增多,造成了重金属进入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中,富集在植物或动物体内,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重金属来源广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环境介质,再通过和人体的皮肤接触、呼吸等途径进入我们的身体,还会富集在各种环境中的植物内,最终进入我们的身体,对我们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现如今,重金属的来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自然来源、农业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

2.1 水中的重金属

水体中的重金属来源广泛,有自然状态下进入水体的,比如说岩石风化、降雨侵蚀等,会给水体带来一定的重金属,然而这一般不会对水体造成污染。从对人体健康的角度对水体中金属元素进行分类:其一是人体健康必需的常量元素,如钠、钾、钙、镁和微量元素等;其二是对人体健康影响非常严重的金属元素,如铅、镉、汞、砷等,它们对人体的健康甚至生命有着极其严重的危害。

2.2 固体污染物中的重金属

重金属进入土壤的途径有很多,有大气沉降、农业污水灌溉、化肥的使用、工业废水废渣和生活垃圾。重金属污染会控制土壤微生物群落量的多少、降低土壤微生物量并,在植物系统中迁移,会对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使植物的生长受到破坏,严重时造成植物死亡。

2.3 气体中的重金属

大气中重金属污染情况复杂,包含多种来源和途径,例如工厂制造产品、汽车的尾气排放等。由于接触面积大以及接触范围广,因此重金属大气污染对环境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大。例如,大气中的铁离子和锰离子催化氧化酸性气体二氧化硫,使得大,气中的强酸性物质浓度增加。大气中的重金属污染可以造成植物叶片中重金属的富集,但重金属污染物超过一定阈值就会导致植物毒害或死亡。

3 重金属样品分析中的纳米技术

离子交换作用是碳纳米管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先决条件,其表面的官能团或配合物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修饰碳纳米管时,可以引入大量羟基、羧基、羰基等官能团,使之与重金属离子表面发生配位作用,提高吸附量,或者展开碳纳米管两端和管壁上的五元环及七元环结构缺陷,增大碳纳米管的开口率和比表面积,提高分散性,吸附量随之增加。有研究者用酸洗多壁碳纳米管对镍离子进行吸附。结果表明:当镍离子的浓度为0.2mg/L时,经HNO3氧化✎过的碳纳米管对镍离子的吸附量可达75mg/g。这主要是由于经HNO3氧化过的碳纳米管,不仅比表面积比原来增大了,而且表面引入了许多含氧官能团,从而其离子交换的能力增强。

很久以前人们就懂得了,固体、液体或固液混合物在高热作用下会发发。经过科学家们的反复试验,最终研制成了人½工合成的发光化合物鲁米诺的化学发光行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将这种化学发光法应用于光导纳米纤维传感器上,可以更容易地检测到重金属离子,并大大降低了检测线。卢建忠、章竹君发展了一种全固态模式的消耗型锰离子化学发光传感器,可以将一定量的化学发光试剂从固定化试剂上洗脱,应用于水样中痕量锰离子的测定(表1)。

碳气凝胶,是一种轻质、多孔、纳米级非晶碳材料,由于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大,优良的导电性以及较优异的机械性能,很适合作电极材料。大的比表面积导致了碳气凝胶的孔隙量也很大,内部大部分存在的都是空气,使其像一种“凝固了的烟”。有人有碳气凝胶制备了一种电极,想要去除水溶液中的重金属离子,结果证明,£该装置对氯、铬、铵、镉、铅、锰、铀等离子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2007年,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的Santanu ☺Bag等人又合成了一种多孔硫气凝胶。这种多孔凝胶物质的比表面为327m2/g且具有很宽的孔径分布。由此可见,此凝胶物质非常适合作为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剂。

4 结论

面对生活中日益严重的重金属污染,我们必须要有所重视。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一定会出现更多更方便的方法,来迅速检测出环境中的重金属离子,并对其进行有效去除。

参考文献:

[2]王学松.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1994.

[3]卢建忠,章竹君.化学发光消耗型锰传感器[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5,07:1034-1036.

[4]刘玉荣.介孔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M].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