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征及原因分析如何应对信仰危机

时间:2024-12-26 03:05:5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当今社会,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危机,人们的价值追求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大学校园也无法独善其身,大学生宗教信徒有所增多。为了了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征与原因,笔者在校园内开展调研,从实际出发,分析学生信教的特征与原因,进而思索采取有效措施,应对信仰危机。

【关键词】宗教信仰;宗教渗透;信仰危机

一、调查基本情况

二、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征

据我们的“宗教信仰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在宗教信仰上的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文化崇尚多于教义皈依

从数据中,我们发现,超过六成的学生对宗教最深的印象是将其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接近60%的学生表示去宗教场所是进行游览。中国的很多庙宇、教堂、道观,既是宗教活动的场所,又是风景如画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例如少林寺、武当山,每到节假日,充满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游客。学生去宗♡教场所更多的是源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的吸引力,以及对宗教场所的建筑、音乐、绘画的艺术之美的欣赏。

宗教自身也在经历一个世俗化的发展过程,学生阅读宗教典籍,更多的是出于猎奇心理,或者对蕴含其中的思想文化、历史故事感兴趣,并不属于信仰宗教。不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仍然会庆祝圣诞节。由此可知,大学生对宗教产生兴趣的原因更多的在于宗教所具有的内在的神秘性和吸引人的外在的文化表现ร形式。

(二)大学生对宗教的作用认识模糊,缺乏对宗教本质的正确认识,但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更加宽容理性

从调查中得知48%的学生认为“信仰宗教对个人来说是有益有害的”,29%的学生对宗教对社会的作用表示不清楚。在有关宗教性质的选项中,60%的受调查学生表示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20%认为是迷信现象,15%的学生表示不太清楚。96%的受调查学生表示尊重别人的宗教信ค仰,这一数据显示出大学生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是非常宽容和开放的,充分体现出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能够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尊重别人的宗教信仰。

(三)大学生信教的原因是多元的,与宗教相接触的途径也日益增多,但信仰途径还是相对单一的

在对于“若信教,您的信教原因是什么”的回答中,精神寄托、保平安、了解宗教文化成为受选最多的选项。从中可知,当代大学生的信教原因是多元的。当代大学生与宗教相接触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有的同学是通过朋友和家人接触宗教,有的是通过网络,有的是通过阅读宗教相关书籍,有的是通过教会教职人员的影响,还有在路上遇到传教人士的宣传。当代大学生与宗教相接处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但与之相比较,信教途径是相对单一的,最多的是受家庭影响,其次的是民族原因,而后者,在具体实施途径上,也是要通过家庭的熏陶与引导得到实现。

三、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

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他们选择宗教信仰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家庭影响及民族传统这两大原因之外,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更多的是寻求心灵的慰藉以及摆脱孤独感。在孤独彷徨的时候投入宗教的怀抱,也可视作信仰危机的体现。

(一)大学生选择宗教信仰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体现

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构成人类赖以生活的基本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当前社会出现的信仰危机是信仰保持的失败,一方面是由于对原有信仰体系的怀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没有新的信仰体系的建立。我国当前的信仰危机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的压力下,在部分人心中,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凝聚力,部分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困惑、怀疑、动摇乃至放弃。 伴随着大众信仰✞对象的多元化,处于信仰缺失的人们,很容易转而投入宗教信仰的怀抱,甚至于在权力、金钱、迷信中寻求精神慰藉,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拜金主义、封建迷信日渐泛滥,宗教信仰逐渐升温。大众的信仰对象日益多元,冲击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在这场危机中,部分人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些人则处于迷茫、徘徊、追寻信仰的过程中;还有的人则投入了各种其他的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

大学生中出现的宗教信徒增多的现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前社会的信仰危机,也可以说,大学生选择宗教信仰是受到信仰危机的影响。

(二)大学生选择宗教的庇护寻求心灵的慰藉,摆脱孤独感

大学生中的宗教徒多数人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当个人生活遇到挫❅折与困难时,或对未来感到迷茫而倍感压力之时,如果他们得到宗教界人士的帮助和支持,无疑会增加应对挫折的勇气。当高校提供的信仰教育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无法为其解惑时,宗教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使得部分大学生投入其怀抱,从宗教中获得慰藉,宗教适时地弥补、治愈了他们心灵的伤口,并让他们心灵找到了寄托之所,给他们以力量和信心,由此他们开始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而信仰某种宗教。

有的大学生则是为了摆脱孤独感进而选择加入宗教团体。现在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而他们中的一部分,在适应集体生活上有一定困难,这部分年轻人,无法融洽的和同学相处,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无法妥善解决。这部分年轻人,他们参加宗教团结,积极参加宗教活动,更多地是为了寻求心灵上的支撑,将教堂、寺庙等宗教场所当作进行人际交往、沟通心灵的去处,“上帝”、“佛祖”成了他们倾诉隐私的最佳对象,教友们成了“朋友”、“同学”的替代品。

四、构建应对机制解决信仰危机

了解了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特征及原因后,不难发现,缺乏共产主义信仰,对未来感到迷茫是大多数青年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宗教,进而投入宗教怀抱的主要原因。“当代大学生精神缺失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社会共同信仰的弱化,是社会衡量标准化的结果。”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信仰,应对宗教信仰升温,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为此高校有必要构建有效的应对机制,加强信仰教育,应对信仰危机。

(一)客观认识宗教在当前高校的发展形势,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客观理性地认识宗教现象、对待宗教事务、处理宗教问题,是当代中国高校教育所不能回避的问题。我国高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会有少量学生信仰某种宗教,但不会出现信教人数急剧增多的情形。这是由于宗教自身的发展、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及高校办学方向和主流文化导向共同作用决定的。但放眼整个世界,宗教信仰升温、冲突加剧已是不争的事实,宗教信徒也日益年轻化、理性化。在对待宗教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宗教仍有它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又要看到宗教只是从属地位的亚文化,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宗教的本质。加强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念及处理宗教问题的纲领、政策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

(二)以科学的态度和方式进行理想与信仰教育

信仰共产主义与信仰宗教是两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我们既尊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自由,又要正面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引导追求自我实现的大学生塑造正确科学的价值观。

在大学阶段,可以开设一定的宗教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从正确的渠道认识宗教,了解宗教的起源、形态、发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可以通过这类相关课程,让学生了解宗教艺术、宗教道德文化,满足大学生对宗教的文化崇尚心态,有利于他们正确对待宗教和宗教信仰问题。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不仅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的责任,为学生的心灵灌输力量,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开展信仰教育。为此,高校有必要注重师德建设,在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责任感的塑造和职业道德的建设。

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信仰教育。信仰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单独进行。优化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环境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断创新信仰教育的方式和手段,改变信仰教育主要依靠思政课教学的单一方式,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整合方式,在信仰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要转变单纯依靠思政课教学进行信仰教育的方法,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三)建立有效的防止宗教渗透机制

宗教渗透具体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规和政策的活动与宣传,企图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我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从事分裂民族和控制、干涉我国宗教事务的活动。为此,在高校教育中,有必要做好防止宗教渗透的工作。一方面,从组织建构上入手,健全党团组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并使其充分开展活动,从精神文明建设入手,宣传科学抵制迷信,增强学生的分辨力,这样才不至于被伪科学等迷惑。另一方面,学校多部门联合,宣传、统战、外事、学生工作、保卫、网络管理、教学、科研等多个部门协调配合,构建基层信息网络,形成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加强校园安全体系建设,建构反渗透网络以抵制境外宗教渗透。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