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的漫漫人文性教育之路
摘 要:作为教师,我们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的教师。从课程论视点来看语文教学过程,即是语文课程的动态生成并实现其育人功能的过程。新课标、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时代发展的需要,都将人文性教育提到了一个重要高度,所以,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深入挖掘教材,从而在教学中实现其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中语文;人文性教育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其《师说》一文中,将老师的职责精辟地概括为“传道受业解惑”六个字,显然,作为一名教师,向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是其本职,但是它们之间却有着一个先后顺序问题,那就是“传道”是第一位的,“受业解惑”是紧随其后的。然而长期以来,受功利性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基本是只“受业解惑”,而忽视向学生“传道&¡rdquo;。这种只知道传授知识、而忽略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舍本逐末的做法,导致很多弊病的产生,比如: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无视他人的存在和感受,缺乏耐挫性教育而在面对失败时一蹶不振等等。这种种不可思议的现象,更是与新课标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目标大相径庭。而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通过对他们进行人文性教育,将会对全面促进其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为此,我个人在教学中一直努力注重并竭力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教学目标,但相比众多大师们对学生在此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他们的深度和高度,远非我所能企及。钦佩之余,我更感慨教无止境!我深感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将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进行到底。为此,我也呼吁诸位同仁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提高认识,树立以文育人的责任
古人说:“文以载道”。语文教科书中一篇篇的课文,几乎无一不是著名作家的代表作品,它们要么包含着丰厚的文化底ツ蕴,要么蕴含着伟大的智慧思想,要么潜藏着深邃的人文精神,要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这些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提高其人文素养的极好的材料。因此,语文教学在学生的人文素养熏陶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而高中时期正是学生深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健全人格以及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很迅速,有着极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要求独立的迫切愿望,追求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众多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变化与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不谋而合。因此,在高中这个人生中的黄金时期,语文教学一定不能缺少一种泛着温馨光芒的内涵――人文关怀。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更是至关重要,但是众多的报道不禁令我们教师痛心!学生因一句责骂的话而去跳楼,因学习上的分歧而掐死同窗,因不满母亲严格管教而将其杀死……身为语文教师,我们更是听在耳中,急在心里。看来我们决不能只知道传授知识,而忽略学生的人文教育。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教育经典,《诗经》等对青少年受教育者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小见大、循序渐进式的教育。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是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人文价值的了解和感情。所以,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语บ文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仅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二、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与有机融合,是文与道的统一。教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仅是在实现语文的工具性,而培养能力,就是实现它的思想性、人文性。语文教师要实现“受业解惑”,更要实现“传道”,也即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自身就应该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
如前所述,教师在思想上确立了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的认识之后,还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丰富自己的学识,立身塑人,否则教学就会像我一样地流于肤浅。那么,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让学习也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必需品。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不学习,就意味着自甘落后,与人交往,便失去了最基本的话语权,任何人都是如此。所以,教师自身的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更决定了“人才”的素质和人文素养。其次,教师还要以书为伴,让读书真正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教师要自觉地关注自身的成长、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积极地思考人生。一个人一旦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民族的发展和前途联系起来,他的灵魂就立马高贵起来了。一个优秀的教师,要自觉地从单纯追求物质的生活中跳脱出来,而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更要与物质和奢华绝缘,他要远离时髦与流行,甘于寂寞和平庸,然而却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最为高尚的灵魂。
作为教育家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若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跨。”语文教师,只有终身学习,与书为伴,把个人的成长同社会、民族前途和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学会思考人生,提升个人的人生格局,他的人文素养才能得以提高,才能在精神上真正引领学生,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才具备了基本条件,才能把新课标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深入教材,挖掘人文素养的内涵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ldquo♫;人的文明最精细地表现在情感的文明里,学校里学习的许多东西,会随时间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情感所接触过的文化财富,会在我们的心灵里留下痕迹。”语文教学过程首先是启迪人、感化人的思想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重要的不只是“受业解惑”,更要通过“传道”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帮助学生发掘智慧,开启人生。一ร个能积极思考人生、思想深刻的语文教师,才能引发和开启学生的有效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参悟人生,进而积极体悟生活,热爱生活,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也在个人与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上逐步有所加深。面对教材的这一改编,我们教师应深入教材,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从而使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以人教版语文必修二为例,第一单元所选择的课文属于写景状物散文,文章中蕴涵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第二单元是唐代以前的古诗文作品,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体现了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第三单元学习的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第四单元演讲词,除了领略演讲者高超的演讲技艺,更多的是要感受名家们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语文学科蕴含着无比丰富的人文因素,这一优势是其它任何一门学科所不具备的。语文给学生的益处也许不如其它学科那样直接而有效,但她却像一股清泉,悄无声息地浸入学生的心田,使其受益终身。
《于丹论语心得》中有这样一段话:“《论语》中的简单真理之所以穿越千古尘埃,正缘于它能让后世子子孙孙在日益繁盛而迷惑的物质文明中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不至于因为可供选择的机遇过多而仓惶。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解读。” 我想,我们正是要朝着这样的方向和境界去努力,长期不懈,才能让高中语文课的人文性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2] 于丹.于丹《论语》心得[M].北京:中华书局,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