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化
论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现状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然而,域外对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仍呈现出诸多偏差。从韩国对端午节的申遗到孔子学院在境外所遇到的尴尬,所显现出的问题是:其一,我国对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和保护力度不够。其二,我们对自己的文化宣传方式实现性不高。文化的宣传方式是实际上也是很多知识分子和业内人士所思考的热点问题。但是对此问题所作出的评论和研究对策大多是集中在加强文化宣传力度、加强政府和民众监管力度和树立文化保护的自觉性。这些良性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的提出更趋向于领导人的引导性讲话,对于如何具体实施以及可操作性程度却没有深入分析。文化的内容无法完全复制,但是在传统文化的宣传过程中我们可以以国外的高效传播方式为参照系。传统文化形象的影响力在于对外的宣传程度和辐射广度,正如企业营利的关键在于品牌的树立,有高知名度的品牌才能获取较高的产品信任度。西方在文化宣传的方式上更多的是捉住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契机,将本国的文化包 装成文化产品,将企业的品牌意识贯彻到本国文化的宣传上。[1]值得注意的是,现今中国的传统文化宣传则更多程度上是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尴尬窘境。一是“才美不外现”;二是“外现”方式实效性不理想。以语言学习为例,学习汉语往往被冠以一种“风潮”,而在我国学习英语已经成为贯穿普通中国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必修课,甚至直接影响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抛去英语覆盖面广的客观因素不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高势位的文化影响力和控制力。
不可否认的是文化软实力并没有伴随硬件实力相应增长,“一心一意搞经济”的思维模式让我们忽略了文化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支撑力。特别是在互联网一体化的今天,文化的比拼即趋向于白热化同时又具有隐性特征,文化比拼意识觉醒势在必行。[2]二、传统文化产业化面临的挑战
1.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下降。将传统文化包装成为商品进行传播的基本前提就是国人要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要有相当的了解,但是经过多年的文化断裂,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却不尽人意。如果说我们自己对传统文化资源无法进行正确阐释、整合和改造,通过传统文化产业化预期走出国门将是无稽之谈。2.传统文化缺乏品牌效应。凡是器物性的东西不需要文化价值的引领,直接拿来使用即可,但文化产品应是承载着普世价值的文化符号。普世价值是全世界通用的逻辑、语法,是人性层面的东西。体现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需要借助品牌才能更好的达到宣传效果。如果没有确立这样一个传统文化的℃品牌,传统文化产品永远不可能升级为国际产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药在国际上的尴尬境遇,中药药效神奇却一直不能被西方完全接受。西药讲求速效、对症下药,而中药更倾向于人体的调理来达到治标治本的目的。两种治疗理念的不同实际上就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体现。如果中药通过大量的治疗效果来打造出自己的国际品牌,就像美国人信任阿司匹林一样信任中药,那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3.传统文化的产业化没有形成统一的规模。一个带有民族风韵的剪纸,一个传统杂技或是一套太极拳或许能够引起在国外局部区域的关注和兴趣,但这种关注度往往缺乏持续性。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过程当中缺乏一个统一的、有组织以及规模化的产业组织,因此所形成的传☃统文化商品、传统文化旅游资源产品要么是质量低略、要么纯粹追求商业利益,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包装是相对分散的、无组织的,难以形成一个规模化、规范化的产业链条。或许政府增加调控力度,将分散的传统文化资源和商家进行一定程度的整合,实现规模化的传统文化产品加工是一条新的思路。三、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可行性及关键点
1.传统文化资源丰富ซ。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这是最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优势,这也是西方国家无法比拟的地方。丰富的传统文化为产业化进程提供了来源。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发扬是走产业化道路的前提和基础。2.政策扶持。从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首次把“文化产业”写入中央文件;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已经明朗化,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各个地方政府提供了很优惠的政策,这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化的重大优势,中国所拥有的政策资源为起步较晚的传统文化产业化提供了便利。传统文化走产业化道路在政策倾向的环境下消除了发展阻力,具有现实的政策优势。中国各个地方的优惠政策给文化产业带来了不小的支持。[3]
3.传统文化业具备一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我国走工业化和信息化道路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产业基础,特别是沿海地区工业化程度已经相对完善。另外,也有一批热衷于宣扬传统文化的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这些产业化的基本设置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产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传统文化产业化模式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在于人才。在政府已经重视文化宣传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下,培养出一批既通晓中国传统文化又具备现代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现代商业运营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是关键。在这里个人大胆想象高校传统文化研究专家和文化❣产业部门、企业之间是不是能够找到一个利益均衡点,在这个利益均衡点的基础上形成合力,发挥各自优势来包装宣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