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
一、课题的选择: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
1.客观条件(1)英语课程标准将“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写入了“课程内容和目标”。与现行的教学大纲相比,这一显著差异标志着我国外语教育及教学思想的重大转轨。这是一个方向性的进步,是外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证。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
(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则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和体现形式。语言的交际时刻受到文化规则的制约。成功的交际除了良好的语言结构知识外,隐含在该语言结构中的文化因素及文化背景知识也不可忽略。2.师生状况
课题成员为高一年级学生ฆ共20人,他们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有要学好英语的愿望。指导教师多年从事英语教学和教研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的中西方文化知识,能为学生提供有关的资料和必要的指导。基于“兴趣性原则”“需要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并结合高一学生年龄特点、师生的基本状况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经课题小组全体成员论证后选定此题。
显然,此课题的选择基本上符合上述原则。二、课题方案设计及实施
确定课题后,小组全体师生开始讨论制订活动方案。决定以“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并结合中学教材的内容讨论确定了五个子课题:1.对他人恭维与致谢的答语的差异
2.节日的差异3.饮食习惯的差异
4.中西☠方姓名的差异5.其他方面的差异
结合学校课时安排确定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活动阶段。经过充分的讨论,课题组一致认为方法可以多样,关键要有助于课题。研究活动阶段主要分为:1.选题与准备(时间为两个星期)
2.资料收集与整理(时间为六个星期)3.研究与交流(时间为八个星期)
4.成果展示与总结评比(时间为三个星期)在此基础上,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分成五个课题小组,每个小组再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个子课题。然后便开始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学生借助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如图书馆、资料室、上网、亲戚、朋友、老师等)来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学习。学习的空间由单一的校内延伸到了校外。这种“研究”不同于一般性的科学研究,而是更加注重“研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带来的乐趣,使枯燥的语言在实践的运用中活了起来。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感到英语作为一种工具是多么重要 ,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重要ฉ性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好英语的愿望,明确了学好英语的动机,提高了英语学习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主要责任。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呈现及其有益的价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主要♂以学生论文、体会或教师的论文、公开课等形式得以呈现。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本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实施是顺应教育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它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主体式、体验式、活动化的学习形式,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1.主体性就是在教学中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己设计研究课题,自己组织实施,自动完成研究任务形成结论并呈现成果。通
过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分类,小组讨论,分享资料信息到最终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这一实践活动,学生学着去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并从中享受学习语言的乐趣。由于此课题和现实生活和学习密切相连,它使语言学习在实践中活了起来。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忱大大高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2.体验式
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使他们的学习空间从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在研究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许多真实的、灵活的语言,得到了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如,有些学生为了收集资料上网给外国朋友发英文E—mail,有的和外国朋友做笔友,有的和外籍教师交谈,有的查看历史、地理书籍,了解、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有这些都可以说是学习体验。3.活动化
语言是活生生的。在这个课题上的研究性学习,对于所有获得的知识和信息,都在活动中得以重现、加深和拓宽。对于每一个子课题的内容,学生把自己所得到的信息编成一个一个的情景对话或小品呈现给大家,做到了在“学中乐”和在“乐中学”的完美结合。总之,英语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十分丰富,适合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选题很多。只要我们教师改变过去那种落后的教学观念,有目的、有意识地去指导学生大胆尝试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之花一定会遍地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