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汉语专业留学生专业汉语学习困境与传播策略

时间:2024-12-26 01:29:1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是中国“大外交”和“大外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对通过HSK考试后进入非汉语专业学习的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应该针对非汉语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困境进行有效的汉语传播。

关键词:非汉语 留学生 困境 策略

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到跨文化传播学这一领域,注意到一种语言文字的区域化和国际化,同时就是一种文化与思想以至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在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时代,对外汉语教学是强化跨文化意识的主要策略,关乎国家和民族利益。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可以说是中国“大外交”和“大外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以及人类各个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能够维系社会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社会协调发展。许多国家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都曾巧妙地运유用文化的手段来展示本国文化的吸引力,提升国家形象。

教育部副部长郝平在“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成立20周年庆典大会暨2009年学术年会”上所作的题为《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推动来华留学工作科学发展》的讲话中指出“来华留学生层次不高,且多数集中在语言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国际影响力迅速扩张,但中国在文化与传媒领域的软实力大大落后于经济的发展。通过外交、经贸、传播、文化与教育交流方面的向世界展现出来的中国国家形象,虽然总体上看是一个迅速崛起和现代化的大国的正面形象,但中国的国际形象是一个极为复杂、矛盾、不确定的形象。[1]

汉语传播是树立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尽管来华留学生多数集中在语言专业,但我们不能只关注对汉语学习阶段留学生的汉语文化传播,而忽视加强对通过HSK考试后进入非汉语专业✎学习的留学生的汉语传播。

1.非汉语专业留学生汉语学习困境

经过走访部分进入经济学、旅游管理、公共关系学等非汉语专业学习的留学生,笔者了解到一些他们在汉语学习阶段中没有遇到过的问题。

1.1专业教材

留学生反映专业教材中有些外国人的人名看不懂,这主要是翻译的问题。

另外,他们明确提出对教材中认为西方不好的内容以及中国完美的说法并不相信,并认为对于意识形态,中国老师没必要讲那么❥多,对他们不会有影响。留学生有自己的判断力,他们认为看待什么事,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同与不同。 今天世界上所发生的变革,正在使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相互依赖。[2]留学生反映虽然他们知道交往的主动性很重要,但进入专业后,少数留学生和几十名中国学生在一个班学习,班级课外活动中留学生常常被排除在外,平时交往范围就受到限制,很怀念学汉语时期的演讲比赛等活动。

1.3文化隔阂

简洁明快、意蕴悠长,辨证圆融、朴实无华,是汉语的魅力所在。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其实也是留学生学习、适应、接受中国文化产生偏误的原因所在。

根据偏误分析理论,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偏误指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规律性的错误,说话者通常不能察觉、不能自行纠正偏误。偏误反映出说话者的语言能力。[3]

留学生就算通过了HSK考试ฎ,进入不同的专业学习,但文化休克的影响依然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依然知之甚少,比如对成语所涉及的故事不了解等等,让他们觉得置身于一种新文化时,经常会感到无所适从。这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所熟悉的帮助其理解周围世界的参考点。[4]

2.对非汉语专业留学生的汉语传播对策

2.1专业教材使用

文化一词在中国思想中,最先以一个政治道德概念出现,它指的是以非暴力的、非强制性的方式来实现人的社会化,或者说是实现一种政治道德秩序。[5]在没有条件给留学生单独开设专业课、选择专门教材的情况下,学校需要提醒专业课老师照顾到留学生的接受能力,指导他们正确认识专业教材中某些翻译内容,并加强对中国历史沿革知识的介绍,让留学生理解教材中出现的可能让他们反感的“说教”内容。

这对教师的素质修养有高度要求。汉语要对外推广,要在世界贸易、科技、教育中发挥作用,需要培养出对中国友好的“中国通”和“汉学家”来,而教师首先应当是爱国的“中国通”和“汉学家”,给留学生上专业课要能贴近外国人的思维、贴近外国人的生活、贴近外国人的习惯。[6]

2.2中外学生交流

“竞争战略之父” 迈克尔·波特认为:基于文化的优势,是最根本的、最难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文化教育”一词,本身涵盖的意义范围非常广,因此在过程中难免牵涉到许多不同学科的问题。这现象也不足为怪,如钱钟书曾说的,“人文科学的各个对象彼此系连,交互映发,不但跨越国界,衔接时代,而且贯串着不同的学科。”[7]学校应该在课外活动组织方面照顾到留学生的需要,积极创造各专业中外学生交流的机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把软实力建设视作“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论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一项重要事业,它不仅要使外国人更有效地进行跨国跨文化交流,同时也承担着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艰巨任务。加强来华留学生工作,促进汉语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不仅是进一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满足海外学习汉语愿望的客观จ要求,也是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迫切要求。

2.3文化隔阂消弭

留学生虽然已经通过HSK考试,但还不一定能够将汉语运用得得心应手,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所以应该积极想办法加强对留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帮助,如为他们开设中国文化讲座、为他们组织语言游戏等等。

而在现在的对外汉语教学界,“工具主义”语言观之流弊仍很突出,认为汉语教学应以语言技能的教学为主,一般不涉及文化,即使涉及到,也大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知识和名胜古迹,风俗节日等表层文化,像意识形态这样深层的观念文化,即使在报刊阅读中大量出现,也不作为教学的重点。我们在进行对非汉语专业留学生的汉语文化传播时,应该巧借文化经典的解读、推广和民俗文化的合作研究,来消除文化“误读”,进而将中国有发展前途的文化观念、文化魅力传播出去、与世界共享,让世界逐渐相信并接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这样有利于中国“软实力”的稳步提升,最终促使周边和平“软环境”的形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中国一贯提倡的“和而不同”、“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主张,一定能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外贸摩擦力、缓解国际环境压力、增强和平力量的崛起、消弭“中国威胁论”提供丰富的文化土壤和丰厚的精神武库。

参考文献: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2.

[3]张如梅.第二语言教学中的纠错[J].大理:大理学院学报,2006,

(3):58.

[4]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4.

[5]毛慧君.中国历史词源中的”文化”述说[J].昆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

(1):34.

[6]李黎.关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思考[J].广州: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08,

(6):43.

[7]陈炜雄.华文文化教育中的现象与问题[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7-05-08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