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摘 要]大学生就业是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和能力的原因,也有高校的教学质量、政府的就业政策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因此ฝ,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多管齐下,要从大学生自身、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政府方面采取不同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六个方面。这些令人鼓舞而又实实在在的举措,彰显出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以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民生诉求。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事关百姓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就业优先”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发展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我国每年需就业的人群超过2000多万,而每年政府能够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只有1200多万个,就业形势之严峻不言而喻。在这些需就业的人群中,有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人员、复员转业军人,也有高校的大学毕业生。其中,大学生就业是我国政府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多,加上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不稳定,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从不同角度来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从大学生自身、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政府不同层面来分析。
首先,从大学生自身角度而言,一是就业观念上还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盲目攀比等现象,更多考虑“我要干什么”,而没有考虑“我能干什么”,只把目光盯在大城市、待遇高的热门单位,就业期望值过高。二是部分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较差,综合素质偏低,动手能力差、就业竞争力不强,从而造成“无业可就”现象。三是职业定位不明确。许多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淡薄,不能正确自我认知,对自身的特点、优势认识不足,不清楚自己要什么,自己能干什么,出现求职盲目跟风现象。
其次,从高校角度而言,存在数量扩张过快、教学质量跟不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符的情况。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使命。然而,由于近几年不少高校招生规模扩张过快,造成数量与质量结构失衡,学生数量增多,而师资队伍力量跟不上,致使教学质量呈现下滑趋势。同时,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也存在与社会脱节现象,出现结构性问题。部分社会急需的专业人才供应不足,而部分专业人才又供过于求。此外,学校就业指导教育的不尽完善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所在。目前,虽然各高校已按教育部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列入学校的必修课,但大多数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重视不够,表现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大部分就业指导教师都是由“学工口”的学生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团委书记、党总支书记等担任,这部分教师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就业指导教育质量不高。
再次,从用人单位角度而言,存在一味追求“高学历”、性别歧视等情况。用人单位的需求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方向、职业的选择范围以及就业目标的实现程度。当前,许多企业用人更为慎重,要求也更高。他们在招聘毕业生时,不仅看学生成绩和思想政治表现,还看学生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不仅挑专业和学历层次,还挑学校、挑性别。出现一味追求“高学历”,不招女大学生,只招“211”、“985”高校的学生等等“人才高消费”现象。之所以这样,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领导的短期行为。企业不愿在新人的培养方面花费过多的培养成本,希望能选取更高素质的人才或有经验的人。二是在一些大城市、大企业“就业市场供过于求”情况下,这些大城市中的大企业存在“就高不就低”心理,无节制提高进人规格,造成人才浪费和专科生人才资源的相对过剩。这些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也直接降低了大学毕业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并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最后,从有关部门角度而言,存在就业政策不完善、配套措施跟不上、经济产业结构需进一步 ϡ加快调整等问题。近几年,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政策,例如“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业技术服务特岗计划”等基层就业政策,以及“选调生”、“高校毕业生预征入伍”等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基层,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就业。同时,国家还出台了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多方面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尽管政策很多,但在实施细则、完善配套措施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基层就业服务期满后大学生应该享受的优惠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致使部分大学生重新面临艰难就业问题。关于大学生创业融资贷款问题,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此外,现在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产业结构,直接导致我国就业市场的两个滞后:就业岗位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能够满足高素质劳动者需求的就业岗位增长又滞后于整个就业岗位的增长。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各方一起努力,多管齐下。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从大学生方面来看,一是要对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应认识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生的就业已由“精英”转向“大众”。因此,在择业时,把握好职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不要定位过高,不要一味追求高薪、环境好的职位,应把目光更多投向基层。树立竞争意识、先就业后择业意识、创业意识、诚信意识,转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狭隘的专业对口思想,盲目攀比的思想。二是加强自身素质能力锻炼,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学生要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依据自己实际选择合适的职业目标,避免“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参与各种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加强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职业技能训练,注重个人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
从高校方面来看,一是加强学生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开展各种就业政策、求职技能等培训。同时加强学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加大就业指导教师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测评与统计、职业咨询、就业求职心理、劳动人事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使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做到专业化、全程化、信息化、职业化。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从学生大一即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历经大
二、大三的职业认知、职场体验、专业实践等环节,直至大四的择业技巧指导,使就业指导贯穿大学四年,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二是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开拓就业市场,广泛收集有效就业信息,开展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帮扶活动。三是依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合理设置专业,明确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使学校专业与社会需求相衔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从用人单位方面来看,一是要具备科学用人的长远眼光,越是经济困难时候,企业越容易招聘到一流人才,因此,用人单位要抓住♀机遇,积极做好人才的储备。二是合理确定人才选拔标准。不要过分关注毕业生的毕业院校、性别和经验,转变用人观念,杜绝“能力过剩”现象。三是更新观念,真正把大学生看成一块宝,宽容他们的缺点,发挥他们的长处,敢于把他们放在关键岗位、重要岗位上,使用他们、锻炼他们,并在时机成熟时提拔他们。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充分发挥才能,用人单位才能得到发展。
从有关部门方面来看,一是继续完善基层就业、创业、就业援助等政策,及时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制定相应操作细则,使政策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加大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国家的就业政策惠及所有就业群体。二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对吸纳社会就业最多的服务业、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尽量缓解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近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只能带动17万人就业,而第三产业可以带动85万人就业。因此,促进新形势下就业问题的解决,应注意调整经济结构,哪些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政策引导就要跟上去,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三是促进就业的公平正义,营造就业平等氛围。就长远而言,政府必须要为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创造并维护劳动就业市场的公平与公正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最大的支持与最好的保护。因此,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消除城乡之间的差距和地区差距,消除各种就业歧视,创造并维护公平就业环境。只有在长久制度安排上下功夫,大学生就业问题才不至于每年都成为大问题。
三、结语
总之,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高♥校、个人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