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课型探讨

时间:2024-12-26 01:33:5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1999年,国家¿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在两年时间内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18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新课程标准将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展开教学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达到育人目的,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笔者在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对课型设计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和尝试。

一、反思

1、传统语文教学过于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语文成了“语言文字”而 非“语言文学”或“语言文化”,语言本身所承载的传承人文精神淡化到了可有可无的地步。我们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几乎失落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精神上无依赖的人,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极易发生动摇。文化素质无法对等于道德信仰。语文新课程标准把人文性提到了和工具性同等的位置。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寻归精神家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力求通过教学活动,树立起学生的人文信仰。

2、传统语文教学 同一化的要求和标准答案,迫使教师和学生不得不“练兵”,以求接近“真理的边缘”,教师渐渐丧失自己的个性,学生渐渐丧失自己的语言,成为说别人话的“奴隶”。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中,特别提到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将会越来越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开放式的教学将不会是遥远的梦想。

二、课型设计:

(一)教师思维引领课堂教学

1、问答法

教师依据课文体裁及内容特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一环一环进入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和口答,侧重进行思维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适用于逻辑性较强的篇目或情节环环相扣的小说如《驿路梨花》的教学。

2、读写结合

侧重迁移训练,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所学内容进行再创造,如诗歌的改写;进行相关内容的联想,如《〈桃花源记〉续写》。侧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写作能力。

3、互动式教学

(1)师生互动。即分组教学。主要用于阅读教学。教师在授课的基础上,提出可供思考讨论的问题,学生在个体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教师个别辅导。侧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适用了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2)学生群体互动。分组教学中采用竞争式。ถ在教学中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和评价,分组讨论后学习知识的速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竞争,引领学生思考--交流--合作--竞争。侧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学习能力以及团队精神。适用于学生自学的内容。

4、讲授式

学生比较陌生的知识或理解难度较大的内容,教师通过讲解,构建一个平台,教师画龙,让学生自我感悟,自已点睛。

5、情境式教学

学生受自身阅历、知识水平局限不能产生情感共鸣的内容,通过音乐、图像等形式,营造出相应的情景氛围,让学生自己感悟,鼓励学生谈自己感受。侧重웃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一定的鉴赏能力。散文和古代诗歌教学,适于采用这种方式。

6、情境表演式教学

教材内容中特定的情境,让学生即兴表演。既可激活课堂,也可考查学生对内容的领悟能力。如《斑羚飞渡》中学生即兴给文中斑羚配音,揣摩斑羚们的思想活动,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斑羚“咩”了什么。《摆渡》中让学生上台表演摆渡人怎么扶有钱人上船,想象表演两人动作。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技能。

(二)学生思维引领课堂活动

1、互动式学习

学生个体对学生群体的互动。教师在课前给单个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参考意见。学生自己组织整个课堂,大家分组讨论学习,教师做最后的点评。这种方式可用于一些知识点不多,内容浅显的作品,如《秃鹰之死》一课比较简单,在教学设计上,笔者便让两个学生担纲,分别从讲解和组织讨论两个方面组织全体学生完成该课学习。侧重培养个体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2、交流式学习

教师不预先设定该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提问,自由讨论。采用生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形式。这种课型通常放在一个单元中,课文知识重✪点为重复前面内容的课上。同时也需要教师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如《蜘蛛》这一课,笔者作了这种尝试,在课前,必须对生物学知识有足够的了解,才能在课堂中游刃有余的把学生散乱的思维串起来。

3、探究式学习。

选取教材中有一定代表性,篇幅短小的篇章。选择和它相类似的阅读材料放在一起,让学生去读,去品味,通过比较的方式,挖掘共同的人性美、人情美;不同的语言魅力,写作风格等。组成关于某一道德话题、某一价值判断、 某一理念等的开放式阅读。教师随着学生思维的深入而深入,不任意拔高学习的难度。依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该节课内容的深度。

任何一种教学都不会只有一种方式,而是多种方式的动态合成。我们在具体面对每一节课时,应尽量追求教学的多元化。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但也意味着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传统桎梏下走出来的我们,应该放下高明者的姿态,把自己和学生看作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承认:在学识上,永远都只有智慧的差异而没有年龄的差异。唯有平等的意识,才能使我们在课型上有更深更广的拓展。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