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初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要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通过ฏ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要求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实践应用能力。下文浅显谈谈我的一些观点:
一、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ศ学学习内容中,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内容的广泛性对初中学生来说略显枯燥,如果没有积极的学习兴趣,很难保持学习的持续性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新鲜的事物都存在好奇心理。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积极思维,而不是人为强迫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特定年龄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认知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联系生活实际和掌握的学习进度授课,激发他们想要学习的兴趣。针对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从部分到整体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且⌛全面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重点,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为此教师也应重视基础知识的巩固,其次还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向学生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并正确引导学生分析思路,使他们初步学会初中数学中的运用归纳,演变题型和类比推理等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增加学生能力的可持续行,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避免课堂和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感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扼杀掉,造成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下降。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学生自主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潜力
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探究能力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基础。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教师轻松教学,学生愉快掌握知识,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上可采用探讨和引入启发的方法,让学生通过探讨和课上练习实践,自主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及时更正学生错误的做题思维的方法和方式;和学生一同分析问题原因,纠正已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学会总结,培养正确思维方式;加深有效做题方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去探究和解决未知的知识的能♋力,养成用数学思想来思考的意识。在此,应注意的是,教师应以发开学生自主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率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观察教学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和完善。
三、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自信心
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探究的过程中,即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又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的是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强调的是学生理解、思考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自参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确保不偏离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自身意愿,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如学习“圆柱体积”时,采用可小组合作的课堂活动方式,将教具发给学生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推导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小组合作后,有的学生提出“将圆柱起开,按照黑板上的图摆放后,得到一个近似长方体,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出,圆柱体积等于底面积乘以高。”还有的学生提问“我们将近似长方体的最大面作为底面,为什么总是算不对?”面对这一预料之外的情况,老师如果置之不理或是简单地说学生的做法有错,不仅会打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挫伤学生自主思考意识,也不利于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而此时,若采用以下方法则可较好地处理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这样说“你们的摆法是没有错的,只不过是中间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看班里有哪位学生愿意帮助呢?”虽然在此种情况下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教学设计可能用不上,但学生们自主探索、深入钻研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遵从学生们的意愿开展活动,学生有着很大的热情,也能很好地提高活动的效率。但尊重学生的意愿并不是放任不管,教师不可单纯为了追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而完全按照学生的意愿行事,数学教学的目标还在于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数学知识、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还要担当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坚持不偏离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
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思维能力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也是为生活服务的,通过实践活动,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想法设法解决问题,会拓宽思维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活动并不局限于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还包括为学生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将数学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生们在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如学习“有理数的乘除法”时,课本中有一个是观察思考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教师可开展实践活动。课前准备一副纸牌,在课堂中进行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明白偶数位比奇数位多一位,因此,得出9张牌并不能够全部翻到反面,而十张牌、十二张牌就能够全部做到。当学生纷纷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后,教师可针对学生们的回答进行正确的引导,纠正学生们的错误,让学生们更为深刻、准确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学生们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虽然会犯错误,或者是涉及的内容较为幼稚,但其中不乏创新创造的火花,同时可看出学生的活动热情很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方法多式多样,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参与。只有在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使教学相长,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