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及调适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调适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必须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大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注意学生特殊的生理、心理与认知偏差的影响及调适,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及调适,传统教学模式与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及调适等问题,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防止和消除这一心理现象,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ห逆反心理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与社会要求对立、与教育者期望目标背离或与事物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是由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制约而成的。研究这些问题,寻找解决它的良策,无疑能更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完成。
一、特殊的生理、心理与认知偏差的影响及调适
逆反心理从生理、心理机制反应角度分析,是大脑皮层机能系统发生紊乱所致。从生理的角度讲,就是对于外界的事物的刺激在人的大脑皮层上本应该出现兴奋反应却引起了抑制反应,或本应该出现抑制反应却兴奋起来的异常反应状况。从心理的角度讲,就是本来是好事的好奇心,却转化为猜疑、揣度和推测;本来是好事的好胜心理,却往往发展成为争强好胜,显示出众不同的个性来,实质上就是偏执一端、偏激行事。人长时间的在此种偏激心理的影响下就会逐渐地产生逆反心理,更为严重的程度则会产生心理疾病,令人失去对事物的正确判断能力而引起行为上的偏差。
另外,认识偏差也是促使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往往具有偏执型人格的人比较容易产生认识偏差,表现为多疑、自负、固执己见。具有这种人格的人对外界的信息过于戒备和防卫,对自己的观点坚信不移,对他人的意见和外界的引导不屑一顾。如:一些中老年教育对象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教育者年龄长和阅历丰富的基础上,表现出对年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信任和不接受;青少年教育对象由于逻辑思维的基础不深,社会经验不足,识别能力不够高,他们在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作是和自己过不去,认为是对自己自尊的伤害,进而表现出不配合、不适应,以至形成逆反心理。
针对此类特殊的生理——心理机制产生的逆反心理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围绕着如何引导和帮助教育对象对外界的刺激产生正常的反应来开展,使教育对象在心理上接受传达给他的教育理念。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在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下充分了解此类教育对象逆反程度和逆反原因,再运用正确的方法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不良的舆论环境对教育对象的影响,例如:社会风气和社会思潮的不健康、群体舆论和群体心理气氛的偏差、人际关系不良等等,这些都是造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针对以上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就是要注意消除错误的舆论氛围或引导教育对象正确看待舆论环境。
二、脱离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及调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个体意识,让受教育者不仅真正相信、接受和遵守这些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这种教育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宣传的内容是否实事求是、是否联系生活实际。受教育者只有在实际感受中体验到生活状况变化的对比和刺激,进而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思考,才能真正从心理上接受教育理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落后于时代,甚至和现实相违背,或者仅仅停留在一般理论分析和口号宣传上而不解决实际问题,就很容易给人一种有意回避的感觉,极易引起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逆反心理。
因此,为了避免由于教育内容脱离实际而造成受教育者在心理上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内容一定要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形势、思想实际,分层次有针对性的由远及近、以小见大,由具体到抽象,将教育内容融入到教育对象的日常生活中。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正确理解并在心理上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才哿正确的理念在不自觉中融入行动践行实践。切忌使用✪空泛、虚假、不切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造成教育的反效果。
三、教育方法单一、忽☯视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影响及调适"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在各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人们的自主性、存在价值及独立意识大为加强,而且对事物的认识及判断更加全面深刻,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单向灌输式、集中式的一些忽视教育对象的思想活动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会严重束缚受教育认知能力,从而使教育对象在心理上产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排斥感,进而促使教育对象产生逆反心理。心理学认为,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外界付诸的压力使个体感到自主地位受到触动日寸,就可能产生对抗心理甚至逆反心理。而在传统的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总给人一种自以为是、好为人师、咄咄逼人的感觉,受教育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从教育者那传过来的信息,受教育者的反应信息无法反馈,这在很大程度上触动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令受教育者产生想摆脱教育者“单向控制教育模式的心理,这也是诱发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反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这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而造成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的现象,苜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正确的认识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同样也是主体,并且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建立在受教育者主动接受教育的前提下的。所以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和想法得到及时的反馈,消除他们在心理上对被动教育方式的抵触,从而为了自己的思想进步而自觉地进行学习修养、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其次,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应 ☹灵活多样,要因时因地因人因教育内容而异,要在尊重教育对象自主性的前提下,根据教育内容的不同需要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切忌不考虑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自主性而千篇一律的应用同一种教育方式。
四、教育者和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及调适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息收集者与选择者,内容的安排者和宣传者,更是受教育对象舆论方向的引导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和人格形象在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之一就是用高尚的品德引导教育对象走正确的道路,激发教育对象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教育对象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品格。言行表现品格,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言行一致,则他的教育工作即具有了强大的说服力;如果他的言行相悖,那么就算语言再动听,也只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
另外,环境是塑造个人性格、政治观点以及价值观念的重要因素。人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人的思想发生发展的基础,每个人都作为一定的群体成员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通过依靠他人来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群体成员一般都会遵守或认同一些模糊的或者明确的行为规范和观念认识,当该群体大部分成员对某种事物的认识都持否定态度时,那么其中的个体一般也会在群体的影响下产生与群体相同的态度。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同样会影响教育对象对教育理念的接受程度。如果受教育者所处的群体环境是大多数人都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持抵触的或否定的态度,那么个体的受教育者也会迫于群体的压力,在这个群体的舆论和行为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否定以至于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要注意作为舆论引导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培养,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注重自身能力、仪表、作风、语言等方面的修养,加强个人的形象魅力,以此来提高教育者的可信性和权威性,增加受教育对象对教育者的认同感,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宏观上,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使教育对象在社会主流思想的弓1导下奋发向上,从而降低逆反心理的产生机率;微观上,要建设良好的家庭、学校、单位、社区等环境的舆论氛围,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形成优良的社会风气,在一定范围内消除滋生逆反心理的土壤。
总之,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逆反心理的存在已经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它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要消除逆反心理并非易事,关键在于教育者要正确认识和正确对待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对于逆反心理,教育者既不能视而不见,又不能束手无策,任其发展,应以积极的态度加以引导,令其向着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